□ 本刊记者 任光莉
上世纪50 年代,为了国家需要,他毅然放弃原有科研方向投身国内还是一片空白的海洋地质学。从完成中国海上第一条地震剖面勘测,到全面推动我国海底油气勘探工作的展开;从率先开展对渤海、黄海和东海地球物理探测,到代表中国在联合国争得东太平洋理想矿区;从积极推动海洋高新技术探索研究,到学科专业人才培养……在60 余年的科研生涯中,他为我国海洋科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他就是我国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学家,中国海底科学奠基人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金翔龙。他说:“我的大半生都是泡在海洋里的,只要国家需要,我必倾力而为!”
1934 年11 月,金翔龙出生在江苏省南京市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成长在战争年代,纷飞的炮火、民族的苦难,在他幼小的心中埋下了爱国的种子。读中学时,金翔龙就积极参加进步组织,投身地下斗争。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国家建设急需地质专业人才。1952 年,响应国家号召,金翔龙报考了北京地质学院。大学期间,他多次参加地质勘查工作,足迹遍及西部山脉沙漠,为日后开展地质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大学毕业前夕,恰逢国家制定《十二年自然科学技术发展纲要》,中央提出“向科学进军”的口号。要把青春热血奉献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由于曾在柴达木盆地进行过地质勘查实习,金翔龙希望投身到西部开发的地质工作中去。而在此时,他了解到国外海洋研究早已成为一个热点,而占我国陆地面积1/3 的海洋还是一片神秘的处女地。“我们国家有广阔的海域,几乎无人问津,太可惜了。所以我就想,能不能把我们的工作拓展到海洋里面。”于是,他决定转战海洋,投身到海洋地质的研究中去。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老师马杏垣。马老师听后对他说:“从沙漠到海洋,这条路子对。”
在上个世纪50 年代,海洋科学在我国还是一个新的领域,海洋地质科学更是有待创建。在王鸿祯老师的推荐下,1957 年,金翔龙找到了我国著名的海洋生物学家童第周和曾呈奎先生。通过两位先生的引荐,23 岁的金翔龙来到中科院海洋所前身——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青岛海洋生物研究室工作,从此开始了他毕生从事的海洋地质研究工作。
一切白手起家,金翔龙发现自己面对的困难,远比想象的多得多。在童第周和曾呈奎两位先生的支持与指导下,他开始组建海洋地质实验室,创建起我国最早的海洋地质研究实体,为我国海洋地质学的建立和包括全国海洋普查在内的早期海洋调查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58 年,我国首次开展大规模的海洋普查工作。那时的海上调查,主要是沉积物取样、水深测量等。地质学出身的金翔龙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海洋普查还要和地质相结合,对海洋资源特别是石油资源进行探索。”当时,很多人不理解也不认可,觉得这有点儿空想。但金翔龙坚持自己的观点,只有尽快在辽阔的海洋找到石油,才能满足国家对海洋资源的迫切需求。
在上世纪50 年代,我国的石油资源与技术主要依赖苏联援助。后来中苏关系破裂,我国的石油供给一度面临紧张的局面。探索海洋石油资源就成了当务之急。而要在海底找到石油,就要进行海底地震勘探。通过不懈努力,他们踏上了海底地震勘探的征程。1959 年,金翔龙带领我国第一个海洋地震队成功完成了我国海上第一条地震剖面(龙口—秦皇岛)的勘测,实现了中国海上勘测“零的突破”。根据海上地震勘测及钻井资料,金翔龙识别出渤海是一个断裂控制形成的、具有巨厚沉积的构造盆地,并划分出其海底构造单元,评价了其海底油气远景,指出渤海西南部为油气富集区。
随后几年,他全身心投入到中国边缘浅海的海底勘查与研究中。1960 年,他协助地质部下海勘探,支持地质部组建了第一支海洋物探队,开始了渤海的海底油气勘探。同年,他向石油部提出选择海南海莺歌海为第一个海上油气勘探工区的建议,并于1966 年协助石油部进入渤海,全面推动了我国海底油气勘探工作的展开。
经略海洋,不仅要开发利用我国领海内的海洋资源,也要在国际海域争得和维护属于自己的海洋权益。自1980 年起,金翔龙就展开对冲绳海槽和东海陆架地壳结构的勘查,编制出1:200 万比例尺的冲绳海槽构造图,为维护我国大陆架权益提供了重要依据。
