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激发黔东南州内生性增长的路径探讨

2021-05-14 13:14陈震郭璐
经济研究导刊 2021年11期
关键词:黔东南乡村振兴

陈震 郭璐

摘   要:“十三五”期间,黔东南州脱贫攻坚取得巨大成就,“十四五”即将开启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然而,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黔东南经济发展后劲相对不足、持续性不强,能否有效提升内生增长的动力,决定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黔东南建设的进程和质量。因此,结合域内外市场特征和演进趋势,针对黔东南资源特点及所面临的问题,创新性地提出黔东南三次产业及创新力方面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黔东南;资源特点;内生增长;乡村振兴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1)11-0011-03

引言

“十三五”期间,黔东南州委州政府团结带领全州各族人民顽强拼搏、创新进取,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著。农业产业革命突飞猛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取得巨大进展,发展支撑条件取得明显改善,经济转型升级迈出坚实步伐。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使得国际格局更加错综复杂。我国处于转换增长动力、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的攻关期,对黔东南州而言既是重要战略机遇,又将面临更大的风险挑战。黔东南作为落后地区的典型代表,如何激发内生动力因素,实现乡村振兴,取决于黔东南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进程和水平质量。

一、新时代背景下经济社会发展的特质与研究基础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的主要矛盾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在新冠疫情肆虐全球、全球化遇到严重挫折的大背景下,承载14亿人口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展现出较强的韧性。“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推进,对市场供需结构将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一)我国主要矛盾

当代中国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充分体现在老百姓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美好”因子主要表现为供给侧的“稀缺”,其实质是“高质量产品与服务”的严重匮乏。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就市场方面而言,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物质产品与服务的供给能力大幅提升,当代中国供求市场已经从传统的“货不愁卖”的卖方市场普遍转向买方市场,发展动能开始转向创新驱动。各个行业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打造高质量产品和服务。

(三)以大循环为主体,推进双循环相互促进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战略推进,就是以产业升级为先导,立足地方资源特点,发挥产业优势,辅之以大规模创造消费新场景的投资,从而激活消费升级,在供需两端同步啟动“内循环”的自我强化,最后再以“内循环”去重塑“外循环”。

经济增长理论主要是回答“长期增长的源泉是什么”这一问题。经济学家似乎都认为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源泉,但是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技术进步,对于技术进步背后的理论逻辑却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新经济增长理论将人力资本、R&D、知识、新思想等因素纳入到经济增长模型的分析框架,认为人力资本和专业化的知识积累本身具有收益递增的特性,并影响其他要素也产生收益递增,打破了新古典主义认为规模收益不变或递减的假定(陈润,赵鑫,2017)。关于人力资本影响经济增长的方式有两种理论,一种认为经济增长源于人力资本的积累速度,另一种认为经济增长应该归功于人力资本存量(杨建芳,龚六堂,张庆华,等,2005)。李广众(2001)相关的研究表明,人力资本积累效率的差距将内生地导致我国区域经济增长水平差距的扩大。

二、黔东南经济社会资源特点与内生动力不足的主要表现

黔东南的喀斯特地貌特点直接表现为运输成本高、产业化规模受限,因而传统经营在价格方面优势不明显。黔东南内生动力的强弱取决于基于资源特点的细分领域分工的形成以及产业优势的确立。

黔东南经济社会的资源特点主要表现为:(1)基于竞争日益激烈的全国统一大市场而言,黔东南企业创新创业能力和市场开拓力相对有限,部门/项目主要负责人发展产业理念相对滞后,战略高度不够,严重缺乏创新创业型、通晓行业成长规律且能够掌控市场的软科学人才。(2)黔东南土地微量元素资源、水资源、稀缺生物资源、重晶石、石英砂等存量丰富,土质、水质、空气质量上乘。(3)生态资源优良,自然风光旖旎。(4)民族文化资源多姿多彩。

