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芷贤,陈其兵,吴林家,蒋文圆
(1.四川农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四川 成都 611130; 2.成都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四川 成都 610106)
竹子是重要的生态、产业和文化资源。世界有竹类植物88余属,1 642余种,我国是世界上最主要的产竹国,竹类资源、竹林面积、竹材蓄积和产量以及竹产品对外贸易量均居世界首位,素有“竹子王国”之誉。据统计,全国现有竹林面积641万hm2[1],主要分布在全国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涉及的竹林旅游、传统竹制品(建材、日用品、工艺品)、竹材人造板、竹浆造纸、竹纤维制品、竹炭和竹醋液、竹笋加工品等都得到了蓬勃的发展,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在竹产业布局缺乏全面有力的支撑体系和整体功能性的把握,导致区域内产业发展不协调;二是缺乏竹林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合理利用,相关配套设施也不够健全、完善,难以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2]。
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视察时指出:“要因地制宜发展竹产业,发挥好蜀南竹海等优势,让竹林成为四川美丽乡村的一道风景线”。总书记的指示确立了四川乃至全国竹产业发展的方向,将竹产业高质量发展再次提升到新的时代高度。为深入贯彻这一重要讲话精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2018年四川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推进竹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设美丽乡村竹林风景线的意见》(川委发〔2018〕34号),要求扎实推进竹林资源提质增效、大力推动竹文化与竹旅游深度融合、拓展优化竹业品牌和市场体系、切实强化竹产业高质量发展要素保障,推动全省竹林风景线建设与竹产业高质量发展。2020年1月,全省竹林风景线建设现场推进会召开,确定了四川首批13家竹林风景线建设先进单位,并围绕我省竹产业发展格局提出下一步的分区推进建设计划。随后,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制定了《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关于2020年进一步推进竹林风景线建设的意见》(川林发〔2020〕2号),提出了进一步打造一批复合型竹林景区、建设一批高质量翠竹长廊、培育一批高品质竹林小镇和竹林人家、发展一批精致的城镇竹园林等主要任务。2021年,省林草局再次出台《四川省“十四五”竹产业高质量发展和竹林风景线高质量建设规划》,对建设最美翠竹长廊、优美竹林景区(点)、竹林康养基地,开发特色产品和线路提出具体建设要求。在全省开始掀起竹林风景线建设热潮中,《四川竹林风景线》中首次提出了“竹林风景线”的定义:即以竹为主要物质要素,不仅有表象的观赏美学特征,更有内涵的精神特质,既要打造生态美、环境美、形态美、人文美的竹林风景,又要建设优质高效的竹种植体系,三产融合的竹生产体系,标准化、集约化、专业化的竹经营体系,全方位、全链条、一站式的竹服务体系[1]。综上可知,竹林风景线能够促进区域竹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具有建设必要性。
在此背景下,为避免盲目建设和错位开发,推动形成具有特色、优质高效的竹林风景线,团队对四川首批13家竹林风景线建设先进单位管辖下的已建项目进行了实地考察和调研,通过文献搜集和GIS技术,分析出它们的构建要素以及更细一级的因子分类,并利用熵值法计算出每个要素、不同因子的重要性,由此总结出竹林风景线建设的主要体现方面,从而进一步为四川省乃至全国打造高质量的美丽竹林风景线提供科学可行的理论依据和案例参考,对实现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的建设,营造美丽和谐的人居环境有重要意义。
基于景观生态学[3-4]、系统理论[5-6]、空间理论[7-10]、康养理论[11]等,可将竹林风景线看作一个线型系统,系统内包括翠竹长廊(竹林大道)、现代竹产业基地、竹林康养基地、竹林人家、竹林小镇、竹特色村、竹林景区、城镇竹园林等主要功能体。竹林风景线中的功能体对形成景观格局、维护生态过程、保证系统正常运转具有重大影响,不同功能体的空间位置既独立又相互联系。在系统内,对于资源较好、具有开发潜力的功能体可予以重点开发,进而形成一种具有规律性的大面域与点带状的竹林集优分布,实现竹林风景线的系统整体价值与人类自身价值的有机统一。
