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向文
(山东省东平县委党校,271500)
东平县隶属于山东省泰安市,位于鲁西南平原北部,西临黄河,东望泰山,总面积1330.44平方千米,东平县设有3个街道、9个镇、2个乡,2018年常住人口76.26万人。东平县境内由于季风的影响,属于典型的温带季风型大陆气候,气候比较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3—5月为春季,温度骤冷骤热,盛行东南风,气候比较干燥,回暖也迅速。6—8月为夏季,炎热又多雨,高温又高湿,降水也集中,常有暴雨涝灾。9—11月为秋季,气温下降迅速,降水减少,云淡风轻,日照充足。12月至翌年2月为冬季,多偏北风,温度低,气候干燥,优越的气候条件适宜大面积发展核桃基地。县内公路通车总里程2730千米,其中高速公路34.4千米,普通国省干线198千米,县道252千米,乡道227千米,村道2015千米,现在已形成以县城为中心,以高速公路为枢纽,以国省道为框架、县乡公路为依托的运输方式的现代交通网络。县内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县境内拥有多种地貌类型,山地、丘陵、平原、洼地、湖泊、河流兼而有之。山地、丘陵主要分布在县境北部地区,属鲁中南低山丘陵边缘,土壤构型良好,适宜核桃种植,近年来核桃产业在东平县经济发展中占有不可忽略的重要地位。通过考察东平县的核桃发展现状,科学分析目前核桃产业发展的优势及特点,结合当前核桃产业发展形势与未来,提出了东平县今后核桃产业发展的策略建议。
东平县核桃种植历史悠久,1999年2月就在国家工商局注册了“鲁东”牌优质核桃商标,同年8月在昆明世博会上获银奖,2001年9月又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核桃之乡”;2018年,国家林业局下发文件,对第三批国家级核桃示范基地名单进行公示,全国21个基地被认定为国家级核桃示范基地,山东省仅有2家,东平县东海子村核桃基地名列其中。东平街道东海子村核桃园始建于1996年,占地2000亩,核桃品种是以元丰和香玲为主,严格按照核桃标准来生产管理,是东平县核桃示范园,村两委紧紧围绕增加农民收入,发展绿色产业,积极克服山区土地瘠薄、缺水等困难,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把优质核桃生产作为主导产业重点培植,品种比较丰富,分布很广泛,为东平县的特色经济林产业,取得了明显成效。近年来,东平县在加快发展本地核桃的基础上,又加大了良种引进力度,先后引进清香、辽核等系列品种,所产元丰、香玲等品种核桃闻名全国,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县委、县政府及扶贫、林业部门也高度重视核桃基地建设,把核桃基地建设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来抓。按照群众投入与政府扶持相结合,积极争取上级补助资金的支持等,采取多种措施,积极引导、扶持东平县核桃产业健康发展。全县核桃产业基地达17.75万亩、390.5万株,其中已挂果12万亩,年产量2900吨、产值8700万元,约占全县林业总产值的11.84%,已成为农村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主要核桃品种有鲁核1号、中林1号、辽核4号、西扶1号、西洛3号、鲁光、香玲等。核桃产业辐射到全县每个镇(办)、村落,目前,全县发展经济林1.04万公顷,总产量7.2万吨,总产值11.8亿元。其中核桃面积0.85万公顷,年产量1.89万吨,核桃产值7.8亿元。核桃主要分布在接山镇、大羊镇等北部山区乡镇(街道)。据2019年统计,截至2018年底,大羊镇核桃面积0.26万公顷,产量5760吨;接山镇0.14万公顷,产量1944吨;东平街道0.13万公顷,产量1743吨;梯门镇0.13万公顷,产量1245吨;旧县乡0.10万公顷,产量434吨;老湖镇0.04万公顷,产量551吨。北部6个山区乡镇核桃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95%,产量占99%,核桃产业已成为促进山区群众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优化生态环境的一项支柱产业。
多年来,东平县坚持把发展核桃基地作为振兴农村经济的特色产业来抓,在2018年初召开的林业生产动员大会上,对核桃发展好的典型予以表彰,并选出技术骨干人员和示范大户,带动全县农户发展林下经济。
(1)政府重视,推动核桃产业发展。东平县的大部分县域面积为林业用地,山区总面积4万公顷,宜林山区2万公顷。针对东平县山区农业县实际,做出了大力发展核桃的决定,把核桃作为全县的支柱产业来抓,并作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的重要内容来实施。每年年初,将核桃产业发展任务以目标责任书的形式明确到各镇办、各相关部门,提出“人均每年栽植10株核桃树,大力发展核桃产业促增收”的口号,鼓励干部群众大力种植发展核桃。作为特色经济林发展和绿色东平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乡镇部门牵头、技术人员包片、镇村抓点示范、年终考核奖惩,有效推动了核桃产业发展。
