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晨
今年是清华大学建校110周年,作为清华大学博物馆校庆系列展览,“万物毕照——中国古代铜镜文化与艺术”展览于日前开幕。400余面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历代铜镜精品在这里争相闪耀。
展览开幕式上,文博专家、知名藏家等各界人士汇聚一堂。
清华艺博以1958级校友王纲怀先生先后向母校捐赠的300余面中国古代铜镜馆藏为基础,在国内多家文博机构和私人藏家的大力支持下,优中选优,共精选出400余面精品,全面展现了中国古代铜镜文化和艺术的演进过程。
值得一说的是,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安徽省皖西博物馆、甘肃省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南京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等文博机构的大力支持,以及王一蒙、孔震、韦力、毛军亮等众多私人藏家的倾情相助,让此次展览的内容更加丰富与多元。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常务副馆长杜鹏飞在开幕式致辞中表示,这个展览是开馆五年来难度最大的展览,展品时间跨度超越3000年,历代铜镜均有展出,这也告诉人们,中国铜镜的高峰不止在战国、两汉、隋唐,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思想以铜镜为载体传承,比纸上书画更长久,是多么了不起的成就!铜镜是美术和艺术、科学及技术的相互结合,这个展览也是对美术成果应用于服务社会和大众需求的一次探索。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常务副馆长杜鹏飞为大家讲解重点展品。
展厅之中,五面带有“中国”铭文的汉代铜镜尤为亮眼。它们分别是“游中国”“中国安”“中国宁”“中国安宁”“中国强”,不仅勾勒出中国国家观念的形成过程,还体现了中国古人对中国强盛、国泰民安的美好祝愿。
“中国”一词,目前最早见于国之重宝——西周初青铜器“何尊”,其铭辞曰“余其宅兹中国”,意指周成王在洛邑建成周,宣称我要住在天下的中央。“中国”初意为天下之中的“中央之城”,即周天子所居京师,与“四方”对称。
西汉中后期“游中国”铭铜镜
汉代“中国安宁”铭文镜铭文局部“中国安宁兵不扰”
西汉中后期的铜镜中也开始出现“中国”,如“游中国”“中国安宁兵不扰”“中国大宁”等,寄托了时人对于国家远离战争、繁荣昌盛的美好祝愿。
这种美好祝愿也在东汉时期的铜镜铭文中得以延续,如本次展览展出的“中国宁”“中国强”等铜镜铭文中均有体现,可见“中国”概念在当时已深入人心。
这五面铜镜中,“中国”铭王昭君故事画像镜尤为重要。此镜直径21.6厘米,镜面题材为古今中国家喻户晓的王昭君故事,铭文中说昭君“倍(背)去中国事胡人”,将“中国”(漢朝)与“匈奴”相对。有关专家根据此镜铭文所呈现的信息得出结论,此镜是已知存世最早的一件明确将中原王朝与域外政权相对,自称“中国”的实物证据,堪称“铜镜《史记》”,珍贵非常。
汉代 “中国强”铭文镜铭文局部“多贺君家人民昌,四夷皆服中国强”
东汉 七乳瑞兽镜铭文局部“四夷降服中国宁,人民安乐”
万物毕照,所照皆其所有。这个星光璀璨的铜镜展将持续展出至8月22日,而它也将与开幕不久的“水木湛清华——中国绘画中的自然”交相辉映,共同献礼校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