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对全身麻醉手术患者肺保护的作用分析

2021-05-14 05:58刘丽丽
吉林医学 2021年5期
关键词:潮气量全麻肺部

刘丽丽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中心医院麻醉科,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2)

全身麻醉(简称全麻)手术后,患者容易出现肺部感染与肺不张等并发症,进而对其病情的恢复造成了不利影响[1],特别是对于老年患者来说,因其生理与机体解剖学方面都发生了较大的改变,通过手术治疗虽能对疾病进行有效抑制,但容易引起小气道闭合亦或是萎陷的情况,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其在术后发生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的风险[2]。现代研究表明,实施肺保护性通气策略能够对肺功能进行有效地改善,在预防肺部并发症中具有显著作用[3]。此研究,笔者旨在分析对全麻手术患者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的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以2018年3月~2020年1月我院接诊的全麻手术患者90例为对象,根据奇偶数字分组原理划分成研究组、对照组,各45例。研究组女19例,男26例;年龄46~78岁,平均(65.29±4.31)岁;体重42~83 kg,平均(55.84±3.76)kg;肝胆手术者15例、胃肠手术者30例。对照组女20例,男25例;年龄45~78岁,平均(65.83±4.72)岁;体重41~84 kg,平均(55.42±3.91)kg;肝胆手术者17例、胃肠手术者28例。患者ASA分级为Ⅰ级~Ⅲ级,既往无肺部手术史者,且对治疗药物耐受。本次研究经过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同意,并且患者临床信息完整,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手术类型等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排除标准[4]:①哮喘者;②胸部肿瘤者;③既往有肺部手术史者;④呼吸暂停综合征者;⑤长期使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者;⑥中途转院者;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者;⑧手术时间超过4 h者;⑨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⑩急诊手术者;纵隔肿瘤者;术前半个月接受过机械通气治疗者;支气管扩张者;严重神经肌肉性疾病者;胸廓畸形者;肺部感染者。

1.3方法:两组都于全麻下进行开腹手术治疗:入室后,为患者开通静脉通路,严密监测血氧分压、心率与血压等体征。于局部麻醉状态下,经患者桡动脉进行置管,密切监测动脉血压,并经右颈内静脉完成置管操作。泵入0.3 μg/kg的右美托咪定,麻醉诱导方案为:丙泊酚(1~2 mg/kg)+维库溴铵(0.6 mg/kg)+舒芬太尼(0.2~0.4 μg/kg)。术中,麻醉维持方案为:丙泊酚,用量2~4 mg/(kg·h);右美托咪定,用量0.22~4 mg/(kg·h);瑞芬太尼,用量0.25~0.4 μg/(kg·h);吸入1%的七氟醚,同时间断追加标准剂量的顺势阿曲库铵。手术治疗期间,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酌情调整麻醉药物的使用剂量。在麻醉诱导之前,应补充适量的复方乳酸钠,并在术中持续输入复方乳酸钠,用量为5 ml/(kg·h)。此外,还应根据出血量,为患者补充适量的胶体液。研究组加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详细如下:术中,予以患者机械通气辅助治疗,调整潮气量在6~8 ml/kg的范围之内,呼吸频率在12~18次/min的范围之内,呼吸比1∶2,呼气末正压1 kPa,并每隔半小时对患者施以1次手法肺复张处理。对照组机械通气时的潮气量在10~12 ml/kg的范围之内,呼气末正压3kPa,呼吸比1∶2,且不予以肺复张处理。两组吸气平台压为3 kPa以下,呼气末正压在4.7~5.3 kPa之间。

1.4评价指标:记录两组术前与术后的肺功能指标,包括用力肺活量(FVC)、第1s用力呼气量(FEV1),计算FEV1/FVC值。统计两组肺部并发症(肺部感染,及肺不张等)发生例数,便于后期分析。

2 结果

2.1两组肺功能指标对比:研究组术前FVC与FEV1水平及FEV1/FVC值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FVC与FEV1水平比对照组高,FEV1/FVC值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肺功能指标对比分析

2.2两组肺部并发症对比分析:研究组肺部并发症发生率2.22%,比对照组20.00%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肺部并发症对比分析[例(%)]

3 讨论

在全麻手术中,患者需要接受短时间的机械通气治疗,而机械通气的实施则存在有肺损伤的风险,特别是对于合并呼吸系统疾病以及年龄比较大的患者来说,经机械通气治疗能够提高其发生肺部并发症的几率[5]。为此,临床有必要在机械通气期间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对患者的肺功能进行保护。

现代研究表明,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与多种因素都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如围术期低蛋白血症、全麻术中使用长效肌松药、长期吸烟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6]。而肺不张作为肺部并发症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其发病和气道远端气体吸收、周围组织压迫、吸氧浓度较高、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减少等因素密切相关。为此,临床有必要根据这些危险因素,及时采取行之有效的手段来对全麻手术患者进行干预,以尽可能地减少其发生肺部并发症的风险。

目前,肺保护通气策略在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与呼吸治疗中都有着较为广泛的运用,能够有效预防肺相关性损伤的发生,并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7]。在使用肺保护通气策略的过程当中,需要对潮气量进行适当的调低,并对平台压、呼气末正压与呼吸比进行合理的控制,促使肺泡保持开放状态,防止肺泡反复扩张亦或是出现肺萎陷的情况,并能增加肺部表面活性物质的合成量,从而实现对肺功能进行保护的效果。此研究中,研究组术后FVC与FEV1水平及FEV1/FVC值都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肺部并发症发生率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于全麻手术中运用肺保护通气策略,能够有效减轻肺损伤的程度,减少肺部并发症发生风险。与高潮气量进行对比,低潮气量有助于促进肺泡的扩张,并能避免通气过程中出现肺部损伤的情况,从而有助于预防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8]。

总之,选择肺保护通气策略,对接受全麻手术治疗的患者进行干预,可取得较好的肺保护作用,且肺部并发症较少,建议推广。

猜你喜欢
潮气量全麻肺部
腹部神经阻滞联合静吸复合全麻在中老年腹腔镜手术中的应用
肥胖与全麻诱导期氧储备的相关性
《结缔组织疾病肺部表现》已出版
《结缔组织疾病肺部表现》已出版
《结缔组织疾病肺部表现》已出版
《结缔组织疾病肺部表现》已出版
重症肺结核并呼吸衰竭的最佳机械通气策略分析
护理干预在手术室全麻留置导尿管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小潮气量机械通气治疗小儿麻疹并肺炎呼吸衰竭56例分析
两种麻醉镇静深度监测技术在全麻中的应用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