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党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主席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始终从中华民族最深沉精神追求的深度看待优秀传统文化,从国家战略资源的高度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从古至今,传统文化一直是我们身边很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进步,传统文化以空前的速度在退隐在人们的视线里,而如何去保护和传承已经成为了一个很热门的话题。此次报告我是从温州市的传统文物遗产和传统文化技艺出发论述保护文物的迫睫性和必要性,并且利用互联网+手段使得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够保留下来。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加强“非遗”保护,对培育和弘扬温州文化、建设文明温州市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传统文化;文物;温州市;互联网+
1、项目成果的学术价值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大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大文化遗产产保护力度,构建科学有效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提高全社会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充分发挥文化遗产在传承中华文化,提高人民群众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精通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结合。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的根本创造力,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体的总体。我们中国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我们的文化是有源远流长的历史的。人们往往在注重经济或者是科技进步的同时忽略了对于文物的保护,文物、文化遗产、手艺等等以传统文化形式展示的文明逐步在减少,我们作为中国人民的一份子就有义务去保护它,让中国的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一直屹立于世界各国各族文化森林之巅。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为了民族复兴不屈不挠、前赴后继、可歌可泣的斗争史,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建立新中国的革命史,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完成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社会变革的社会主义建设史,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改革开放史,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物质文化遗产、精神文化遗产和制度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文化的核心。
2、项目研究现状
这几年来,温州市虽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了一些作为,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与城镇化进程脚步的加快,很多传统文化遗产正在逐步萎缩,一些优秀的“非遗”项目仍处于濒危状态,“非遗”保护的任务依然十分紧迫和艰巨。
首先,对于“非遗”保护工作亟待加强。部分县区并没有进行有效的规划和实施有效的措施,抑或是没有持续的专项管理经费投入,刚开始的保护继承做到位之后,后续的工作任务未能够很好的完成。其次是“非遗”项目生存环境恶化。部分“非遗”项目散落在乡里坊间无人问津,或是有的因为生产或是生活方式的变迁而丧失了其发展的基础,或是有的由于缺乏财力支持而难以支撑,更有的由于年轻人缺乏兴趣而后继无人。温州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存在着“人在艺在、人亡艺亡,艺在人身、艺随人走”的现象,正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具有脆弱性和不确定性,所以更需要我们用发展的眼光来对待。最后是开发利用不足。“非遗”项目的经济价值,尤其是产业价值还没有被充分挖掘出来。更加上许多传承人数据的不清晰,让许多的传统技艺无人继承销声匿迹
3、用“互联网+”手段继承传统文化遗产
3.1建立传承人档案数据库
由于传统文化技艺的继承亟待解决,所以传承人的问题成了重中之重。建立传承人的档案数据库,对传承人的个人信息及艺术文化技能项目进行详细记录同时可以采取动态的形式继承,包括录音、视频等各个形式。部分技艺由于大众普遍觉得不吃香所以缺乏后续的继承人,在建立传承人档案数据库的同时也应该对传统技艺进行一系列的宣传,鼓舞更多大众投入到继承和发展重来。设定传承人档案数据库能够更好的了解传承人的状况,从而掌握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状况。
3.2传统文化遗产档案管理
其传统文化遗产真实的反映了不同区域、不同族群、历史文化、传统价值观等姿态百千的特征真实展现了文化活动的相貌,传承内容是无形的、各不相同的独特文化现象,而传承却是有形的、具体的。由于传统文化遗产具有其特殊性,很多传统文化遗产的相关档案并不是特别清楚,所以需要相关部门去对传统文化遗产的资料进行整理和考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现代记录工具不断的出现,现在技术能够很好的将传统文化遗产的档案收集起来。许多传统文化技艺产生于民间,流传于民间,部分的资料磨损严重,这使得档案收集的难度增大。
3.3优化利用
部分的传统文化技艺可以与传统文化遗产结合起来开展旅游业,或是通过互联网的直播平台对大众普及关于传统文化技艺的知识或是表演展示。很多拥有技艺的传承人有着“无计可施”的艰难之处,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可以将资源整合利用,也正好提供了影视视频以供后辈所需。
参考文献
[1]秦序.实现继承传统与艺术创新间的良性互动——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思考(概要).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8(05):225
[2]李爱兰.群众视野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继承研究.神州,2012(02):16-17
[3]李林清.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驻马店日报,2015(02):1-2
[4]严宽荣.林婉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协同发展探讨.合作经济与科技,2021(06):39-40
[5]吴丽云.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体系.中国旅游报,2021(01):1-2
作者简介:张思铭(1999-)女 汉族 温州龙湾 本科 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 315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