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少雄, 郭 峰
(江苏科技大学 对外合作处,江苏 镇江 212100)
《国务院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国发〔2015〕64号)中指出,“高校要不断拓宽筹资渠道,积极吸引社会捐赠,扩大社会合作,健全社会支持长效机制,多渠道汇聚资源,增强自我发展能力”[1]。随着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校友经济”律动频次逐渐加快,校友反哺母校意识不断提高,校友资源已逐渐成为新时代我国高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来源之一。
近年来,国内诸多学者围绕校友资源进行研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研究校友资源本身内涵。贺美英最早提出“校友是学校资源”的权威观点。校友资源是指校友自身作为人才资源的价值以及校友所拥有的财力、物力、信息、文化和社会影响力等资源的总和[2]。二是研究校友资源在促进高校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招生就业等方面的重要性。何志伟认为在广泛的社会资源中,校友作为大学的利益相关者和重要组成部分,拥有诸多有利于大学发展的宝贵资源,这些资源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过程中不可或缺[3]。三是国内校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个案研究。如,罗志敏专门研究了武汉的“校友经济”,认为武汉大学就是通过配合武汉市政府组织实施“1500亿计划”,即通过校友关系与政府及地方建立联系,建立校地合作模式,拓展服务社会功能,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凸显了自身社会价值,增强了社会影响力,获得了更多外在支持[4]。以往研究主要是从组织建设、校友文化、校友工作机制等方面着手开发与利用校友资源,鲜有学者重点关注“社会网络结构”的特殊潜在作用,忽视了在时代变革背景下社会网络结构相互联结、共同开发的重要性。
当前,虽然校友资源开发与利用已引起重视,但高校校友工作目标略显功利化,工作措施单一,对纵横交错的社会网络联结利用的认识不充分、不到位,进而使得当前校友工作陷入困境。因此,应将校友资源作为一种隐性资源,作为行动者之间既定且客观存在的“社会网络结构”,由校友会有效利用社会网络结构的资源优势、控制优势和竞争优势,跨越传统亲密关系的网络结构,拓展非重复性的社会关系,创造嵌入式关键机会,满足彼此发展需求,从而达到合法、合情、合理的资源互换、重组和优化,由此获得更高的投资回报率,以期最终实现校友与母校的合作共赢。
新时代高校的跨越发展亟需各类社会资源的集聚、整合和助力。结构洞理论在校友资源开发与利用中具有极强的适用性和借鉴意义。纳尔逊·古德曼(Nelson Goodman)指出,世界是多元而不是唯一本质的,世界是被构造而不是被发现的[5]。结构洞理论是1992年美国学者罗纳德·伯特(Ronald Rurt)结合奥地利学派和格兰诺维特(Mark Granovetter)的网络分析而提出的。其代表作《结构洞:竞争的社会结构》一书以“市场生产函数”为起点,将影响市场回报率的“机会”问题和参与博弈的行动者的社会网络联系起来,分析了能够带来信息收益和控制收益的有效社会网络的构造形式,提出了“结构洞”理论,发展了企业组织分析的网络结构视角中最为完善的模式。他认为,“所谓结构洞是指两个关系人之间的非重复性关系。结构洞是一个缓冲器,相当于电线线路中的绝缘器。其结果是,彼此之间存在结构洞的两个关系人向网络贡献的利益是可累加的,而非重叠的”[6]18。简而言之,在社会网络中,某些个体之间存在无直接联系或关系间断的现象,从网络整体来看,好像网络结构中出现了洞穴,这就是结构洞。如图1所示。
图1 结构洞的结构关系示意
4个行动者A、B、C、D形成A的个人社会网络结构关系。左图中,A具有三个结构洞BC、BD、CD,因为B、C、D三个行动者之间没有联系,只有行动者A同时与这3个行动者有联系。相对于其他3个人,行动者A明显具有竞争优势,因为它处于中心位置,最有可能接近网络中的所有资源,另3个行动者则必须通过它才能与对方发生联系。行动者A就是获利者,它通过占据3个没有联系的行动者之间的中心位置而获利。而右图实际是一个封闭的网络,网络中每个个体所获得的信息基本上是对等的、重复的,所以不存在结构洞。
在社会网络结构中,结构洞与信息通路、先机、举荐以及控制等相应的机会联系在一起。结构洞可以分为一级结构洞和二级结构洞(存在于整体网络中特定群体内部的结构)。一般而言,二级结构洞的作用比较明显,因为它可被利用和开发。
