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刚
(安康学院 图书馆,陕西 安康 725000)
“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简称“新冠”)疫情无疑是2020年人类面临的最大公共卫生危机,疫情使整个社会经济受到强烈震动,引起全球性恐慌。为遏制疫情扩散,1月27日我国教育部对部属各高等学校做出2020年春季学期延期开学的决定。2月5日教育部印发疫情防控期间做好高校在线教学组织与管理工作指导意见。
图书馆作为高校的知识中心、学习中心、文化中心,是高校师生学习、科研、教学的重要支撑。延迟开学、居家隔离、在线教学等国家系列抗疫举措为图书馆资源的实力、服务的应变力、创新力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服务对象场所的改变令高校图书馆的服务重点首次从校内转向校外。对疫情期高校图书馆服务进行调研是一次对特定危机下图书馆服务的全新考察,不仅能对常态化下图书馆服务评价形成有效补充,让业界对高校图书馆服务的能力及服务中彰显的责任与担当有更清晰的认知,而且可以更好地发现图书馆服务存在的问题,切实提升图书馆的服务水平,促进高校的全面发展。
疫情期间,大量中外文期刊、博硕论文数据库、电子图书、电子教材、专业数据库、研究平台、在线课程资源库、专家讲座、科研软件或工具等实施限期免费。一方面,资源种类的增多及师生使用权限的放宽为高校图书馆远程保障师生学术需求提供机遇。另一方面,居家隔离、“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教”、科研目标的紧迫性等让师生对图书馆有了前所未有的依赖,为图书馆提供了一次向外界全面展现自身服务的机会。
相较于机遇,疫情期图书馆服务面临的挑战更大。①师生居家隔离,延迟开学让图书馆丧失了先前读者服务中的空间和纸本借阅优势;②一些图书馆的特藏或有访问权限的资源如何远程访问;③海量的免费资源(包括试用资源)如何精准、有序、有效地呈现在师生面前;④师生居家学习、教学、科研中的常见问题有哪些,难点在哪里,需求有什么,所有图书馆对此都缺乏经验;⑤面对隔离中师生普遍存在的紧张、无聊等不良情绪,图书馆如何凸显价值引领及人文关怀。
笔者选取“985工程”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号2020年2月的827条数据信息的文本内容为研究对象。一方面,这些图书馆资源相对多样,数字服务在类型及规范等方面经验相对丰富,对国内高校图书馆具有较好的示范引领作用。另一方面,微信服务逐渐成为高校图书馆内涵深化与外延扩展的重要着力点[1],微信公众号已经成为各高校图书馆对外进行资源及服务推广宣传的重要平台。微信公众号2月的数据信息基本可以全面反映疫情初期图书馆服务的开展状况,具有一定的可信度。同时,微信的“阅读”“在看”等功能可以为从读者角度考察图书馆服务提供参考。
对827条数据信息的文本内容按照侧重点进行归类整理,发现疫情期高校图书馆的服务主要集中在疫情期图书馆管理服务、数字资源保障服务、学科服务、信息素养教育服务、文献传递服务、查收查引查新服务、阅读推广服务、特殊群体服务、疫情知识及专题推广服务、舒压抗疫服务及其他11个方面。具体内容及特色或创新服务如表1所示。
表1 2020年2月“985工程”高校图书馆服务的主要类型、主要内容、特色服务一览
3.1.1 高效性、合作性特征。 面对疫情期师生远程访问的问题,“985工程”高校图书馆通过校内部门协作、向出版社、数据库商争取、对限期免费资源进行持续发现、整理、推送等方式,快速形成师生对数字资源多途径访问、免费获取的新局面。与数据商的协商、争取、开通CARSI、CASHL,馆际互借、文献传递等则体现了合作共享在高校图书馆资源保障服务中重要性。
