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晓雪,赵浩楠
(东北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吉林 长春 130117)
纵观世界民族音乐,印度音乐无疑是其中一颗璀璨耀眼的宝石,其缠绵婉转的旋律、变幻复杂的节奏及热情多变的鼓声、余音缠绕的弦乐、唯美多样的装饰音、虔诚向佛的即兴演唱(演奏)无一不让世人为其折服。音乐的形成离不开文化的沃土,不同的民族文化孕育出的音乐是具有不同的地方特色的,那么,是什么样的文化背景使得印度音乐可以如此穿透肌肤、撞击心灵呢?笔者将从印度音乐出发来剖析印度文化的三重性质。
印度历史悠久,其文化底蕴是音乐产生和发展的肥沃土壤,在这片土地上,生长出了极具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的音乐,拥有着它恒定不变的音乐之根,这种根深蒂固的音乐风格成为印度音乐永恒的特色。印度音乐在经历了时间的变迁、历史的考验后仍然完整地保留了下来,这样的情况在世界民族音乐范畴中是较为罕见的,那么其能够传承至今究竟是什么原因呢?笔者在查阅关于印度音乐的资料的过程中发现,这与其独特的传承方式有很大的关系。
众所周知,早期印度音乐是没有乐谱记载的,其音乐的传承完全靠口传心授的方式。在印度,教师享有极其崇高的地位,印度人普遍认为教师是神圣而具有永恒地位的,他们称教师为“古儒”,“古儒”的基本含义是“重”“大”,指值得尊敬的人。这个称呼也足以体现印度人民对于教师的敬仰。在印度的音乐教育中,都是以老师教唱学生模仿为主要的教学方式,即便是在电子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印度仍然保留这种古老的传承方式,对于学生来说,就是用心去聆听和感悟,通过反复的模仿直至完全理解及掌握。这种传承方式在民间表现得更加明显,师徒间的传承就是口传心授,即“跟腔”。不同于中国民间口传心授的方式,印度强调学生需要完全地信服老师,认为只有在完全信服跟随老师的前提下才可以学到音乐的精髓。印度人认为其古典音乐是具有精神性、默祷性和静悟性的,它需要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去达到“意会”,即经过长期的模仿融会贯通,最终悟“道”。
在印度音乐中,装饰音也是亘古不变的,几乎所有的印度音乐中都具有委婉缠绵的装饰音,或短或长,这是由印度的审美所致。但由于印度学生跟随老师进行学习是一种复刻式学习,这就导致了印度音乐中的装饰音也是一成不变的。正如印度古代名著《乐舞论》中所述:“一首旋律没有了装饰就好像夜里没有月亮,河里没有流水,树上没有花朵,妇女没有珠宝”。印度当代音乐大师拉维·香卡也曾经说过:“我们的音乐中,从一个音到另一个音常常不是直线式,而是一种精致巧妙的运动,在印度音乐中,装饰音是自然生长的,而不是从外面任意加上去的”。
笔者认为这种口传心授的教育方式,决定了其音乐文化的源远流长,不同于中国民族音乐口传心授的过程中主观因素占主导地位,印度人民给予老师的崇高地位使得印度音乐中所有细枝末节的元素都被完整地保存了下来,这样的音乐文化是利于继承和发扬的。装饰音的稳定体现出传统的稳定,以及印度音乐几千年不曾改变的永恒性质,这便是永恒性。
印度音乐又是极具兼容性的,它可以吸纳百川于己身。在印度音乐中,一切新的元素都可以被自然地吸收,并且迅速融入到印度音乐本体当中,这种吸收其他艺术形式精华的能力是令人瞠目结舌的。接触印度音乐不难发现,它一旦与其他艺术形式相融合,便具有很强的稳定性,遇到外来文化入侵时,仍然能够泰然自若。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异国之间的各种风俗习惯、音乐元素交汇到一起,才成就了今天多姿多彩、包罗万象的印度音乐。在乐器方面也有很明显的表现,印度被英国殖民百年,印度音乐不仅没有被同化,反而将西方的一些乐器“占为己有”,其中小提琴最为明显。(如上图)