结构洞理论有四个标志性特征。第一,竞争是一个关系问题,并非玩家自身之间的竞争;第二,竞争是一种突现关系,是不可见的;第三,竞争是一个过程,而非结果;第四,不完全竞争是一个自由的问题,而不仅仅是权力的问题。这四个特征并不各自独立于结构洞理论,而是相互联系的[6]3。综合分析,结构洞理论的首要特征强调通过具有不同特征的人或者不同形式组织的关系联结,创造结构洞;第二个特征强调通过不同社会网络结构的良性竞争来促进彼此发展,优化结构洞;第三个特征强调通过不同社会网络结构的竞争优势来选择最佳合作者,跨越结构洞;第四个特征强调用不同的社会网络结构进行内部关系调和,修补结构洞。这些不同特征揭示了结构洞的特殊作用,对校友工作实践有指导意义。
若干个体不发生直接联系或发生间断关系是否一定会存在结构洞呢?答案是否定的。判断结构洞的标准有两个:一是凝聚性缺失,二是结构等位缺失。罗纳德·伯特认为,凝聚性是指网络中每个参与者之间都存在强关系,即直接联系,所以通过结识他们中的任何一个都可以获取相同的信息收益和网络收益;结构等位是指网络中的两个参与者同时拥有相同的第三方作为联系人。因此,组织和组织中的个人都要争取占据结构洞中的第三方位置。
校友服务是校友工作的灵魂,先进的校友服务理念能够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校友信息是校友工作的前提,完备的校友信息能够有效增强校友与母校的互动交流。校友关系是校友工作的基石,建立长期、良好的校友关系能够激发校友心中的母校情结。从校友服务理念、校友信息管理和校友关系三个方面研究可发现,当前高校校友资源开发与利用存在下述问题。
服务校友是校友工作永恒的主题,也是凝聚校友最实际的措施。真心的服务过程,就是财富的孵化和转化过程。相对于国外高校提出的“终身服务校友”并以此获得校友长久支持的做法而言,国内高校的财政主要依靠政府拨款,普遍缺乏“终身服务”的校友发展理念,大部分仅仅停留在联络感情阶段,或者只是依照关系的亲密度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并没有常态化服务机制。因此,当前校友服务类型同质化程度高,校友活动和相关服务层次低,服务缺乏个性化和针对性,导致始终没有形成共同创造、共同参与、相互支持的校友文化和完善的校友服务体系,不能满足庞大校友群体的多元化服务需求和情感诉求。
社会网络结构的重要特征是信息连接、资源共享。只有连通的网络化信息,才有价值和可操作性,即所谓“无连接,则无信息、则无社会”。当前国内校友工作保持着快速发展的趋势,但各高校校友的基础信息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尤其在校友信息的采集、联络、服务等硬件方面存在较大差距。这里所指的校友信息不仅包括校友的基础信息,更多的是校友企业合作、校友心理需求和校友关注领域等诸多方面的信息。国内部分高校校友信息系统陈旧落后,校友信息更新不及时,采集登记不准确、不完整;信息发布和收集渠道单一,互动交流缺乏平台,信息管理方式与校友流动速率大幅提升的现状不相适应。可以说,校友信息的采集和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校友资源开发与利用。校友信息的缺失导致校友资源的流转缺乏畅通性和有效性,校友会不能充分发挥其媒介和桥梁功能。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社会网络结构转变为多维化经济价值或情感价值的长期共存、交换关系。资源交换不仅是校友之间为了生存而获取所需资源,也是为了进一步发展而需要获取更多资源。尽管国内高校在大部分省市都建立了地方校友会,逐渐完善了地方校友网络工作体系,但其基本属于松散的民间组织机构,二者之间没有隶属关系,只有指导和被指导的工作关系。这是由社会组织管理政策因素所致。同时,有些高校确实存在地方校友会组织机构不健全的问题,校友活动较为单一,且参与度不高,即便有间歇性的校友活动,往往也是“人走茶凉”“曲终人散”。当前,地方校友会所起到的作用仍然主要是组织联谊活动,传递母校发展变化的教育动态,并未在同行业中发挥集聚作用以及跨行业的碰撞效应。
不同社会群体网络中都存在结构洞,存在提供所需发展资源的可能性,而占据结构洞居中搭桥位置的第三方——校友会应有效传递信息、优化资源配置、搭建合作平台,极大提升资源利用率。
在认同校友是一种重要资源后,只有深入认识校友资源的基本特征,才能有效开发和利用这种资源。以往研究认为,校友资源具有丰富性、潜在性、持续性和多元性等基本特点[7]。然而,新时代校友工作已由最初的联络感情、交互信息逐渐转向整合资源、共谋发展。不同校友群体之间存在非重复的“结构洞”,只有充分利用这些“结构洞”,才能实现校友资源价值最大化。笔者基于结构洞理论研究发现,生产性、公共性、增值性和互动性是高校校友资源的突出特征。
