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吗啡酮复合右美托咪定硬膜外注射对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镇痛的效果

2021-05-14 10:21汤燕彬刘宇芳唐立飞廖兴志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21年8期
关键词:时点吗啡硬膜外

华 君, 汤燕彬, 刘宇芳, 唐立飞, 廖兴志

(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四医院 麻醉科, 江苏 无锡, 214000)

髋部骨折、股骨头坏死导致的剧烈疼痛会使老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髋关节置换术是针对保守治疗无效的髋部疾病患者常用的治疗方法[1]。髋部手术后疼痛会影响术后康复进程,如不及时干预会影响机体免疫功能,诱发术后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预后。术后镇痛药物的选择是影响患者康复的重要因素。氢吗啡酮是吗啡的半合成衍生物,应用范围广泛,但镇痛效果有限,且可能会引起腹泻等不良反应[2]。研究[3]表明,右美托咪定具有良好的镇静和镇痛作用,不良反应少,临床应用广泛。目前,关于硬膜外注射氢吗啡酮复合右美托咪定的镇痛研究报道较少,本研究采用氢吗啡酮复合右美托咪定硬膜外注射治疗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观察其术后镇痛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2月—2020年10月本院收治的78例拟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9例。研究组男22例,女17例,年龄60~78岁,平均(68.74±5.25)岁;对照组男18例,女21例,年龄61~74岁,平均(69.86±4.31)岁。2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通过伦理委员会审核,患者及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纳入标准: ① 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Ⅱ级者; ② 体质量指数(BMI)为18.5~23.9 kg/m2者; ③ 心肺功能正常者; ④ 拟行单侧髋关节置换术者; ⑤ 无认知障碍,思维清晰者。排除标准: ① 有精神病史或服用相关精神类药物史者; ② 既往有阿片类药物过敏史者; ③ 合并严重感染,心、肝、脾、肺、肾等器官功能不全者。

1.2 方法

患者术前12 h禁食,入手术室后建立上肢静脉通道,对心电图、脉搏、血压及血氧饱和度进行常规检查。2组髋关节置换术均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进行,从第3、4椎间隙穿刺,在蛛网膜下腔置入腰穿针,退出针芯后推入0.375%低浓度盐酸罗哌卡因(0.75%罗哌卡因与脑脊液按1∶1混合)2.0 mL(国药准字H20052716, 齐鲁制药有限公司),退出腰穿针后置入硬膜外导管。术后对照组选用硬膜外注射氢吗啡酮(国药准字H20120100, 宜昌人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0.3 mg, 研究组硬膜外依次注射右美托咪定(国药准字H20183220, 扬子江药业)0.5 μg/kg及氢吗啡酮0.3 mg。2组术后均采用舒芬太尼(国药准字H20054171, 宜昌人福药业有限公司)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 采用生理盐水将舒芬太尼100 μg稀释至100 mL, 初始剂量为2 mL/h, 术后为减轻患者痛苦,背景剂量设置为2 mL/h, 每次追加剂量为2 mL, 锁定时间20 min。

1.3 观察指标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4](VAS)评估2组术后1 h(T1)、4 h(T2)、12 h(T3)、24 h (T4)静息和活动状态下疼痛程度,总分为10分,得分越高表示疼痛越严重。比较2组Ramsay镇静评分。术后T1~T4时点,应用Ramsay评分[5]判断患者术后镇静程度: 烦躁不安为1分,清醒、安静、合作为2分,嗜睡但对指令反应敏捷3分,浅睡眠4分,入睡且呼叫反应迟钝为5分,深睡且呼叫无反应为6分。比较2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血氧饱和度(SpO2)。采用动态血压监测仪(DMS-ABP型,美国DMS公司)及心电监护仪(BeNeVison N22型,深圳迈瑞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监测2组患者术后T1~T4时点HR、MAP及SpO2。比较2组24 h内舒芬太尼消耗量。对于术后主动要求加大麻醉剂量且符合追加麻醉剂量临床表现的患者,实时记录24 h内舒芬太尼消耗量及加药次数。

比较2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统计2组患者术后低血压、恶心、呕吐、头晕、嗜睡、皮肤瘙痒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 果

2.1 2组VAS评分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T1、T2时点静息及运动状态下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研究组T3、T4时点静息及运动状态下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T1时点比较, 2组T2、T3时点静息及运动状态下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组T4时点静息及运动状态下VAS评分均低于T1时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2组静息与运动状态下不同时点VAS评分比较 分