有史料记载,最早的小提琴是由一位住在意大利北部城镇布里细亚的名叫达萨洛的人制成的。所以小提琴一直以来就是西方独具特色的乐器,但是小提琴在印度却不同于西方。笔者通过观察发现印度小提琴与众不同之处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从小提琴的演奏技巧来看,印度小提琴的演奏风格特别鲜明。在乐曲演奏中,演奏家运用了大量的滑音技法,急缓结合的上下滑音听起来有点扭动感,这正是迷人之处。另外,为了适应印度的演奏方法,有时需要调整小提琴的定弦,西方是五度定弦,而印度为四度定弦。从小提琴的演奏姿势来看,印度人喜欢坐着拉小提琴,一般不会把琴放在下巴下面,因为需要使用大量独特的技巧,所以为了保证稳定性会架在身上。
印度音乐别具一格的风貌与其文化是息息相关的。印度经常遭受外来侵略,侵略带来的不仅仅是压迫,还有对文化的压制,殖民也不仅仅是对资源的掠夺,还有对文化的占有。但印度音乐表现出吸收外来音乐文化为己用的特征,从没有哪一个国家的文化能像印度这样融合得如此巧妙,并且使得自己本身的音乐文化得到了升华。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印度文化的兼容性。
印度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印度音乐是极富宗教性的,它的起源隐藏在美丽的神话中。印度人认为他们的音乐是由湿婆神创造的,并且认为音乐是通往仙境之路。印度音乐是神秘的、重视精神修行的、空灵的,这体现出了印度文化的宗教性特征。印度人认为,在音乐中回旋是轮回,变奏是解脱,音乐是神创造的。其实,印度音乐的实质就是宗教音乐。说到印度音乐,不得不提的就是印度节奏圈——塔拉,在印度音乐中,节奏节拍的运动总是以某种相对固定的模式循环着,由于这种模式具有循环轮回的特点,故被称为“塔拉”。
细细地品味印度音乐,不难发现无论是在旋律还是在节奏上均表现出了明显的回旋和变奏特征。印度音乐通常都是极其庞大的,作品大多长达数小时,这是由于印度人普遍认为,音乐作品越长越能显示出表演者的虔诚性。这种表现在音乐上的回旋及变奏使我不禁联想到印度教的宗教精神——业报轮回,音乐中表现出的轮回与宗教意义上的轮回相呼应,故笔者在此将印度音乐的这种现象及印度人共同的心理认知阐释为“虔诚诉轮回”。
印度音乐还有一大特色,那就是具有即兴性,前文中已经详细说明了印度音乐的传承方式为口传心授,这需要学习者领会其中的“道”,以此来演奏或演唱,几乎没有乐谱的记载,这样的传承方式也就决定了印度音乐必然是具有即兴性的。但它的即兴性不是毫无约束地随意演奏,而是在“框架”中的即兴,笔者认为这与印度的宗教信仰也是相互关联的,就如印度人民一样,生活较为随性,但他们却是极具信汀塔拉节奏圈示范:仰观念的,他们的随性也可以说是随心,这都是一种寻求解脱的方式,故将此现象阐释为“随性求解脱”。音乐上的回旋变奏及即兴性的表演都突出了印度音乐中的宗教元素,可以透露出印度文化宗教性的特征。
综上所述,印度音乐之所以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音乐之林,最为突出的特征便是永恒性、兼容性及宗教性。马克思曾经说过,“印度的社会根本没有历史”,这句话可以理解为印度没有属于自己的历史文化,印度的历史就是一直在被异族征服、统治和压迫的历史。但是就在这种情况下,印度却使得自己民族的东西不断强大,这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思。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传统文化是民族之根、国家之魂,我们更多地应该是借鉴和学习印度音乐所呈现出来的三种特性,在保持根本不动摇的同时兼收并蓄,在有信仰的同时兼顾发展。
注释:
①吕欣鑫:《“恒”与“衡”——谈印度音乐文化的魅力》,渤海大学艺术学院《艺术广角》,2007 年第二期。
②张思镜:《印度音乐文化的特色及其传承与发展》,艺术空间,2009 第十期。
③饶文心:《印度的乐器及其器乐表演示范》,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3 年第四期。
④何茜:《印度音乐文化的宗教精神显现——以印度教为中心》,山东艺术学院学报,2012 年第四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