1.生产性
在结构洞理论视角下,生产性是校友资源的首要特征。它是指能够满足校友和大学彼此生存及进一步发展需要的资源。不同社会网络结构、不同校友群体间蕴含各种各样所需的生产性资源,基于“同根同源”母校情的合作意向更容易达成共同目标。
2.公共性
公共性是指在社会公共网络中,校友们根据自身需求利用结构洞的公共校友资源来满足企业或个人发展。公共性的前提条件是校友须在不同的结构节点上。高校培养的学生毕业后在各行各业拥有各自的特长和优势,同时掌握着丰富的人脉和资源,从而形成一个遍布世界各地、囊括各个领域的庞大社会关系网。
3.增值性
增值性是指校友资源循环、累积和增殖(即转化为资本)。近年来,我国社会交往模式发生了现代化转型,传统的基于血缘、学缘和地缘的人际交往模式逐步向理性的交换或互惠型的复合交往模式转变。这种新的互动模式持续发挥增值作用,并能为学校和校友的发展带来新的经济和技术增长点。
4.互动性
互动性是指社会网络中校友资源需要流转和交换。资源通过交换,不仅不会减少,反而会增加。毕业校友身处各行各业,拥有不同“结构洞”优势,可利用的空间极为可观,同时也存在差异性和多样性。不同的校友资源可以利用结构洞的关联、碰撞和放大效应实现优化整合,形成良性互动。
校友资源开发与利用并非只是传统工业社会中校友单向给予母校经济或物质支持,而是要集聚校友与学校相互之间的各类资源,将这些资源转化成相互支持的发展资源,在促进校友发展、助力母校发展和促进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1.在结构认知上,结构洞蕴含丰富的校友资源
校友资源是一种“潜在资源”,蕴含广阔的资源空间。处在居中搭桥位置的校友会能涵盖多个层次,同时能突破结构洞的有限性,将校友的社会声誉、社会影响集聚在母校周围,其间隐藏了无限的机遇和难以估量的社会财富。结构洞是非冗余联系人之间的缺口,是创新最常发生的地方。在校友网络关系中,处在中心位置的校友会在网络连接中发挥整合、集聚的作用。
2.在结构联结上,结构洞建立校友与母校的合作
结构洞理论是在社会网络中发现非重叠的结构洞,并有效利用结构洞,使之达到协同互补,实现凝聚发展资源,汇聚建设合力。在社会网络结构中,一个人或者一个组织在关系网络中结构洞的分布决定其竞争优势。一个资源匮乏的校友,只要在社会网络中有一个比较好的位置,就可以通过第三方即校友会得到优质资源。在社会网络结构中,校友会拥有更多的信息优势,因而寻找校友与母校合作的结构洞尤显重要。基于学缘关系和校友情的结构洞更易联结和整合,从而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校友互助和资源共享的动力。
3.在结构竞争上,结构洞实现校友资源价值最大化
“‘大学-校友关系’其实就是多个行动者之间互动所构成的结构性关系。这种关系已经超出了一般人际关系的范畴,它是来源不同、性质不同、行为模式不同的多个行动者,在已存在的学缘关系情感基础上,通过多向、反复的互动(如关心、支持、合作等)形成的一种网络式结构性关系。”[8]“大学-校友关系”是社会诸多关系中最为特殊的关系,具有天然的亲近感和归属感。通过优化结构洞,了解校友的资源优势和校友的发展需求,进而为母校和校友开展产学研合作牵线搭桥,实现资源价值最大化。
结构洞理论认为,寻找不重叠的结构洞可以带来相互所需资源,实现共同发展。在结构洞理论基础上,可以从信息通路、关系网络和竞争方式三个方面创新工作模式,探寻校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路径。
1.树立“结构洞”意识,积极收集校友信息
信息通路是指获得一条有价值的信息,且知道谁能够利用它。基于结构洞理论的校友资源开发与利用,正是需要打通信息通路,冲破信息壁垒,使信息利益和作用最大化。校友信息包括校友工作情况、兴趣爱好、掌握资源、联系方式以及目前的工作困难或业绩等。校友工作者要善于利用各种信息平台收集非冗余信息,并且对信息数据进行筛查、分类、统计和发布,达到信息的精准传递和跨界合作,达到“一方发布、多方有效”的目的。
2.准确定位关系人,扩展多样化“结构洞”
结构洞理论旨在将无直接联系的两者连接起来。网络信息交叉传递、互通互联的特征促成各种海量信息汇聚,信息的真实性和信息渠道的合法性是第一考量。在传递信息过程中,关系人的定位和选择应重点关注两个方面:一方面,关系人处在总有信息发布的地方;另一方面,关系人是该地方与其他地方之间可靠的信息通路。换言之,校友会、地方校友会或行业分会会长及其组织架构人员的选择在某种程度上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连接校友和母校的纽带和桥梁,是信息通路上的重要结点。
3.充分利用互联网,构建可靠的“结构洞”