黔东南内生动力不足的主要表现为:(1)对其产品/服务缺乏一个恰当的定位,关注原料供应和生产环节较多,对销售关注有限、关注不力,亦或能力不足。从而在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环节表现粗糙,产品/服务的核心优势不明显,市场竞争力不强。(2)产业/部门主要管理人员发展理念相对落后、管理能力不强、市场意识淡薄。这直接表现为产品/服务粗糙、品位低,企业核心竞争力不突出、经营不善,以至低级错误频出等方面问题,难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尤其是管理人员易满足,以至止步于一点点“成绩”,更大程度上难以掌控项目潜在的、巨大的风险。(3)中小微企业与民间产业行为的普遍现象:走“模仿”之路,因创新力不强、难以切合自身特点,因而项目成长性不尽如意,也丢了“自己”。(4)拼命、盲目的上项目上规模提升产业化水平,产品卖不掉让政府帮忙,对市场规律关注不够;开拓市场的战略视野狭隘,缺乏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发展定力。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激发黔东南内生动力的发展建议

基于当代中国时代脉搏和黔东南资源特点,针对黔东南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调研发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某些方面,黔东南州政府的“手”伸得有点长,越界行为时有发生,造成的后果是行业核心优势不明显、持续增长动力不强。黔东南应以市场化、创新发展为基点走内生性增长的道路,政府关键是要做好市场化、创新等方面平台建设,企业必须围绕其产品/服务核心竞争力做文章。

(一)第一产业:定位中高端,走生态农业之路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双循环格局战略推进的本质要求在于:地方经济发展要放在全国一盘棋的大背景下,依托自身资源特点,对比全国区域分工格局,精准把控自身的市场细分优势和定位,以此为突破口,集中一切力量融入国内大循环,赢得市场发展主动权。其必要性在于以下两个方面。

1.黔东南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特征,土地连片性差,交通不便,运输成本高,机械化程度受限,从而,农业产业化规模严重受限,且成本高昂;相反,以其他平原为主的省份农业产业化规模大、成本低。

2.由于前述及其他方面因素影响,黔东南相对封闭,农业长期以来主要是靠天吃饭,农村大面积土地一度长期荒芜;因长期施用化肥引起的土壤酸化、板结,以及农药残留等造成的影响有限;尤其是黔东南自然与生态资源优良,土地富含多种有益于健康的微量元素,从而造就了其农产品上乘的品质和特色,这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都是极其稀缺的。然而,当前黔东南却因过度施用化肥农药追求所谓的“上产量”而正在丧失自身最大的农业资源优势。而且,多年的实践证明这种产量的增加并没有显著提升农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二)第二产业:以新技术革命为契机,走新型工业化之路

依托第一产业特色、优质产品,以及稀缺生物资源、饮用水水资源、重晶石与石英砂等自然资源优势,延伸、衍生产业链,以新一代技术革命为契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在工业方面,黔东南人经常提起重晶石与石英砂等优势,事实上,往往忽略了其他优质轻工业资源,比如中草药、稀缺生物资源等。根据州农业农村局统计,截至2019年底,全黔东南州中草药种植面积104.84万亩,水果产业规模118.65万亩,其中,蓝莓种植面积15.02万亩,稻田养鱼115.31万亩,茶叶种植面积63.65万亩,食用菌种植面积3.84万亩,为发展轻工业提供了丰富的优质资源。

同时,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双循环格局战略推进,这会给黔东南带来更多的产业转移及跨越提升,进而优化经济结构的机会。但是,每个项目和产业都有其生存的环境和成长的条件,如果嫁接不当,势必造成先天不足。因此,招商引资工作一定不要“饥不择食”,要充分考虑黔东南州的资源特点和域内外发展的特征与趋势,在科学界定黔东南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功能定位基础上,全面论证其融入国内大循环的可行性、成长性和经济社会效益。

