裕道人
“固收+”的方向不是要成为偏债或者偏股基金,更不是要一味地坚守固守的阵地,而是要迎接和拥抱市场波动,通过有效的投资策略,去实现稳稳的收益和幸福。
去年以来“固收+”基金产品受到了投资者的广泛关注,这一类型的产品既有固定收益类资产的稳健特性,又能有股票基金一样的收益弹性。
在过去的2020年,“固收+”产品持续受到市场的关注,一时间成为公募基金界的网红。
如何理解这一类产品的走红,需要结合当前市场背景和整个宏观大环境。目前来看,宏观经济依旧处于L型的右侧阶段,债券利率进一步上行空间有限,长期配置的收益和优势正在不断凸显。而股市在经历了去年的一波上行之后,目前处于一个震荡调整的态势。
单边上涨,短期来看是没有机会,但是板块一直在轮动。因此这其中一定存在着结构性的机会,精选个股的阿尔法收益已经较为可观,而对于许多稳健甚至偏保守的投资者而言,需要这样一种进可攻、退可守的理财产品作为传统银行理财的替代。于是乎,“固收+”基金就此应运而生。
越来越多的基金公司布局“固收+”,主要是基于以下几个背景。
一方面是源于国内资产管理市场的发展和监管方面的引导,在非标资产大幅下降和压缩的时期,今后标准化资产将成为市场的主流,而标准化产品的投资和资管产品也符合监管和市场的一个发展趋势。
另一个更重要的方面,在于国内家庭投资呈现出极端两极化的特点,其突出表现为分化。有些投资者极为保守,只买固定收益类的投资,比如银行理财、信托甚至是银行的大额存单;而另一类则极为激进,将较大比重的资产投资于房地产、股票、 PE/VC等理论上具有高风险,但同样存在着高不确定性的资产。甚至还有部分投资于期货、期权等高杠杆领域,赌性极强。
两种极端的配置情况,与国内整个资产管理行业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但是这样的配置无疑会大大提高家庭财富的波动率。
而实际上对于资产配置而言,科学合理地分配资金,将其配置于不同类型的资产,达到一个稳健的回报,这才是资产配置最核心的理念。通俗来讲,既不会错过市场中赚钱的机会,又不用担心资产的大幅回撤。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固收+”策略才得以大放光彩。
在进一步讨论“固收+”之前,我们还是有必要先讨论一下什么不是“固收+”产品。提起“固收+”这个概念,很多人对其认识还停留在债券基金打底,权益类策略增收的层面上。但实际这个根本不是“固收+”产品,否则也不会出现单日回撤高达5%的纪录。
这一类产品,回撤都是很小的。目前市面上,很多打着“固收+”旗号的,主要还是这两个产品:第一属于股债混合金,一般是30%/70%或者20%/80%的配置,可是这不是真正意义上“固收+”,而是一个属于偏债混合的基金。这一类基金产品,收益跟整个市场息息相关。
第二类属于轮动策略,也就是将仓位控制在一个比例范围内,根据市场情况适当加仓和减仓。
上述都不是“固收+”,而不过是有固收作为策略的一类产品。真正的“固收+”就是本金折损概率极低,回撤严格控制在一个范围,尽可能追求绝对收益的基金产品。
关于这一类产品的方向,东方证券资管的一位高管曾经表示,目前“固收+”产品绝大部分还是基于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更多的投资策略和工具。比如衍生产品、大宗商品等将会纳入到“加”的投资策略当中,届时策略将会变得更加丰富。
“固收+”的方向不是要成为偏债或者偏股基金,更不是要一味地坚守固守的阵地,而是要迎接和拥抱市场波动,通过有效的投资策略,去实现稳稳的收益和幸福。
如何做好“固收+”?
答案就是:多重能力的叠加。“固收+”的概念看似枯燥,却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同样对于管理者和操盘者也有着非常高的要求,即如何保障固定收益稳健的情况下,要通过能够参与到权益市场的波动和大宗商品等市场,来实现更小回撤和收益的增加。
对于整个产品团队而言,其实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因为对于权益类产品而言,基金经理个人能力会有一个较大的比重,而“固收+”更强调的是团队的合力。
由于“固收+”产品策略十分丰富,因此就需要管理者不仅要具备股票、债券和衍生品等分析能力,还要具备宏观经济研究、大类资产配置和风险管理回撤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叠加,注定了优质团队和产品的稀缺性。
个人能力是有限的,这也就凸显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不仅要求团队拥有强大的研究能力,而且在考核机制上要能够重视收益和风险的平衡。强调绝对收益,重视回撤,淡化收益排名。这样才能保证整个团队产品的不断发展,团队的稳定性增加。“固收+”产品方兴未已,未来市场可期。
但同样也应该看到,投资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保持信仰和信心。对于“固收+”产品也应该给予足够的理解和支持,做时间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