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课程思政的研究趋势、热点与展望

2021-05-13 02:38静,薛
辽宁科技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文献育人思政

张 静,薛 海

(1.阜阳职业技术学院 基础教学部,安徽 阜阳 236031;2.阜阳职业技术学院 基础教学部,安徽 阜阳 236031)

“课程思政”的提出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构建了一个全新的教育样态,得到学术界高度关注。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强调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国教育大会提出“强化课程思政和专业思政”。《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高〔2020〕3号)明确了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和内容重点,对不同类别课程的教学设计和不同类别专业课的教学内容提出了基本要求,是高校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健全质量评价体系,加强组织保障的重要指导。

学界普遍认为“课程思政”是一种课程体系、课程观,以课程为载体,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把立德树人贯穿于各门课程中,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构建全课程育人环境〔1〕。本研究以CNKI学术期刊文献为数据来源,从趋势、热点、问题与展望层面对我国高校课程思政的研究进行调查分析。

1 研究设计

1.1 研究问题

(1)我国高校课程思政研究的总体趋势如何?

(2)我国高校思政研究中作者、机构、学科分布如何?

(3)我国高校课程思政研究的热点领域如何?存在什么问题?解决对策?

1.2 数据来源及研究工具

数据源自CNKI期刊网络出版总库,样本选取的时间范围为2004—2020年,检索主题为“课程思政”,共获得相关文献7 640条,文献最后更新时间为2020年7月1日,剔除无效论文20篇,最终有效样本为7 620篇。笔者选取2004年作为文献检索的起始年,基于以下考虑:2004年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拉开了我国思政课程改革的序幕,虽然“课程思政”的概念于2014年由上海市委、市政府首次提出,但自2004年起,关于课程思政隐性研究已起步,为了保证调查研究的整体性和全面性,将2004年作为文献检索的起点。本研究所使用工具包括Excel,SPSS分析软件,研究方法主要有词频分析法〔2〕和高频关键词法〔3〕。

2 数据分析

2.1 研究总体趋势

以CNKI期刊库为文献来源,对2004—2020年内主题为“课程思政”的论文进行检索和统计,得出课程思政研究的总体趋势图,如图1所示。

图1 课程思政研究中文献发表年度趋势(2004—2020年)

由图1可知,我国课程思政研究呈现快速上升趋势。2004年处于起步阶段,发文量13篇,2004—2011年发展相对缓慢,年平均发文量约35篇。2012—2017年发文量有所增长,年平均发表量约35篇。从2018—2020年,发文量快速显著增长,2018年发文量700篇,2020年仅至7月,发文量已达到3 141篇。表明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展此领域研究,当前研究成果丰富。

2.2 文献发表的作者、机构、学科分布

2.2.1 文献发表的作者分布

笔者统计了排名前20位的文献贡献者,分布情况下:腾跃民排名第一,在此研究领域的论文贡献量最高,频次为9,占比为0.118%;接着是孟津竹与任大林,出现频次均为6,占比为0.078 %;杨美霞、赵文星、孙瑞、张鹏等17位学者出现频次为5,占比为0.066%。表明上述学者作为此领域的高产作者,对课程思政有深入研究与思考,对此领域密切关注。

2.2.2 文献发表的机构分布

中横梁立杆横距b=0.8m,立杆纵距L=0.9m,横杆步距h=1.35m。长细比λ=h/i=1350/15.8=85.44,查《钢结构设计规范》中表可知:φ=0.692;主体支架承受均布荷载为Q横梁支=18.38kN/m2,主体支架按最不利布置0.8m×0.9m计算,则一个支架框架受力F=18.38×0.8×0.9=13.24kN=13240N;则F/φA)+σm=23740/(0.692×489)+55=125.16MPa<KA×KH×f=0.85×0.99×205=172.51MPa,故支架是安全的。

对课程思政研究中文献发表的机构进行分析,排名前15所机构如表1所示。

表1 课程思政研究中文献发表机构分布(2004—2020年)

由表1可知,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文献贡献量最高,频次为74,占比为0.968%;上海理工大学排名第二,频次为56,占比为0.734%;上海海洋大学出现频次均为47,占比为0.616 %。发文量前15位的机构包括了经济金融类、电气工程类、医学类院校等专业特色明显的院校;而综合性大学、师范类院校明显偏少。从发文机构的地域结构看,上海的高校明显偏多,共有7所,占据40%。

2.2.3 文献发表的学科分布

学科是一个相对完整和独立的知识体系,属于知识体系的范畴。文献发表的学科分布能反应某知识或理论在某学科领域中研究的深度与渗透性。

表2 课程思政研究中文献发表学科分布(2004—2020年)

表2反应了自2004年以来,课程思政研究中排名前10位的学科,包括文献发表数量、排序及所占比例。由表可知,排名第一的学科为“教育”,文献数量为4 055篇、占71.09%,超过其余的所有学科涵盖的文献量;排名第二为“语言”,文献数量为369篇、占6.47%;排名第三为“基础医学”,文献数量为266篇、占据4.66%。接下来的学科依次为“工商管理”(文献量90)、“数学”(文献量82)、“体育”(文献量79)、“商业经济”(文献量70)等。前10位学科中排名中,电气工程相对靠后,文献数量为37,占比仅为0.65%。表2反应了课程思政在教育、语言、基础医学学科中有深入的研究与发展。

2.3 研究热点

2.3.1 高频关键词分析

学者孙清兰曾提出高低频词界分估计法,该方法能直观反映某一主题或某一领域的研究热点。笔者采用词方法。对7 620篇有效文献进行统计。遵循一致性原则和简化原则,对初次提取的关键词进行了语义整合,最终得出前40位的高频关键词,以此展示课程思政研究的热点。

