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日早晨,一位70 多岁的独居阿姨突发脑中风,从床上摔下来,因言语不清,无法呼救。如果不是被关系密切的邻居及时发现,这位老人很可能就救不回来了。突发疾病后,每耽误一分钟就多一分危险,此时左邻右舍的作用会显得特别重要。例如,家属忙得腾不开手,邻居可以协助拨打120,到小区门口指引救护车;现场人手不够,邻居可以帮忙抬担架,转移患者。现在每辆救护车都会配一个担架员,但实际抢救时,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和危重患者往往需要2~3 人,甚至4 个人抬。
“邻里友爱、守望相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研究还进一步证实,有个好邻居能让自己的健康受益。
研究发现,社区环境较好,邻居经济教育水平较高的人,健康不良风险相对更低。邻里和社区之所以会影响健康,一方面来自空气、水、绿地、建筑、道路、公共服务设施的直接影响,如社区绿地多、休闲设施完备、居民运动的意愿就会更高;另一方面,邻里关系密切,可以互相交流健康心得,结伴锻炼也更易长期坚持。因此,要想长寿,就要与邻居多多交往,因为邻里关系融洽有助于提升脑力、增加运动量,并增强健康意识。
此外,良好的邻里关系还可以提供积极的人际支持,缓解压力;反之,则可能损伤心理健康,甚至导致心理疾病。
邻里关系对心理的影响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
一是增加安全感,降低孤独感。积极与邻居接触是消除孤独感的重要途径,多参加社区活动能改善心理健康状态。生活在一个友好安全的社区有助防止孤独。
二是保护认知功能。良好的邻里环境有助维持认知功能,且其重要性会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因为这种环境能提供积极社交与良性精神刺激的空间。
三是提升幸福感。人是社会化动物,有着与周围人交往的客观需求。从紧急情况下提供帮助,到日常互动,邻里关系和睦可在多方面促进个人幸福感,而与邻居关系较差的人,幸福感还会随时间推移而持续下降。邻里关系处得好,可以让人慢慢形成正向的生活观和价值观。有时候,邻居的一句问候、一个微笑,都能激发大脑的愉快体验。
尽管有关社区邻里重要性的研究越来越多,生活中“今天你端给我家一碗饺子,明天我送给你家一把糖果”的一幕却越来越少见了。近些年,邻里关系确实有些淡化,但在大多数人内心,仍有着对理想邻里关系的憧憬。俗话说“抬头不见低头见”,即使没有精力跟所有邻居打好关系,也应维持一些高质量的邻里关系,如对门或楼上楼下。
专家建议,想要建立起良好的邻里关系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打开局面。
培养公众意识,组建兴趣团体。社区、街道可以多举办一些集体活动,不少地方把“社区邻里节”办成了暖心节,值得效仿。还可以多组织进行一些有益身心的锻炼项目,如跑步、下棋、羽毛球等,既能让人感受到快乐,又能带动社区的良好氛围,提升健康素养,拉近邻里关系。
学会包容,勇于担责。每个人的性格不同、爱好不同,生活方式也不同,需要人们承认差异,肯于包容,发生矛盾时更要真诚面对。很多问题不是解决不了,而是处理问题的态度让人难以接受。有调查发现,与邻居发生矛盾并顺利解决后,关系反而会更亲密。
主动打招呼,力所能及帮个忙。礼貌问候、适度表达关心,传达的是愿意和大家交朋友的友好态度。帮忙取个快递,传达一下社区通知,也会让邻里关系更融洽。需要注意的是,应尊重他人隐私,保持必要的人际距离,闲言碎语反而会破坏和谐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