2.2 2组Ramsay镇静评分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T1、T2时点Ramsay镇静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研究组T3、T4时点Ramsay镇静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T1时点比较,对照组T2、T3、T4时点Ramsay镇静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与T1时点比较,研究组T4时点Ramsay镇静评分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2组不同时点Ramsay镇静评分比较 分

2.3 2组HR、MAP、SpO2比较

研究组T2、T3、T4时点HR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研究组T2、T3、T4时点HR低于T1时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T2、T3、T4时点HR与T1时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T1、T2、T3时点MAP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研究组T2、T3、T4时点MAP与T1时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T2、T3、T4时点MAP均低于T1时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各时点Sp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与T1时点比较, 2组T2、T3、T4时点Sp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3。

表3 2组各时点HR、MAP、SpO2比较

2.4 2组24 h内舒芬太尼消耗量比较

研究组舒芬太尼消耗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组首次使用PICA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4。

表4 2组24 h内舒芬太尼消耗量及PCIA

2.5 2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研究组患者术后发生恶心2例,头晕3例,嗜睡1例,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38%; 对照组术后恶心1例,头晕3例,嗜睡3例,尿潴留1例,呼吸抑制2例,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64%。研究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58,P=0.262)。

3 讨 论

目前,局部麻醉药如利多卡因、布比卡因及阿片类药物氢吗啡酮、舒芬太尼等均被用于减轻术后疼痛[6-7], 但均可能会导致并发症或者药物依赖反应,尤其易增高老年患者的术后风险[8-9]。右美托咪定是一种高选择性和特异性的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通过去甲肾上腺素上行通路介导,激活中枢神经系统和脊髓的α2肾上腺素能受体,从而产生镇痛作用[10-11], 临床常用于全身麻醉手术患者气管插管或机械通气时的镇静[12-13]。

本研究发现,研究组静息和运动状态下T3、T4VAS评分及T3、T4Ramsay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研究组T4Ramsay评分低于T1,提示氢吗啡酮复合右美托咪定硬膜外注射对老年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镇痛、镇静效果显著。术后疼痛是髋关节置换术后最常见不良反应, 50%以上患者表现为严重疼痛,甚至无法忍受,严重影响术后康复进程[14]。临床常规联合氢吗啡酮与舒芬太尼PCIA, 但镇痛效果有限,且易形成阿片类药物依赖性,并引发相关不良反应[15-16]。研究[17]报道,右美托咪定可以降低术后疼痛引起的认知功能障碍,降低髋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氢吗啡酮复合右美托咪定硬膜外注射可以进一步降低术后疼痛且减少舒芬太尼用量,对患者术后恢复起到促进作用。本研究研究组T2~T4时点HR及T1~T3时点MAP低于对照组,与T1比较,研究组T2~T4HR下降,对照组T2~T4MAP降低,提示氢吗啡酮复合右美托咪定硬膜外注射可稳定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围术期血流动力学指标,帮助术后更快恢复且不会诱发心跳过快、血压升高等不良反应。研究组舒芬太尼消耗量少于对照组,首次使用PCIA时间未明显延长,提示氢吗啡酮复合右美托咪定硬膜外注射可减少舒芬太尼用量,避免大剂量镇痛药产生过度镇静效果,影响术后康复。舒芬太尼是阿片类镇痛药,起效快但易产生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同时易引起过度镇静,对患者早期下床活动产生不利影响[18]。本研究发现, 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在氢吗啡酮基础上复合右美托咪定硬膜外注射安全可靠。

综上所述,氢吗啡酮复合右美托咪定硬膜外注射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老年患者镇痛效果显著,同时可稳定血流动力学指标,促进患者术后恢复,为临床髋关节置换术后的镇痛药物选择提供更多思路。

猜你喜欢
时点吗啡硬膜外
氢吗啡酮对肝癌患者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的镇痛效果
梦神之花,堕落之果
——吗啡
硬膜外分娩镇痛对催产素引产孕妇妊娠结局的影响
腰硬联合麻醉与持续硬膜外麻醉应用在全子宫切除术中的作用
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用于高原地区高血压患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应用
盐酸氢吗啡酮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褪黑素和吗啡联合使用能提高吗啡镇痛效果
O2O模式下我国网约车企业收入确认的探析
改良硬膜外导管用于分娩镇痛的临床研究
论“前后”的时间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