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 婷,张彩玲,张 娜
(梅州市中医医院麻醉科,广东 梅州 514071)
研究资料[1-2]显示,针灸作为比较安全的镇痛方法,腕踝针在皮下浅刺获得止痛效果,属于多模式镇痛方法之一。腕踝针针刺方法简便,取穴的穴位固定在四肢腕踝部,针刺完成后留针就可以,无特殊刺激,安全性较高[3-4]。随着腕踝针在临床广泛应用,其在各类疾病应用不断扩大,特别是在痛症方面应用不断增多,获得了良好的效果。很多资料[5-6]显示,腕踝针可以更加有效地缓解急性疼痛、慢性疼痛,甚至是癌痛等不同类型的疼痛。腕踝针止痛的机制主要是通过针刺的方式启动内源性痛觉调制,引起体内内啡肽的释放并且抑制SP。苏江涛等通过腕踝针对皮肤感受器进行针刺,形成电位差冲动,并且沿着神经纤维传导,降低了病灶部位的组织感觉阈值,对病灶部位的神经兴奋进行控制,缓解肌肉痉挛,恢复血液循环状态,消除疼痛感[7]。在产科腕踝针多应用在硬膜外分娩镇痛方面,并且获得了很好的镇痛效果,其可以有效调节神经内分泌,降低产妇外周血-内啡肽水平,升高5-羟色胺水平,进而发挥镇痛效果[8-9]。本研究分析50例足月妊娠单胎初产妇应用腕踝针联合纳布啡在硬膜外分娩镇痛的临床资料,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20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100 例足月妊娠单胎初产妇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0例,年龄21~34岁,平均(26.9±3.6)岁,体重50~80 kg,平均(67.2±6.8)kg;观察组50例,年龄22~35岁,平均(27.6±4.0)岁,体重51~79 kg,平均(68.4±7.1)kg。纳入标准:①胎龄≥37周足月初产妇;②年龄20~35岁;③体重范围50~80 kg;④符合阴道分娩指征者;⑤均为单胎、头位;⑥产妇定期进行产检;⑦产前的体温和临床监测指标均处于正常范围。排除标准:①排除经产妇;②排除既往阴道分娩禁忌症产妇;③排除合并产科相关并发症产物,如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糖尿病、前置胎盘、严重低血容量、瘢痕子宫;④排除肝肾功能障碍、心肺功能不全、心脑血管疾病、凝血功能障碍产妇;⑤排除分娩前6 h应用阿片类药物产妇;⑥胎位不正、产道异常等。本研究经过梅州市中医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进行,两组产妇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当产妇子宫口张开1 cm,子宫规律性收缩,进入产房,建立上肢静脉通路,对产妇的胎心、生命体征相关指标进行监测。保持左侧卧位,于L2~L3椎间隙进行硬膜外穿刺,向头端置管3.0~4.0 cm,胶布进行固定。经硬膜外导管给予1%利多卡因,试验剂量3ml进行观察,确认无误入血管内及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征象。
对照组产妇持续硬膜外输注纳布啡0.3 mg/kg联合0.1%罗哌卡因,用量为6.0 ml/h,保持自控追加量3.0 ml/次,锁定的时间设定为15 min。观察组产妇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腕踝针,产妇采取顺产体位,0.25 mm×0.25 mm一次性无菌针灸针,局部皮肤消毒,倾斜30°向皮下的浅层组织刺入再将针放平,穿刺针针身逐步推入,刺入到皮下23 mm位置,以透气性纸胶带对针柄固定;将患者身体两侧各分 6 个纵区域,分别在四肢的腕部和踝部 6 个纵区内各取 1个针刺点,纵区与针刺点选用同一数字,分别按 1 ~ 6编号;在患者身体的中段划一条环体横线作为横膈,将身体分为上半部位和下半部分,分别在上半身的针腕部以及下半身的针踝部选定针刺点。
1.3观察指标
1.3.1观察两组产妇镇痛效果:以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产妇的镇痛效果进行评价,评分范围为0~10分,0分为产妇无痛,10分为不能忍受的剧烈疼痛,主要观察第一产程潜伏期、第一产程活跃期、第二产程结束时的VAS评分[10-11]。
1.3.2观察两组产妇产程时间:主要观察第一产程潜伏期、活跃期、第二产程、第三产程和总产程时间。
1.3.3观察两组母婴结局:主要包括剖宫产率、新生儿窒息率及产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其中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低血压、皮肤瘙痒。
2.1两组产妇镇痛效果对比:两组产妇第一产程潜伏期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第一产程活跃期、第二产程结束时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产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产妇镇痛效果对比
2.2两组产妇产程时间对比:观察组产妇第一产程潜伏期时间、总产程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产妇,第一产程活跃期、第二产程、第三产程时间均长于对照组产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产妇产程时间对比
2.3两组母婴结局对比:观察组剖宫产率、恶心呕吐、低血压、皮肤瘙痒、新生儿窒息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分娩痛属于综合性心理、生理的临床表现,其严重程度在医学疼痛排名中居第二位,仅次于烧灼痛。分娩痛会造成人体的肾上腺素水平异常升高,产妇的子宫收缩抑制,延长了产程时间,造成产后出血,增加了胎儿酸中毒的几率,形成子宫动脉收缩性胎儿窘迫,对母婴的结局造成不良影响[12-13]。
临床上常用的分娩镇痛方法主要有椎管内镇痛、阿片类药物镇痛、吸入性镇痛等,同时也有导乐、腰部注射无菌性盐水、催眠及水中分娩等,椎管内镇痛是作为常用的分娩镇痛方法[14-15],美国有58%产妇会使用此类方法进行镇痛。椎管内镇痛比较常用的药物有罗哌卡因、布比卡因、阿片类药物等,其在分娩痛产妇获得较好的效果[16-17]。针灸作为临床常用的安全镇痛方法,其中皮下浅刺法的腕踝针是止痛效果比较明显的方法之一[18-19]。腕踝针的针刺穴位固定,简便易行,只是在四肢的腕踝部,不需要再次进行特殊的刺激[20]。腕踝针刺法操作简便、损伤微小、安全、无针感,是一种具有良好推广价值的镇痛方法,有望应用于产科分娩镇痛。《素问·皮部论》说:“凡十二经络脉者,皮之部也。”十二皮部的分布区域,是以十二经脉体表分布范围为依据的。本研究通过比较结果表明,观察组第一产程活跃期、第二产程结束时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第一产程潜伏期时间、总产程时间均短于对照组,第一产程活跃期、第二产程、第三产程时间均长于对照组,提示腕踝针联合纳布啡可以更加有效地促进β-内啡肽释放,增加了SP的抑制,同时腕踝针还可以促进皮肤感受器形成电位差冲动,沿着神经纤维进行传导,降低病灶部位组织感觉的阈值,有效地降低病灶部位的兴奋性,减少病灶周围肌肉痉挛,恢复血液循环状态,缓解疼痛感。本研究中观察组剖宫产率、恶心呕吐、低血压、皮肤瘙痒、新生儿窒息率均低于对照组,提示腕踝针联合纳布啡在分娩产妇应用改善了产妇的生理状态,降低了恶心呕吐、低血压、皮肤瘙痒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比例,并且降低了剖宫产率,提高了新生儿质量。
综上所述,腕踝针联合纳布啡在硬膜外分娩镇痛产妇应用,降低了疼痛评分,有效缩短产程时间,降低了并发症和新生儿窒息率,提高自然分娩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