(1)功能复合:竹林风景线涵盖内容甚广,对于竹林风景线的基础设施如建筑集群、园林景观、道路交通(人行或车行)等的开发要健全完善,其性质定位如生态、商态、文态、业态、形态等要注重特色突出或多元共存,致力形成生态流通地、商业聚集地、人文汇聚地、产业加工地、民俗荟萃地。
(2)边界开放:竹林风景线作为一种“柔性”线性空间,在基于一般功能之上还能够对两侧临接空间的渗透和消解起到积极作用。一是增强风景线边界空间的灵活性,通过打破风景线两侧不同功能区域之间的界限,使原有封闭边界弱化甚至消失,从而加强边界的双向渗透性[12];二是营造风景线边界活动的多样性和多元化,建立健康良好渐变群,采用更为开放、融合的处理方式[12],促进资源共享;三是促进风景线边界交通的延展性,以水平方向拓宽或垂直方向灵活提升绿色通道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边界的活力和生命力。
(3)空间连续:竹林风景线的线性特征应具有串联空间、统一基底的作用。一是组织连续,将不同竹林空间有机组织在一起,具有一定的起、承、开、合等转折变化,体现出均好的韵律感和节奏感[12];二是内质连续,通过廊道空间,使竹林内的动物、物质、能量和信息等得以流动,保证了生物多样性和稳定性;三是文脉连续,挖掘竹文化、地域文化,并以此作为线索,植入到重要节点上,通过意象、场景的表达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4)群落丰富:竹林风景线具有良好的生态本底,能够促进生物群落的物种丰富性、多样性,为人类和生物提供绿色资源和适宜生存载体[13]。竹林风景线的规划要以保护自然为主,尤其加强对生态敏感区的保护,同时采用科学合理的工程手段,对受损环境进行生态修复。同时,还要树立生命共同体理念,将竹子、乔木、灌木、杂草、鸟、虫、菌与无机环境形成一个相对独立又互相联系的整体[14]。
研究于2021年3-6月,结合野外走访、实地调研与室内查阅资料、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经过了资料收集、外业实地调查和内业整理分析3个阶段。
首先,资料收集。收集近年来有关于竹林风景线的相关科学研究文献资料,包括地形图,竹林分布图,竹林资源清查数据等;然后,野外调查。2021年4月-5月进行了实地调研,主要为四川省首批13家竹林风景线建设单位管辖区内的竹林风景线,主要分布在宜宾市、成都市、眉山市、泸州市、绵阳市、广安市、乐山市、洪雅县等,核实竹林风景线的建设情况,同时走访相关部门和工作人员,了解建成后的使用情况。最后,内业分析。一是综合文献资料[14-18],应用GIS技术,对以上建成竹林风景线进行构建要素的分类分级,根据数据分析获得了4个要素层,15个因子层,其中生态基底层、景观格局层主要是基于竹林风景线的景观空间分布,明确其生态内在规律;产业开发层主要根据产业的类别不同分为竹林生态食品(竹笋、竹荪等)的种植、竹林基地的经营等第一产业,竹产品的加工和制造、竹材的生产等第二产业,以各种主题的竹林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文化设施层主要是以物质文化或非物质文化引领的重要节点和节点之间的通廊。二是利用熵值法计算出它们的权重,最终得出竹林风景线主要构建要素及其重要性。有关于熵值的计算步骤具体如下:
(1)指标的标准化处理,其公式为:
式中:则为第i个地区竹林风景线的第j个指标的数。
(2)计算第j项指标下第i个地区竹林风景线占该指标的比重pij:
(3)计算第j项指标的熵值:
其中,k>0,k=1/ln(n),ej≥0
(4)求权值:
(5)计算各地区竹林风景线的综合得分:
由下表1可见,已建竹林风景线的构建要素主要体现在生态要素(0.390)、产业要素(0.280)、文化设施要素(0.210)、景观要素(0.120)4个方面,其中生态要素与景观要素在建设和使用时通常是紧密联系的。因此,可将竹林风景线模式构建主要分为三类:“景观生态”类、“产业发展”类和“文化引领”类。
表1 四川省竹林风景线构建要素权重表