(三)第三产业:引进、培育细分行业龙头,打造大西南“康养+”区域中心

黔东南州旅游资源丰富,但是旅游业务单一、粗糙,同质性强、品位低,核心竞争力不强,难以满足消费升级的趋势和要求。应以打造全域旅游精品为引领,通过创新优化现有产品和服務、拓展增值业务与体验消费等,以营商环境建设为突破口,引进、培育、打造高端医疗与器械、体育健身、教育、科研院所等,以及为生活生产服务、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其他细分行业龙头,将黔东南塑造为大西南“康养+”区域中心。相对于曾经的“海南热”,新时代背景下的“黔东南热”迟早会出现。其时间节点将取决于黔东南州融入“双循环”的战略设计与推进进程。

(四)完善创新工作机制,增强地方发展创新力

黔东南资源特点鲜明、优势资源突出,但是核心竞争力不强、经济增长后劲不足,深层次原因在于引领地方发展理念、战略举措等方面的偏差。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引进、培育、重用高端人才,尤其是通晓行业成长规律且能够掌控市场的软科学人才,提升产业/项目相关人员的创新创业能力,完善创新工作机制,打造引领行业细分优势。

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正成为时代的主旋律。现代市场的竞争强度空前,竞争的焦点在于创新性,竞争的实质是人才的争夺。过去五年,各个省份相继出台更大力度的高端人才引进、使用等政策,而黔东南这方面不但没有新的举措,相反实际工作中出现不少有悖高端人才引进、使用的负面因素,这是极其短视及不负责任的。贵州省和全国总体教育水平相比较为落后,尽管自身培养了许多高层次人才,但是和全国高层次人才能力的总体水平相比有不少差距,放在全国统一大市场背景下,竞争力显得极为有限和薄弱,导致创新力不强,这是黔东南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根据“木桶理论”,高层次人才能力的总体水平和影响力直接决定着黔东南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和水平质量。

今后要着力打造优良的生态宜居有机环境,重点通过政策制度再造优化人文生态环境,栽下梧桐树,招揽全国乃至全球的英才栖居黔东南,充分发挥高端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杠杆作用,打造贵州省乃至大西南的创新新高地——振兴黔东南,服务贵州;立足大西南,辐射粤港澳,鸟瞰渝鄂陕豫冀(在自然、生态与气候方面 ,以及一产和三产等领域较强的互补性会造就更多商机)。因此,建议黔东南州委州政府将“栽梧桐树、育梧桐树”——强化创新平台建设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要务、重中之关键。

参考文献:

[1]   华强森,成政珉,梁敦临,倪以理,James Manyika,Anu Madgavkar,Susan Lund,Adrey Mironenko.中国与世界:理解变化中的经济联系,麦肯锡全球研究院,2019.

[2]   华强森,成政珉,王玮,James Manyika,Michael Chui,黄家仪.数字时代的中国: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新经济,麦肯锡全球研究院,2017.

[3]   间叶慧.经济转型发展的战略选择——浙江规划建设特色小镇综述[J].今日浙江,2015,(13).

The Approach to Stimulate Endogenous Growth in Southeast Guizhou under the Strategy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CHEN Zhen1, GUO Lu2

(1. Development and Reform Commission of Qiandongnan Prefecture, Kaili 556011, China; 2. Kaili University, Kaili 556011, China)

Abstract: During the 13th Five-Year Plan period, great achievements have been made in poverty alleviation in southeast Guizhou, and the 14th five year plan is about to start a new journey of building a prosperous, strong, democratic, civilized, harmonious and beautiful socialist modern power. However, in the increasingly fierce market competition,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southeast Guizhou is relatively weak, and its sustainability is not strong. Whether it can effectively enhance the endogenous growth power determines the process and quality of building a prosperous, strong, democratic, civilized, harmonious and beautiful southeast Guizhou. Therefore,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evolution trend of the market inside and outside the region, aiming at the resourc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problems faced by southeast Guizhou,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on the three industries and innovation ability of southeast Guizhou.

Key words: Southeast Guizhou; resource characteristics; endogenous growth; rural vitalization

猜你喜欢
黔东南乡村振兴
云雾飘渺景如画
遇见黔东南
诗书画苑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黔东南:2016年计划搬迁10万人
黔东南小香鸡养殖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