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在某种条件下,信息就是资源,信息拥有量和信息有效性决定了结构洞的信息利益。互联网的扁平化架构是转变校友工作思路的天然助力,让更广泛的校友服务成为可能。同时,互联网能够发挥校友数据在联系母校与校友中的纽带作用,应建立校友需求信息库和发布平台,以最大程度获取可信度高的信息。比如,针对校友企业家,可筛选、推送有利于企业发展需求的个性化、有价值信息,更好发挥各方优势,成就校友事业。
1.重视结构洞,发掘校友资源
在现实生活中,客观存在的结构洞已经超越了物质技术因素和制度政策因素的制约,其作为连接桥梁能够最大程度地吸纳和发掘社会网络结构中的校友资源。只有结交不同领域的校友,才能真正扩大社交圈和视野。因此,要重视结构洞,充分主动寻找结构洞,发掘校友资源,通过关系网络的相互链接与碰撞,为各自在专业领域的发展提供巨大动力。
2.联结结构洞,维持校友关系
基于结构洞理论的校友资源开发与利用,要加强社会网络的联结。联结的关键不是成为一个具有某些特征的人,而是要维持富有生产性的关系。换言之,校友工作是一项综合性工作,校友的各种需求渗透在校友工作的方方面面,如企业产品、先进技术等,其间蕴含共同合作的可能性。因此,应在彼此信任的基础上联结结构洞,搭建合作平台,实现联结互动。比如,成立校友企业家联盟,搭建海内外企业家校友的交流合作平台,推动资源共享,促进共同发展。
3.跨越结构洞,推动资源共享
社会人际关系可分成两类:强关系指你经常联系的亲密关系人,弱关系是不经常联系也不那么亲密的朋友[6]28。弱关系能使多样化的信息流通更通畅,能连接社会的宏观和微观层面的互动。基于结构洞理论的校友资源开发与利用,要跨越结构洞,就必须重视弱关系。正如罗纳德·伯特所言:“在群体内的思想和行为比群体间更具有同质性,因此跨群体之人会更熟悉另类的思想和行为,从而获得更多的选择和机会。”[9]人们生活在一个他们与之有经常联系的人组成的群体中,信息在这些群体中高速散播,对于群体之外的其他有效信息却无从了解。因此,关于新观点和新机会的信息一定来自与其他不同群体中的弱关系。
1.优化结构洞,实施校友合作差异性分层管理
结构洞如何在众多社会网络中实现优化和创新?决定参与者胜负的不是参与者的特性,而是关系的竞争。换言之,那些利用网络为其提供结构自主性的网络校友将享受较高的投资回报率。只有多层次、多渠道利用具有竞争优势的结构洞,才能为学校争取更多资源。基于结构洞理论的高校校友资源开发与利用要在竞争结构上占据具有竞争优势的结构洞,实施差异性分层管理,加强分类研究,促进校友合作,提高校友满意度。
2.共享结构洞,注重校友行业引领力量
越来越多的高校设立了地方校友会青年分会、特色分会或行业分会,这是以兴趣、学科、行业等为划分标准的分支机构,将最大程度地发挥校友的积极性,让校友在其熟悉且擅长的领域施展才华。同时,分支机构的细化也有助于组织内部的管理工作。高校应通过结构洞互动并调配校友资源,使校友与母校之间、校友与校友之间实现功能互补;利用结构洞优化不同校友资源,实现行业内校友资源共享和精准对接,并将其逐步“固化”为“常态”。
3.修补结构洞,构建校友网络生态系统
只有系统、深入地了解本校校友的状况和需求,研判更具有竞争优势的校友,修补结构洞,加强沟通联络,才能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校友工作。应努力将校友工作重点下移至地方校友会,倡导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文化理念,从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为校友与母校、校友之间的联系和互动发挥积极作用,开创相互支持、相互补充、通力合作和多方共赢的运行机制,形成高度黏合、充分互动、合作共赢的校友网络生态系统。
一所大学只有拥有一流的办学水平,才能培养出一流的人才。开发利用好校友资源,就能拥有一流的人才资源结构。对于高校而言,校友是学校高水平发展的宝贵资源。越来越多的高校认识到校友资源的重要性,并把开发和利用校友资源提升到学校发展的战略高度。结构洞理论是竞争社会在网络中通过第三者传递较高可信度信息产生的高回报、无障碍、近距离、不同结构等位的社会网络结构分析理论成果,为高校校友工作实效性开展提供理论指导。通过优化不同群体间的结构洞,盘活现有资源,发掘未知资源,有效整合和利用各类校友资源,实现联结互动、资源共享,打造母校与校友的“命运共同体”。因此,善于运用结构洞理论,可以拓宽校友信息渠道,贴近校友心理需求,提供优质校友服务,增强校友主人翁意识,激发校友内心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激励校友“有钱出钱、有智出智、有力出力、有名出名”,助力学校跨越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