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东红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皮亚杰认为:“儿童学习的最根本途径应该是活动。活动是联系主客观的桥梁,是认识发展的直接源泉。”所以,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性质就已决定我们必须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展开品德教学。活动体验犹如一座桥梁,能让道德直抵儿童内心,从而实现主体与外部世界的沟通,实现道德知识向情感能力的转化。我们要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认知规律,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开展有效的活动,让道德与法治课堂“活”起来,让学生积极“动”起来,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内化,切实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一、让生活体验充盈道德与法治课堂
《新课标》中所指出的:“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生活实际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生活是道德赖以生长的田园。离开了生活,道德犹如离开土地的鲜花,只是抽象而干瘪的条文,不可能在学生的心灵中生根发芽。所以在新课程下的品德课要扭转传统教学中把品德从孩子们的生活中剥离出来,以教材为中心,重说教、重灌输地现象,利用好孩子们的真实生活这一最好的课程资源,让孩子们在自己的真实生活中进行有意义的学习。
(1)链接以往生活。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生活经验,而他们的生活往往是最鲜活。这些最有效的教育资源更是是我们开展品德教学的基础。我们要从了解孩子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和他们对生活的感受、认识、体验和感悟开始,唤起学生以往的生活经历,寻求已有生活经验与教学内容的最佳结合点,提升学生对现实生活的体验和理解。
(2)关注现实生活。新课程倡导教育要回归生活,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我们更应该特别关注孩子们正在进行中的现时生活。生活是体验的沃土,现时生活更是孩子们正在进行中的体验,此时所获得的认识和感悟更为鲜活、更为深刻。所以,我们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用心去观察,用心去感受,用心去體验,带着一种积极的心态融入到现实生活之中,去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并让他们学会营造一种属于他们自己的健康、积极、快乐、负责任、有爱心、有创意、肯动脑的生活。
(3)引领未来生活。生活不是一成不变,而是时刻在发展在变化的。课程中有些内容与孩子们的实际生活确有距离,但并不表示在他们的将来生活中也没有。所以,我们的品德教学也应该着眼于孩子们的未来,不能只停留于当前。我们应该围绕发展性目标设计教学体验活动,更多地选择一些“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教育内容,提炼出一些与时俱进的教育元素,展开一些具有可持续发展特点的活动,来帮助学生获得积极的体验,促进他们更好地发展。
例如,在教学《心中的110》时,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应急能力,我们可以设计这样一个环节——现场模拟开通了“110安全热线”。教师可以在课前搜集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如:没人在家,可门已被打开,家里情况有异;放学路上,有人尾随;在路上看见有人正恐吓你的同学……指名孩子当接线员以及当事人或者是目击者。让他们身临其境,想方设法应对突如其来的危险。通过活动,学生在短短几分钟的体验活动中萌生出的收获:办法不是唯一的,靠自己的智慧,靠心中的110,就能让危险从身边走开。学到这儿,学生的心中早已豁然开朗,其实“心中的110”就是时时提醒自己,把安全意识放在心中。
二、让活动体验充盈道德与法治课堂
古希腊一位哲学家曾说过:“人的大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要被点燃的火把。”对于道德与法治课程来说:生活是教材,活动是生命。我们教师要充分利用生活这一教材以及体验活动这一手段将大脑这一个要被燃烧的火把烧得旺旺的。在品德课堂上我们要针对不同课型、不同年龄学生的不同的心理特点设计多种多样的品德课活动形式,避免以往学科教学中重传授、轻体验;重结论、轻过程;重学会、轻会学等倾向,采取有效策略,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激起他们情感的共鸣,让他们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培养良好的品德、塑造健康的人格,从而实现与他们生命的对话。
(1)游戏。儿童的活动和学习是从游戏开始的。哪里有儿童,哪里就有游戏。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在游戏活动中学习是一件令人快乐的事。所以,在品德教学中我们应努力设计孩子们喜欢的体验活动,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活动,成为活动的活跃细胞,成为活动的主人。让他们在这种带有“玩”的色彩而又与学习内容相配合的活动体验中得到体能上的锻炼,情感上的满足,智力上的发展。
(2)表演。小学生活泼爱动,表演也是他们最喜欢的活动之一。根据课文内容,把表演与学习结合起来,学生以较高的兴趣参与其中,并能在表演中体验,感悟到许多道理。如教学《我从哪里来》为了让学生懂得生命来之不易,母亲孕育自己不容易,从而产生热爱父母的感情。课堂上,教师让全体学生反背书包,模拟当一回妈妈。“小妈妈”们上班、下班、系鞋带、理菜、烧饭、擦窗、拖地板……短短几分钟,学生累得出汗,有的坐下去不想动了,感觉到很不方便。每个学生都体验到妈妈在“怀我”的时候是这样的辛苦,这样的不容易。这不是听老师说的,也不是听妈妈说的,而是自己实实在在的感受。这是以前孩子们从来都没有体验到的。这使孩子们的心灵受到了震撼。这样的教学是学生认知、情感、意志、躯体全部沉浸的过程,是生命肢体投入的过程。
(3)故事演讲。由于孩子们的生理和心理尚未成熟,我们也不可能让他们亲身投入某些环境去体验某些未曾经历的,也许永远不可能经历的生活。所以,曲折离奇的故事以及某种主题的演讲完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孩子们的某些不足经验。
如教学《寻访大师的童年》,我们可以开展“大师童年故事会”,让孩子们讲清、听清故事中的主人公的名字及事情发展的经过,并评选出表演奖、口才奖、故事大王奖等奖项。让他们明白:原来大师也并非生来就是天才,他们和我们一样,但他们从小好奇,好学,好探索,所以才会有以后不凡的成就。
借助活动,让孩子们亲自去体验、感受,学生的思维会更加开放,他们的认知能力和判断能力也会随之提高。我们要相信孩子,给他们这样一个崭新的天地,他们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