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奕蕾,韩庆彦,于清磊
(甘肃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甘肃 兰州 730046)
鸡白痢(Pullorum Disease,PD)是由鸡白痢沙门氏菌(Salmonella Pullorum)引起的细菌性传染病,其形态为两端稍圆的细长杆菌(0.3~0.5 μm×1~2.5 μm),革兰氏染色阴性,不运动,无荚膜,不形成芽孢,兼性厌氧。通常5~10日龄开始发病,2~3周龄雏鸡发病和死亡达到高峰,病鸡精神萎靡、闭目嗜睡、缩颈低头、两翅下垂、后躯下坠、呼吸困难、排黄绿色和白色糊状粪便等为特征。近年来,我国鸡白痢呈高发态势,国内大部分省份均有PD发生的报道。王晓枫等对云南省大理州部分规模化鸡场鸡白痢进行进行了实验室监测,阳性率为31.97%;董永毅等对江苏省8个县市送检的21 274份血清样品进行鸡白痢抗体检测,阳性率为25.50%;牛玉娟等对山东省部分地区种鸡场采集16 312份血清样品进行鸡白痢沙门氏菌感染调查,阳性率为8.39%,其中90 日龄以下鸡的感染率为11%,90日龄以上鸡的感染率为8%;翟银建等对安徽地区鸡白痢流行情况进行调查表明,鸡白痢血清抗体阳性率25.54%,其中散养户阳性率为54.62%,规模鸡场阳性率为27.64%;廖沽丹等对广东省部分地区规模化种鸡场鸡白痢进行血清学监测,阳性率为40.60%,其中公鸡阳性率为27.10%、母鸡阳性率为52.20%。为分析甘肃省鸡白痢疫情现状,笔者对近十年全省鸡白痢发生和流行情况进行了流行病学统计分析。
2010~2019 年调查数据来源于14个市(州)86个县(区、市)和兰州新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历史资料来源于《甘肃省畜禽疫病志》统计资料。
应用Excel统计软件将2010~2019 年甘肃省鸡白痢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按照不同年份、不同地区、不同季节、不同养殖方式进行汇总统计,分析其发病流行情况与三间分布特点。
甘肃省鸡白痢于1958年就有发生,据《甘肃省畜禽疫病志》记载,1958~1980年全省8个市(州)发生疫情,发病135 122只,死亡70 527只,平均病死率52.20%;1981~1989年全省14个市(州)发生疫情,发病981 028只,死亡299 114只,平均病死率30.49%。1988~1989年对全省14个市(州)采集8 804份样品检测鸡白痢,检出阳性样品1 227份,阳性率1.58%~42.86%,平均阳性率13.94%。2010~2019年,全省有13个市(州)57个县(市、区)报告鸡白痢疫情,占市、县总数的92.86%和65.52%,疫点鸡存栏977 615羽,发病26 135羽,发病率1.41%~19.90%(平均2.67%);病死4 861羽,病死率10.29%~22.95%(平均18.60%);死亡率0.23%~2.12%(平均0.50%)。
2.2.1 时间分布 图1显示,10年中1~12月份均有疫情发生,上半年疫点数呈逐月上升趋势,下半年呈逐月下降趋势,以6月份疫点数最多,占总疫点数的12.61%(98/777);发病数和病死数以4月份最多,分别占发病总数的18.58%(4 857/26 135)和病死总数的21.21%(1 031/4 861)。甘肃省位于北纬32°11′~42°57′、东经92°13′~108°46′之间,地貌复杂,有盆地、平川、高山、戈壁和沙漠,各地海拔相差悬殊。疫情多发生在气候变化明显和不稳定的月份。
图1 2010-2019年鸡白痢各月份发病趋势图(羽)
2.2.2 空间分布 表1显示,东南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发生鸡白痢的县占发生疫情总县数的51.31%、24.35%和24.35%;疫点数分别占72.20%、12.10%和15.70%;发病数分别占57.88%、26.95%和15.17%;病死数分别占53.24%、30.24%和16.52%。近十年鸡白痢以日照少而潮湿的东南部地区多发,疫情县数、疫点数、发病数和病死数均超过全省半数以上,而半干旱的中部地区和干旱的西部地区疫情较少。
2.2.3 群间分布 表2显示,疫点数以散养户居多,占疫点总数的84.81%(118/659);发病数和病死数以规模场居多,分别占发病总数和病死总数的59.06%(1 5435/26 135)和58.42%(2 840/4 861)。
表1 2010-2019年鸡白痢发生情况分片区统计 个,羽
表2 2010-2019年鸡白痢群间发生情况统计 个,羽
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甘肃省鸡白痢一年四季均有发生,第二、第三季度为高发季节,发病和死亡以4月份最多。不同地域疫情差异较大,气候潮湿地区远高于干旱、半干旱地区。鸡白痢污染面广,在各地规模养殖和散养普遍存在。这与甘肃省家禽养殖仍以中小型养殖和农村散养为主,缺乏大型集约化、工厂化家禽养殖企业带动,生物安全管理机制不健全,生物安全水平低有密切关系。
鸡白痢沙门氏菌病是家禽重要细菌性传染病,传播渠道复杂,造成养禽业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巨大。目前,甘肃省中小型养禽场和养禽大户自繁自养和全进全出制度执行不严,多数场群存在高密度饲养,卫生条件不符合要求等问题长期存在。在临床治疗滥用和饲料过量添加抗生素,导致细菌耐药性越来越强,加大了鸡白痢控制和根除难度,影响了家禽及其产品质量安全,给人类健康带来严重影响。
鸡白痢作为一种种源性传染病,目前尚无高效安全的治疗药物和疫苗进行预防治疗,控制本病最有效的办法是开展种源禽群疫病净化工作,开展种禽群监测淘汰是实现根除计划的根本措施。国家将鸡白痢列为优先净化的病种,应建立无鸡白痢企业认证制度,制定健康标准,强化定期监测和评估。规模养禽场特别是种禽场应健全疫病净化措施,制定符合本场实际的疫病净化方案,确定净化线路图和净化目标,逐步根除鸡白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