表3 课程思政研究中高频关键词排序(2004—2020年)

通过观察关键词统计表3,可以发现,出现频次前三的关键词依次为“课程思政”(频次3 032)、“教学改革”(频次289)、“思政教育”(频次279)。这充分说明课程思政研究聚焦在通过教学改革、思政教育实现课程思政的建设与改革。另外出现频次较高的有“思政课程”(频次236)、“高职教育”(频次202)、“高校”(频次179)、“立德树人”(频次127)等。从关键词词频的简单统计中可以看出我国课程思政的内涵、意义与功能、建设路径与方法等。

课程思政研究所涉内容、目的与意义:高频关键词有立德树人、协同育人、思政元素、新时代、共侧给改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效性、大学英语、信息技术、同向同行、内涵、路径、教学内容等。这些高频关键词表明课程思政研究中所涉及的依据、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等。

课程思政研究路径方面:高频关键词有教学改革、思政教育、思政课程、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建设、实践教学、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专业课程、课程改革、创新、教学设计、元素挖掘、实践等;表明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融合路径主要有创新教学模式、优化课程设计、元素挖掘等。

课程思政研究所涉对象与范围:高频关键词高职院校、高校、高职、大学生等。反映了,高职院校对课程思政研究尤为关注,研究涉及的范围主要是高职院校,其次是高校,且高职院校明显高于普通高校。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国内学者对专业课与公共基础课的课程思政建设较为关注,特别是医学、数学、工商管理等的课程思政建设,这一点也能从课程思政研究中的学科分布中得以印证。

2.3.2 关键词共现矩阵分析

高频关键词共现矩阵分析图显示的结果与高频关键词显示的结果基本一致(如图2所示)。课程思政建设、课程思政的改革与深化还是聚焦在教学改革、思政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高职、实践教学层面;有一定数量的文献强调了思政课程与别的学科同向同行、协同育人中,思政课的突出作用与功能。

图2 课程思政研究中关键词共现矩阵分析(2004—2020年)

3 结果讨论

通过文献梳理发现,我国学者对课程思政的研究主要聚焦于课程思政的概念与内涵、意义与功能、实施路径、实践探索。

关于课程思政的概念与内涵探讨,有学者认为,课程思政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方针原则,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其关键的内涵研究包括公共课与专业课的课程思政设计、教师的课程思政素养、课程思政教育能力、课程思政评价、大思政建设、学科德育、育人共同体等。但是梳理已有研究发现,上述内涵部分探讨不够深入。2014年上海市教委在《上海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建设专项计划》中首次提出“课程思政”概念,其理念缘起于上海进行的高校课程改革活动。2017年12月,教育部颁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指出要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题教学改革。围绕这一要求,学界展开了广泛的讨论。目前学界普遍把课程思政界定为一种课程观,以课程为载体,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传授知识的同时,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的育人格局。

关于课程思政的意义与功能探讨,主要有以下观点:“课程思政”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发展的必然,是高校思政教育理念变革的需要〔4〕:课程思政体现我国在人才培养方面,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要求,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各类学科教学中,体现了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统一〔5〕。课程思政是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的重要任务要求,是实现三全育人的职责所在〔6〕。课程思政是高校隐形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有效途径,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发展的必然;是课程知识价值与工具价值的统一。也有学者认为,课程思政进一步深化了教育教学理念,体现了多元主义教育价值观与主体教育观。

关于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探讨,主要有以下研究:肖香龙提出从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理念对“课程思政”作整体设计和推进;从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研讨、师资互通、教学评价等,有效推动“课程思政”建设与实施;从政策导向、制度建设、制度保障等方面协力实现“课程思政”的持续发展〔7〕。从三个层面加强思政课程建设,加强第一课堂建设,挖掘每一门课程的“德育元素”;推动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建设,发挥校园文化育人的功能,发挥学科竞赛等实践育人途径〔8〕。

关于各类课程思政改革的具体实践探讨,通过前文课程思政研究中的学科分布,可知在“教育”、“语言”、“基础医学”、“工商管理”、“数学”、“体育”、“商业经济”等学科开展的研究较多。从人文社科角度看,语言类课程中,英语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最多,接着是语文课程、日语课程、法语课程。从自然科学类课程角度看,有学者分别从有机化学课程、药学伦理学课程、遗传学课程、高校机械类课程等开展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探索,取得一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为同类课程的课程思政改革与实践提供了借鉴与参考〔1〕。

4 问题与展望

综合文章的数据分析与文献梳理,发现我国高校的课程思政研究还有值得探索的空间。

从理论层面看,课程思政相关概念需厘清,理论系统需完善。目前课程思政相关概念的界定还不清晰,如课程思政、课程育人、学科育人等;学科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内涵等还没有系统的理论框架。课程思政的评估体系更是缺乏。从研究方法看,目前我国课程思政研究主要通过论述来探讨课程思政的意义与功能,实证研究较少,部分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主观性。从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看,目前我国课程思政研究多集中在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居多;而在中小学等层次的课程思政研究极少,这在前文的数据统计中可以引证。在学科实践中,对专业课的课程思政实践探讨较多,而对公共基础课教师的关注较少。另外,研究中对高校教师中的三类教师关注偏多,如专业课教师、思政课教师、高校辅导员,而对公共基础课教师的关注较少。

总体上讲,我国学者围绕课程思政已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特别是在课程思政的概念、内涵与意义层面研究较深入,在课程思政与学科教学相结合的实践层面也取得一定进展。今后应进一步推动研究纵深发展,在如何优化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如何增强教师的课程思政素养,及如何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教学实践能力等方面还有一定研究空间。

猜你喜欢
文献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