(2)改良品种,提升核桃产品质量。在核桃产业发展中坚持良种、优质、高产的发展理念,联系山东农业大学专家团作为技术支撑,先后引进了鲁核1号、中林1号、辽核1号等核桃优良品种;又在全县开展核桃高接换优工作,先后在东平街道、大羊镇等地建起了10处核桃良种繁育基地和核桃高接换优示范基地,培育了以东海子村核桃基地为代表的良种采穗圃400亩,以大羊镇为代表的良种繁育基地300亩。
(3)基地引领,带动核桃产业提级增效。按照“镇有示范村、村有重点组、组有典型户”的发展思路,不仅满足于群众房前屋后、地边路沿的零星栽植,还进一步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在荒山荒坡、退耕还林地、闲置耕地等大兴核桃产业示范基地建设。目前,全县共培育有5个核桃产业重点镇、38个核桃产业重点村、335户核桃产业大户,共有示范样板基地7个,600亩以上示范样板基地14个,200亩以上示范基地28个。
(4)项目支撑,助推产业做大做强。近年来,全县形成了“政府引导,项目带动,干群联动,社会参与”的发展投入机制,积极从项目、资金等方面支持核桃产业发展。一是充分利用退耕还林、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扶持核桃产业发展。二是结合部门联镇包村、“双包双促”精准扶贫和科技“三下乡”等活动,动员各级各部门向农户送种苗、送技术、送材料、送农资、送信息,帮助包扶村、包扶户发展核桃产业。三是加大对社会化造林的扶持力度,从2015年起,对新发展的核桃基地经验收合格的,县财政每亩给予200元种苗补助,充分调动社会资本发展核桃产业的积极性。四是鼓励干部职工通过承包、联营等多种形式,积极投身核桃产业发展。
近年来,部分群众通过核桃产业的发展,尝到了甜头,也有发展产业的积极性,但全县核桃产业发展依然存在规模小、产业化程度低、抗风险能力差等问题,制约该产业发展、群众增收的问题还比较突出。
(1)栽植品种混杂,良莠不齐。尽管近几年加大了核桃良种的引进力度,但大多数已经成林的核桃基地品种质量较差,部分引进品种与气候、土壤条件不适应,品种固有特性退化严重,株间差异大,抗逆性差,对核桃产量、坚果品质及外销影响大。
(2)引种、管理不力,病虫害严重。果树管理粗放,肥水、除草不到位,果树自身抗病虫能力差;引进品种的不适应性、品种退化等原因,导致病虫害严重,老树、死树多;黑果率、虫果率高,单产低,品质差。
(3)专业技术匮乏,管理技术严重滞后。东平县核桃栽植虽然历史悠久,但没有形成一整套完善、科学、系统的栽培管理技术和专业技术人才,农户科学规范种植核桃的意识淡薄,把栽植核桃当成一般性植树造林,没有作为果树精栽细管。如不施基肥、不修剪、栽后不管理,任其自然生长,从而造成植株生长不一,树势、产量和寿命等严重参差不齐,大小年突出、单产低。
(4)重栽轻管,没有品牌意识。历年政府调苗,群众自筹苗木数量不少,统计栽植面积递增,可是在树木栽植后管理跟不上,死苗、病苗多。在核桃近成熟季,抢早抢市场,熟果分级后期处理不到位,质量跟不上,没有品牌意识,导致东平县核桃产业社会影响力下降,市场占有率低。
(1)着重地方良种培育与推广。“良种不良”一直是制约东平县核桃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要利用本地丰富的核桃资源和现代育种手段进行良种选育,加快产量高、品质好、抗逆性强的优良地方特色品种选育,对引进的外地核桃品种,要强化引种栽培试验,在栽培试验成功后再大力推广,提高核桃良种普及率,提升整体核桃质量和产量。
(2)强化核桃产业队伍建设和服务能力。充分发挥部门的职能作用,组建专业核桃产业发展技术队伍,并大力发掘、培养当地“土专家”,配套专门工作经费和技术服务。加强适宜核桃生产技术的研究,尽快形成一整套综合管理技术,为核桃产业提质增效提供良好科技支撑服务,全面推广规范化、标准化、专业化栽培技术,提高核桃的经济效益。
(3)要积极探索生态循环发展模式。倡导“以短养长、长短结合”的经营理念,大力发展林下种养殖业,即核桃栽植地幼树间栽植绿肥、饲草等作物,配合林下养鸡或养羊等生态养殖,大型养殖建沼气池,沼液为核桃树增肥,既管理经营核桃种植,又能带动“两业”,即种植业和养殖业;建立生态、循环、立体的种养模式,形成以畜促沼、以沼促果、果畜结合的林业生态循环经济模式,实现“三赢”,即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共赢,在单位面积上创造最大经济效益。
(4)树立品牌意识,走产业化经营之路。要按照“扶大、扶强、扶优”的原则,提高规模化、产业化水平,建优品牌,提升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培育一批竞争力强、带动面广的核桃产业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实现核桃种植与加工转化的有效对接,加快核桃产品就地转化,提高附加值。同时,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大力发展电商业务,把培育和拓展市场作为搞活流通、发展产业的一项战略任务来抓,做好产供销市场流通服务,使东平县核桃在国内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覆盖力、持久力和旺盛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