以“景观生态”模式为主的竹林风景线能够通过不同景观格局、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生态敏感性等体现出良好的观赏性和生态效益。例如,翠竹长廊(竹林大道)规定在可视范围内以竹为主、连绵不断的景观林不低于10 km,两侧以竹为主的景观林宽度各不低于3 m的景观效果最佳[19]。此外,不同竹景观林具有不同程度的生态效益。例如,在涵养水源能力上,毛竹林(Phyllostachysedulis)>杂竹林(刚竹[Phyllostachyssulphurea(Carr.) A.‘Viridis’]、淡竹(PhyllostachysglaucaMcClure))>早竹林(PhyllostachyspraecoxC. D. Chu et C. S. Chao),毛竹林土壤层最大持水量的变化范围为1 951.68-2 352.47 t·hm-2,土壤总孔隙度的变化范围为48.79%~58.68%[20]且不同封育年限对毛竹林凋落物层和土壤层持水性能的影响[21]。在固碳释氧能力上,竹林>松林>针阔混交林>杉木林>阔叶林>灌木林[22],在竹林中,以毛竹林最高,夏季含氧量全天变化范围为20.84%~23.20%[23]。在释放挥发性有机物(VOCs)能力上,竹林属于异戊二烯排放类型,其中毛竹是异戊二烯排放潜力较大的植被,可达116 μg·g-1·h-1[24],提升空气中的有益微生物含量,起到很好的抑菌、杀菌的作用。除此之外,毛竹林的小气候调节功能也是优于其他林地[23],这对于人体有良好的康养作用[25-27]。
在构建“景观生态”模式的竹林风景线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需要加强生态竹林资源保护:推进天然林保护、湿地保护和修复、水土保持、边坡治理等重点工程,挖掘竹林对道路、江河流域的保护作用。对于珍稀竹种资源,应该加强引进和保护,积极促进省级或国家级竹类种质资源库的建设[28]。加强竹林火灾和病虫害综合防治,支持生态公益竹林建设。提升竹产业基地质量,改造复壮低产低效竹林,对退化竹林修复更新进行补贴,将符合规定的新改建规模化、标准化竹产业基地列入林产业项目扶持,支持建设新型竹种苗苗圃。完善竹产区基础设施,支持建设符合规定的竹林基地对外连接道路、配套灌溉设施等。二是要积极培育优质竹林景观:因地制宜,探索竹林景观资源的多类型和多用途[23]。将传统民居与竹林隔离带和生态带、竹景观节点、生态旅游基地等进行结合,保留“田、林、水、院”空间形态格局,展现“竹色溪下绿”“映竹水穿沙”的优美画卷。发展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和景观林,沿江河、湖库、公路、铁路等建设竹林绿道[28],并结合中小流域生态综合治理和河道水生态整治。
以宜宾市两海连接线景观设计作为案例,规划时间为2020年1月。项目起于宜叙高速公路竹海互通收费站,自西向东,止于长宁县竹海镇双凤村,全长12.386 km,其中长宁县铜锣镇、井江镇段长1.8 km,“两海”示范区竹海镇段长10.586 km。竹海连接线建成后,游客在宜叙高速竹海互通收费站下高速后车观15 min竹林景观内即可到达核心景区,彻底解决“高速至景区”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提高游客到达景区便捷性。竹海连接线保留道路两侧原有林竹类资源,包含毛竹、硬头黄竹(BambusarigidaKeng et Keng f.)、苦竹[Pleioblastusamarus(Keng) keng]、方竹[Chimonobambusaquadrangularis(Fenzi) Makino]等,致力打造具有生态性的竹特色乡村道路景观。例如,在路间绿地、田园风光等景观节点,布置大型竹编艺装置,并对现有裸露土地开展竹类植物的绿化修补(图1-1),增加了场地绿量,起到了涵养水源、固土保肥等作用;在彩林叠翠节点,对现状挖方区域做微地形缓坡处理。路肩边缘运用观赏草、多年生宿根花卉等要素修饰道路边界,与周边环境相融合(图1-2)。另外,在蜀南竹海西大门广场片区、停车区、滨水景观、休闲廊架、入口节点、基础设施、高边坡以及游客中心侧立面设计。蜀南竹海西大门充分利用场地高差,规划瀑布玻璃栈道观景平台,山石水景,选择毛竹等竹种形成茂林修竹错落渐布,夏季凉爽宜人,起到调节场地小气候的功能。入口大型的竹构筑物作为休憩亭架,兼并展示美化、基础设施等功能(图2)。
图1 沿路景观效果图Fig.1 Renderings of green space along the road
图2 蜀南竹海西大门景观效果图Fig.2 Renderings of the west gate of the scenic spot, “Bamboo Sea in South Sichuan”
以“产业发展”模式为主的竹林风景线能够通过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建设体现出良好的经济效益。在一产中,竹林风景线可以发展竹子与珍贵用材树种混交林。如每亩套种25株楠木类树种,仅木材价值20年后为6万,30年后为9万元,40年后为30万,是很好的绿色银行。开展竹林风景线的碳汇交易,现有风景线经营方法碳增量每年3 t,可增加12-15元收入,新造风景线采用碳汇计量和交易可每亩额外增加25-30元左右的收入。在二产中,以现代竹产业基地为例,要求山区县集中连片竹林面积达到2万亩以上,平原丘陵县达667 hm2以上,用于竹材、竹浆、竹纤维、竹炭等方面。在三产中,主要体现在竹林人家、竹林小镇、竹特色村、竹林景区等旅游建设上,其中要求竹林康养基地经营管理面积达到50 hm2以上为佳;竹林人家经营管理面积达到6 000 m2以上,以竹为主的绿化率达到50%以上为佳;竹林小镇要求以竹林为主的森林覆盖率不低于50%为佳[19]。截至2019年,我国竹林旅游面积104万hm2,旅游人数7 685万人次,全年旅游总收入约700多亿元[2]。