3.1.2 实用性、科学性特征。 为教师在线教学提供优质教材、教参、网课平台及相关问题咨询,针对毕业生的职前线上培训服务、论文检测服务等,为学科发展提供专业资源、资讯礼包,全球科研前沿资讯、科研数据管理工具、文献管理和论文写作工具、知识服务平台、学校ESI数据信息统计,这些服务的开展充分体现了图书馆学科化服务的实用性。浙江大学图书馆连续12期的专利微课堂、武汉大学图书馆由馆员参与的“有声阅读”系列、吉林大学图书馆“扫码阅读”系列、天津大学图书馆闭馆日子里的音乐系列等表明我国高校馆的服务不再流于表面,开始向深度方向发展。“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疫情期交大学生阅读行为调查问卷”“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为‘15+5’阅读计划荐书”“浙江大学图书馆通过《怎样读经典》,讲重读之法”则体现了高校馆在阅读推广热的过程中不断进行客观、理性的思考。
3.1.3 创新性及人本性特征。 创新是一个组织保持竞争优势的核心要素。服务创新是图书馆在技术变革等危机下提升图书馆影响力的重要途径。形式多样的阅读推广服务、疫情知识的科普服务、舒压抗疫服务、北京大学图书馆的“送书到楼”服务、错峰取件服务都是高校馆不断追求创新的表现。逾期图书延期或不处罚、文献传递免费、“在线馆员+智能解答”的全天候实时咨询及上述创新性服务的开展同时也是高校馆以人为本服务理念的体现。特别是武汉大学图书馆作为疫情暴发的重灾区除了为师生提供全方位服务外,还为方舱医院捐赠书刊、为社区抗疫提供支援,馆员赵子龙更是深入雷神山抗疫一线充当志愿者。其中“图书馆员赵子龙·我在雷神山做志愿者”微信阅读数为6 570,在看数为195,均高居2月微信公众号的榜首。这种深入一线的社会援助服务不仅是以人为本的大爱体现,更在引起师生强烈共鸣中,促进了图书馆影响力的提升。
3.1.4 资源趋同性及学科化服务的单一性明显。调查发现,各高校馆所推送的资源信息具有高度相似性。知网、Science Direct、Web of Science 、Proquest等常见的中、外文数据库是各高校馆集中推送的数据库,只有少量高校馆在疫情期关注到国内特藏资源的推介,其中同济大学图书馆推送了复旦大学民国书刊库,南京大学图书馆推送了上海图书馆的开放家谱资源。资源推介趋同性背后的深层原因应该是资源建设战略的趋同性,这也一直是国内高校馆资源建设的隐忧。数据商的不断涨价,出版总量的飞速增长,各馆资源的趋同化等不仅是一种浪费,更无法支撑一流学科、一流大学建设所需的资源需求,所以,这一问题值得业界深思。学科化服务的统计数据与学科化服务的丰富内涵相比则表明,围绕教学、科研支持开展的专业教材、教参、网络课程资源的推介、教学平台的选择、搭建、专题学科咨询整理、推送等服务实用性虽强但深度上还不够,还需要结合师生需求做更深入的拓展。人文社科是哲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简称,是国家“软实力”的核心元素,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2]。广度方面,学科化服务内容过于集中在理工科,对于人文社科拓展服务等几乎没有涉及。
3.2.1 多措并举加大资源保障力度,纸电同行,重视特色馆藏资源建设提升图书馆资源保障竞争力。①加强对开放获取资源的整理和推送;②加大图书馆与外界的合作,让图书馆在共享中进一步扩大资源容量,提升资源的保障力度;③积极借助或加入全国图书馆参考咨询联盟、CADAL、CALIS、CASHL、CARSI等文献集成平台实现资源的多方获取;④纸电同行,重视特色馆藏资源建设。
3.2.2 以实用性为基础,科学推进学科化服务向广度和深度发展。以教学、科研支持服务为例。教学支持服务除疫情期常见的电子教参、在线教学、MOOC学习支持服务内容外,可进一步向嵌入式课程教学服务、协作学习支持服务、学术顾问服务延伸。科研支持服务除科学数据服务外,可以向科研成果转化、科研评价、一流学科科研人才团队服务延伸。广度方面则应该向社会科学数据管理及社会科学信息服务的人文社科拓展。
3.2.3 秉持以人为本,强化服务创新。以人为本、服务创新作为我国高校馆的基本服务理念已经深入到服务的方方面面,与之前的坐等上门相比,高校图书馆服务已经取得大的进步。“送书到楼”、错峰取件、形式多样的舒压抗疫服务、疫情知识科普服务等不仅是以人为本理念的体现,也是创新服务的结果。但图书馆服务影响力普遍偏低的事实也在提醒中国高校馆服务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而继续秉持以人为本,强化服务创新是高校馆唯一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