1985 年,金翔龙调入位于杭州的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工作。从1987 年开始,他以中方首席专家的身份与德、法等国合作,在南海和东海展开以海洋地球物理探测为主的大规模海底勘探,获得了包括南海地壳构造、构造演化以及锰结核、富钴结壳等新型海底矿产的新发现、新认识。
“八五”期间,他主持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大陆架及邻近海域勘查和资源远景评价研究》,建立中国大陆架及邻近海域环境与资源信息库、划界数据与方法库,并按海洋法公约提出大陆架与邻近海域的各种划界方案,有力地支持了我国大陆架与专属经济区的国家海洋权益维护。这一项目获国家海洋局科技进步一等奖,金翔龙也获得国家“八五”科技攻关先进个人称号及奖章。
大洋矿产资源一直以来是国际资源争夺的焦点。上个世纪80 年代,在联合国的批准下,一些欧美发达国家在国际海域划分了很多理想矿区,并进行矿产资源开发。而这些海底矿产,也是我国经济发展急需的稀缺资源。为了获得这些矿产资源的开发权益,1990 年,我国正式向联合国提出申请,争得属于我国的东太平洋理想矿区。金翔龙受命代表我国出席联合国海底管理局和海洋法法庭筹委会会议,接受联合国技术专家组对我国东太平洋多金属结核矿区申请的技术审查,最终为我国争得了15 万平方公里的东太平洋理想矿区,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5 个国际海底先驱投资国和大洋矿区登记国。此后,他主持国家重大专项《大洋多金属结核资源勘探开发》,为在我国登记矿区内圈出的15 万平方公里的勘探目标区,最终圈定 7.5 万平方公里的富矿区奠定了可靠的基础,也为我国进入大洋勘探开发的国际先进行列做出了重要贡献。
2011 年,金翔龙领导的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又在西南印度洋获得面积为1 万平方公里的多金属硫化物合同区,于2014 年在西北太平洋又获得面积为3000 平方公里的富钴结壳合同区,使我国一举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在国际海底区域拥有“三种资源、三块矿区”的国家。
60 多年孜孜不倦地耕耘探索,金翔龙为我国创建和发展海底科学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成为我国海底科学的奠基人之一和学科带头人。1997年,他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多年来,金翔龙始终将学术思想瞄准世界最前沿,坚持以“任务带学科”,将科研工作与社会发展和国家需求紧密相连。早在上世纪70 年代末,他就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组建了现代化的地球物理技术系统。上世纪 90 年代,他先后在国家海洋局、大洋协会等组建起现代化的海底探测与信息处理系统,为国家海洋局承担大洋海底勘探开发和大陆架专属经济区基础环境与资源评价等国家重大项目提供技术支撑。同时,金翔龙积极推动海洋“863”项目的启动与实施,他主持的相关工作打破了国外软件的长期垄断。项目组研制开发的多波束探测实时监控和处理系统、声学超短基线定位系统,对我国海底探测、海洋调查、海洋测绘和海底科学等行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进入21 世纪,面对国家能源供应日趋紧张的严峻形势,金翔龙积极推动我国海底天然气水合物资源的勘探研究,并于2001 年2 月与戴金星院士共同主持了以“天然气水合物研究现状及我国的对策”为主题的第160 次香山学术研讨会。2007 年,我国在南海北部海域成功钻获天然气水合物实物样品“可燃冰”,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4 个通过国家级研发计划在海底钻探获得水合物实物的国家。2017 年5 月,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在南海神狐海域取得圆满成功,中国从此成为全球领先掌握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技术的国家。
金翔龙深知,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都依靠人才队伍的拉动,要建设海洋强国,迫切需要年轻的海洋人才。一直以来,金翔龙非常重视青年人才的培养,在他的带领下,一批批年轻的科研人员已成为我国海底科学研究的中流砥柱,在国家海洋事业中肩负重任。
如今,年逾八旬的金翔龙依然奋斗在科研一线。他说:“我已到了夕阳西下的时候,只想尽力多做些工作,为年轻人铺铺路,海洋广袤的舞台真正属于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