在构建“产业发展”模式的竹林风景线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需要重视科学引导,合理利用竹资源。重视科学技术指导以竹林资源加工为本底的相关产业形成,推动竹林产业的迅速发展,包括竹笋、竹荪等竹林生态食品的生产加工与服务业如竹文创、竹康养旅游产品的开发,形成一、二、三产的深度融合[29-30]。在利用竹资源过程中,突出产业链的建设,完善产业链的配套,促进产业集聚和集群[29,31]。二是需要加快产业转型,实现集约高效。对现有的竹林资源进行经营效益的提高,着力提升竹产业生产加工技术,扶持竹材人造板、竹制品、竹生态食品和竹化工品等重点竹产业[32],促进竹林资源经营向规模化、组织化、多模式聚集,以达成竹林高效益的可持续发展目标[29-30]。同时在加工制造业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加快竹产业的转型和提档升级,为发展注入新能量。坚持绿色低碳发展,强化驱动创新,增强内生发展动力,推动竹加工产业向产业链中高端迈进[29-30]。三是需要建立完善竹产品市场体系。建立快速的市场响应机制,及时调整竹产业的发展方向以便于组织相关产品生产和运营。加快区域竹产品市场的建设,完善竹产品市场流通体系,搭建绿色通道,保障产品在全国范围内实现自由流通。除此,充分挖掘城乡市场的竹产品消费能力,建立多元、稳定、安全的竹产品市场体系[33],加强对竹产品消费政策的引导,积极培育国内市场,联合政府进一步与行业协会、企业联手,通过多种形式加大竹产业、竹产品、竹企业宣传力度,形成产业影响力[34]。四是需要构建多层次标准体系。在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的提倡下,竹产品既要符合中国国家标准及相关行业标准体系,又要满足国际进出口贸易的标准和需要[35-36]。
以宜宾市来复镇大屋村竹特色村(大雁岭竹康养基地)作为案例,规划时间为2020年11月。该项目建设可以为居住和返乡创业的农户、投资企业等提供良好的生活、工作环境,并为乡村旅游的打造和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环境和服务功能,推动一、三产业协调发展增收。同时重点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结合景观绿化工程打造及生态环境建设,改善村容村貌,并与农业基地、农家乐、民居的绿化、美化等结合起来,改善村庄整体环境,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在原生环境中种植丛生竹林与湖面倒影像相映成趣,同时增植花叶芦竹等亲水植物,丰富湖边驳岸景观层次,为确保游客的安全与提升景区次入口景观效果,新增人行步道,并采用竹景现绿带与行车道分离。在春茂农家乐对面节点打造上,新增竹元表景观小品座椅,并采用竹从局部围合,为游客营造相对独立的林下休闲空间(图3)。
图3 大雁岭竹康养基地现场建成照Fig.3 Photos of Dayanling Bamboo Healthcare Base
以“文化引领”模式为主的竹林风景线主要是通过重要节点和连接节点的通廊设施建设体现出良好的文化效益。蜀南竹文化作为中国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于2020年1月入选了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单。蜀南竹海被授予中国文学创作采风基地和中国电视艺术交流协会影视创作基地。2021年10月,以“竹福美丽中国,促进乡村振兴”为主题的第十一届中国竹文化节暨第二届中国(宜宾)国际竹产业发展峰会(竹产品交易会)在四川省宜宾举行,此次竹文化节将打破以往常规四部曲模式,多维度、多形式地展示宜宾丰富的竹文化,通过举办“清风雅韵·中华竹都”全国竹文化书法大展、“竹韵风华·山水宜宾”全国摄影大展、“赏竹”“听竹”“耍竹”竹文化非遗传承人作品展等专项活动,完成了一场“竹”元素满满的赏竹、品竹、论竹竹业盛会,将竹林风景线的风采展示无遗。
