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因素对前青春期儿童问题行为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2021-05-12 12:22邵晨冉邢淑芬
基础教育参考 2021年4期
关键词:支持性养育效应

邵晨冉 邢淑芬

前青春期(preadolescence)是指从童年晚期到青春期早期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出现的不良表现是个体后期问题行为的重要风险因素,因此也被认为是实施干预的关键时期。研究发现,许多患有行为障碍、多动症、冲动控制障碍和焦虑症等问题行为的人在前青春期首次发作,其中家庭环境因素有重要影响。

为进一步探究家庭因素对前青春期儿童问题行为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学研究所的邹洪教授团队和澳大利亚天主教大学行为与健康科学学院的研究者共同合作,采用问卷调查法,对中国324名四年级和五年级学生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追踪研究,构建了家庭因素和儿童问题行为之间的交叉滞后模型和级联模型。研究结果如下。

一是亲子依恋(Parent-child attachment)和情感养育(Emotion parenting)两大家庭因素都能够显著预测儿童的问题行为。根据依恋理论,亲子依恋会通过塑造个体内部工作模式影响儿童问题行为。儿童不安全的依恋很可能使其形成不适应的内部工作模式,对他人产生不安全感和不信任感,进而在以后的人际交往中产生消极的期望,采取回避和对抗的方式来应对所感知到的风险。父母情感养育分为支持性情感养育和非支持性情感养育,儿童问题行为的增加与支持性情感养育(如鼓励儿童的情绪表达)的减少和非支持性情感养育(如忽视儿童的情绪表达)的增加有关。

二是亲子依恋能够显著正向预测父母的支持性情感养育。情绪社会化理论指出,情感养育和亲子依恋是一种相互的、双向的关系。情感养育是亲子互动的过程,而亲子依恋是与父母累积社会化经验的结果,可被视为父母与孩子之间情感氛围的反映。

三是情感养育在亲子依恋和儿童的问题行为之间发挥中介作用。从父母效应的角度来看,亲子依恋可以通过情感养育影响儿童的问题行为。在童年晚期和青春期早期,个体对自主和独立的需求逐渐增加,父母不得不调整他们的情感养育以适应孩子的变化。另一方面,从儿童效应的角度来看,如果孩子经常表现出问题行为,父母可能会感到愤怒和压力,并对孩子产生负面看法,進而导致对孩子采取非支持性情感养育,而这些孩子以后对父母的依恋会更少。

总之,本研究结果表明,亲子依恋和情感养育是影响前青春期儿童问题行为的重要因素,而情感养育是未来减少中国儿童问题行为和改善亲子关系的干预和预防项目的关键点。这些发现强调了情感养育的重要性,扩展了人们关于前青春期父母效应和儿童效应的认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前青春期亲子互动的过程和结果,对减少儿童问题行为的发生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资料来源

Wang Juan, Yang Ying, Tang Yulong, Wu Mengxue, Jiang Suo, Zou Hong.(2021). Longitudinal links among parent-child attachment, emotion parenting, and problem behaviors of preadolescents. Children and Youth Services Review, 121.

(责任编辑   姚力宁)

猜你喜欢
支持性养育效应
画与理
养育学堂
养育学堂
养育学堂
养育学堂
幼儿游戏中实现深度学习的支持性策略研究
小学1~6年级师生关系特点实践研究
提高材料对幼儿园教育活动的支持性
应变效应及其应用
偶像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