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飞
这是知乎上“这么大的中国,为何却容不下皮卡”问题下的一个高赞回答。有趣的是,这个问题最早发布日期是2016年,彼时仅寥寥数人回答,而在五年后的今天,却“意外”的以百万热度登上了热榜。
真的是意外吗?或许并不。虽然被贴上禁令的标签,但皮卡以极强的个性、硬派的外观,始终有着不低的话题度,为很多人所向往。同样与禁令二字绑定并且自带文化属性的还有摩托车。摩托与皮卡,两个被中国城市所“歧视”的难兄难弟在这个庞大的市场中静静等待。
“皮卡解禁”确实是这几年的行业热点,频繁地现身两会就是最好的证明。近六年的两会,有五次都涉及到了皮卡解禁的相关话题,直到今年才被“汽车芯片”抢了风头。
自2021年开年以来,我们也久违地看到皮卡市场活跃了起来。前有长城炮全球版上市、上汽通用五菱征途皮卡预售;后有上汽大通全新皮卡“上汽牛”,福田汽车高端皮卡大将军集中亮相;就连许久不曾露面的中兴汽车也曝光了一款全新皮卡车型。
热词不代表热门,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皮卡销售49万辆,渗透率1.9%,虽然增速不慢,但相较美国16.5%、加拿大19.4%,甚至日本3.5%的渗透率,均有着较大差距。可以说,为皮卡鸣不平的人很多,真正买账的却很少。
除了政策限制,产品定位的重合进一步打压了皮卡在中国的生存空间。乘用方面,与先入为主的SUV、MPV相比,强制报废期仅15年的皮卡在舒适性和空间感上优势并不明显。而在货运方面,横在皮卡面前的是以五菱宏光为首的一众厢式神车,和分布于各地的“全地形多用途战略性”交通工具——“三蹦子”。
上有政策压顶,下有竞品冲击,水土不服的皮卡在中国处境尴尬。
说起禁令,皮卡在摩托车面前着实显得小巫见大巫。
中国摩托车产业的发展歷史至今已有七十余年,自1951年起,我国共生产了约4.8亿辆摩托车。在那个汽车还没有普及的年代,摩托车是我国城乡最重要的道路交通运输工具,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样是因为旺盛的需求和蓬勃的发展,中国摩托车产业链相对完善,市场化程度较高,年产量最高时达到2800万辆,占世界产量的一半以上,连续多年位列世界摩托车产量和出口量第一。摩托车产业作为我国汽车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曾经为国民经济的增长和改善民众出行条件、提高居民生活水平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中国禁限摩第一令于1985年首次在北京实施,在随后的十几年里逐渐发展到全国190个城市。在禁限令的影响下,加之我国汽车行业的持续向上发展,中国摩托车产业进一步受到挤压,步入低谷。不仅产业连续多年下滑,产量还在2016年被印度反超,结束了连续22年摩托车世界产销第一的历史。
经历了三十多年的禁限令,中国摩托车期待着阴霾下的一缕曙光。
回到那个时隔五年“意外”火了的知乎问题,这样的“意外”,实际上是意料之中。转机就发生在近两年,随着我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相比于“一刀切”,“以管代禁”的新政策正在成为主旋律。
以摩托车为例,摩托车驾驶证考试、保险购买等管理手段正逐渐完善,摩托车解禁试点城市也在有序开启,而恢复摩托车高速行驶更是释放了积极的信号。2020年,我国摩托车销量约为1700万辆,与2019年基本持平,属于受疫情受控后率先恢复的产业;国内摩托车新注册登记826万辆,比2019年增加249万辆,增长43%。这样的成绩正是国家政策支持、社会迫切需求与企业积极响应三方共同努力的结果。
皮卡则受到更多的厚爱,商务部发布的《商务领域促进汽车消费工作指引》中要求:加快取消皮卡进城限制,充分发挥皮卡客货两用功能,尚未取消皮卡进城限制的地区,积极协调推动有关部门全面取消皮卡进城限制。对于尚不具备条件全面取消的地区,积极采取分区域、分路段、分时段放开进城限制等方式,对皮卡进城实施精细化管理,并逐步实现全面取消进城限制。
更早的时候,包含武汉、济南等省会以及宁波、烟台、宜昌在内的多个城市陆续放宽皮卡通行限制。皮卡解禁、路权开放进入快车道,大有燎原之势。
皮卡政策正在放宽,皮卡高端乘用化趋势也成为不争的事实,我们可以看到,越来越多智能化元素,融入到皮卡之中,让铁骨硬汉也能有柔情的一面。此番,中国自主品牌也在这个似乎不属于我们的战场抢得了一片滩头阵地,根据乘联会的统计,2021年2月份狭义皮卡单月销量为27667辆,其中长城皮卡销售14347辆,市占率高达51.9%。相比之下,在皮卡电动化方面的深谋远虑仍是厂商需要关注的焦点,毕竟特斯拉的Cybertruck还在海外虎视眈眈。
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表示,随着政策端放开+供给端驱动,具备乘用化功能属性的皮卡产品已进入了普通乘用车消费者的购买范围,2021年皮卡销量预期增速为5%,强于轻卡的增长,皮卡市场将持续生机蓬勃。
政策放宽,需求不减。以产品力和技术力为前提,皮卡和摩托车两个中国城市的“小透明”将会在广袤的中国市场逐渐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