在构建“文化引领”模式的竹林风景线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需要重视文化融合与创新。将竹文化与其它文化如酒文化、茶文化、大熊猫文化、红色文化、大江文化等地域民俗文化进行融合。尝试提取传统竹文化元素,并进行适当的物质形态语义表征,实现竹文化与物质要素的有机结合[37]。二是促进文化效益的提升。通过虚拟现实技术与数字化技术,打造人机互动平台,脱离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了解竹景文化,其动态化、分解式的讲解形式尤其对语言难以描述的文化的传播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通过虚拟现实的手法对竹景建造过程进行详细的展示,实现深层次、多角度、展开性地了解。另外,将高新技术用于竹文创产品,研发竹名片、邀请函、标牌等,还可以制作竹书、竹画与诗词书籍等,挖掘高端应用潜力,大大提升竹文创产品在市场上的价值。三是注重景观意境的发挥。加强竹林景观的文化内涵建设,讲好竹子故事,实现处处有竹景、处处有文化。直接运用竹类植物的造景艺术手法,通过“丛植”“对植”“列植”“林植”等配置方式,结合山石小品营造出“竹里通幽”“移竹当窗”“粉墙竹影”“竹坞寻幽”“结茅竹里”等意境[38]。也可借用引申,对竹文化符号进行抽象、简化、夸张、微调、变形等处理,继承和发扬竹的原有精神信息,此外,还可运用园名、景题、刻石等文字方式直接通过文学艺术来表现和深化说明意境的内涵[39]。
以江安县翠竹长廊(竹林大道)为案例,规划时间为2020年5月。项目将地域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竹簧、竹筷、竹艺),竹咏(竹诗、竹传说、竹典故)以及风味美食(全竹宴、江安笋宴)等融合,通过构建专属文化IP,打造具有地域传承的景点特色。在“沈公引竹”节点,修建沈公亭,复制沈公碑立于亭内,刻竹簧、竹箸浮雕,适当摆放石景观,做竹石小品,并在区域内栽植竹和水生景观植物。“劲节之歌”这一处,提取厚植于江安红色文化的烈士精神与长征精神,结合具有象征意义的竹节和竹叶,共同演绎本节点的文化内涵。具体表现方式为:以楠竹作为背景林,适当栽植观赏竹种。设立一组红色文化雕塑人物群,增加党和国家领导人赞颂余泽鸿的石刻题咏,与竹的精神文化相互呼应。在“石龙桥”节点,对道路沿线补植竹,设立公交站牌、公共卫生间,沿线民居以竹元素提升,彰显了竹林人家特色。在保家村的设计中,以楠竹作为背景,围绕观赏草与广场花卉布置,形成了“翠竹掩映、炊烟袅袅、阡陌交错”的川南乡野田园风光。同时在节点处设乡村振兴展示牌,充分体现竹文化景观所营造的乡村风光可有效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图4)。
图4 江安县翠竹长廊(竹林大道)现场建成照Fig.4 Photos of the Bamboo Corridor (Bamboo Avenue) in Jiang′an County
在当今时代意义下,竹林风景线的建设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具象体现,该文通过调研和分析,对已建项目进行分析和总结,归纳出竹林风景线的3种构建模式,分别是以“景观生态”模式为主的生态颜值线、以“产业发展”模式为主的富民产业线、以“文化引领”模式为主的文化传承线。其中:
(1)在“景观生态”模式中,以已有竹林资源为基础,突出重点维护与打造。以小范围的竹林景点为点,所在地江、河流与重要的交通干道为骨架线,大片的竹林生态资源为面,对于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固碳释氧、林木营养物质积累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2)在“产业发展”模式中,竹产业链从竹种植、竹加工延伸到竹旅游、竹会展、竹文创等领域,使竹资源全价值利用。同时打造各类现代竹产业发展示范区、工业园区,做大做强竹产业,提高竹林附加价值等以推动竹区全面高质量发展。最终通过一二三产融合,让产业特色更突出,让产业支撑更有力,实现产业园区化,园区景区化。
(3)在“文化引领”模式中,以竹文化、竹历史为切入点,以地域文化为特色,宣传出中国文学、绘画艺术、工艺美术、园林艺术、音乐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建立了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竹文化体系,从而进一步强化竹文化对竹产业的带动、渗透、融合作用,实现了传统竹文化的转型升级。
竹林风景线建设是城乡区域一体化协调发展的必然趋势,未来还需更加深入地对竹林风景线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具体如下:根据已建项目、相关政策文件、社会需求等,明确竹林风景线的有机构成;探究不同构成、不同模式竹林风景线的选线原理、发展格局;基于不同构成、不同模式建立标准化、科学化、可操作、可持续的竹林风景线认定、评价指标体系等;在认定、评价指标体系下进行项目实践与应用,并对已建项目进行效益评价;在效益评价基础上,进一步深挖不同构成、不同模式之间的横向融合机制和纵向衍生机制。最终形成具有国际视野和中国特色的竹林风景线研究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