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雪平
强化劳动文化培育,对于解决学校劳动教育中存在的有教育无劳动、有劳动无教育的问题至关重要。但是,长期以来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普遍存在劳动文化缺失,严重制约了劳动教育在学校的深入开展。劳动文化培育是提高学生劳动素养的必然要求,要多措并举,大力推进劳动教育有效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切实提高学生劳动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学校教育 劳动文化 校园文化
劳动文化,主要是指确立劳动的地位和价值以及维护劳动者尊严和权利的文化,是新时代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新时代的劳动文化高度彰显劳动的真正价值和意义,极力赞扬劳动者在创造人类历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具有价值取向引导、激励典型示范、塑造健康社会心态的强大育人功能[2]。但是,长期以来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普遍缺失或弱化劳动文化,忽视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的弘扬,客观上制约了劳动教育在学校的深入开展。基于此,文章从分析学校劳动文化培育的价值出发,探索劳动文化培育的新策略,以期在学校营造热爱劳动、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者的文化氛围,切实提高学生劳动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一、学校劳动文化培育的价值
培育具有劳动教育特色的校园文化,能让学生重新审视劳动教育的时代价值,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激发学生乐于劳动的情感态度,努力成长为爱劳动、懂劳动、会劳动的高素养劳动者。
1.有利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
新时代,随着经济体制的加快转型,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地位不断上升,而劳动生产要素的地位则不断下降。经济领域的变化势必反映到文化领域,劳动文化在不断弱化,劳动的地位、价值被贬低,劳动者的尊严、权利被漠视。人们在职业选择和价值评价时,普遍存在轻视生产劳动,尤其是体力劳动的负面心态。学校并非世外桃源,轻视或鄙视劳动者、体力劳动的社会心理势必影响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在学校,如果不能做到深刻而广泛地传播劳动文化,学生要形成热爱劳动、尊重劳动者的观念就无从谈起。学校劳动教育除了对学生进行劳动技术技能的培养,更应该在学生劳动观念培育方面下功夫。学校劳动文化的培育,就是要让学生意识到劳动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更是实现个人生存价值和意义的重要途径。可以说,新时代强化学校劳动文化的培育、传播和渗透,不仅是为了解决学生劳动观念扭曲、异化等问题,而且也是构建校园文化育人格局的需要。
2.有利于激发学生乐于劳动的情感态度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的历史传统,诚实劳动、合法劳动、创造性劳动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精神动力。但是,在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下,部分学生没有深入理解“劳动创造人类历史,同时也创造人本身”“劳动是一切财富、幸福的源泉”的深刻内涵,认为劳动仅仅是满足个人需要的手段。在具体的学校劳動实践中,学生不能认同劳动的价值,不能体验到劳动的幸福快乐,从而产生了消极的劳动心态。学校劳动文化的培育,可以让学生理解劳动不仅是社会发展的基石,也是个人价值实现的唯一途径。学生只有通过诚实、勤奋、自觉、创造性的劳动,才能积极面对并有效解决个人成长发展中碰到的一系列难题,才能实现个人过上幸福生活的美好梦想。总之,要充分利用学校劳动文化的熏陶功能,激发学生乐于劳动的情感态度。
3.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劳动能力
近年来,社会上出现了重智轻劳、不劳而获等不良风气,导致学生劳动意识淡化和劳动能力退化,亟待加强学生劳动教育,补齐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短板。造成学生劳动能力欠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学校轻视劳动教育是主要原因,因此急需补劳动教育“这门课”。一方面,学校要开齐开足劳动教育课程,提高学生对劳动的正确认识;另一方面,学校要强化劳动文化的培育,提高学生的劳动能力。学校开展形式多样的劳动实践是培育劳动文化的重要途径,既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使学生劳逸结合,保持身心健康,又可以帮学生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在成功和快乐情感体验中提高劳动能力。但是,目前学校劳动实践往往是休闲娱乐性居多且教育意义不足,导致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发生了异化。因此,学校劳动实践活动除了要做到内容新颖、形式多样外,更应重视活动主题的鲜明导向,使学生在主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劳动能力。
二、学校劳动文化的培育策略
校园文化是学校在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独特文化形态,主要包含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等内容,深刻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习惯。因此,推进劳动教育有效融入校园文化建设,探索学校劳动文化培育策略,对于提高学生劳动教育质量和水平至关重要。
1.挖掘校史、校训、校歌等蕴含的劳动文化元素,丰富学校精神文化内涵
学校精神文化,主要是指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校训、校风等反映学校精神风貌的一种意识形态,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对学生价值观的影响更持久、效果更明显[3]。在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中,要紧扣时代脉搏,融入时代元素,为校园精神文化注入新内涵。校史、校训、校歌呈现的是学校精神文化,反映了学校的历史传统、办学定位和价值追求。充分挖掘、凝练、利用校史、校训、校歌蕴含的劳动文化元素,既可以帮助学生知校史、明校训、唱校歌,又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1)每所学校都具有特色鲜明的办学历程和办学风格。要着重挖掘校史中有关奋力拼搏、吃苦耐劳、迎难而上的典型人物和感人故事,并通过系列丛书、图片、视频等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深刻理解劳动成就梦想、劳动开创未来的道理。(2)校训是一所学校办学宗旨、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的高度凝练,是学校长期形成的校风、学风和教风的集中体现。要着重挖掘校训中爱岗敬业、勇于创新等内容,让学校开展劳动教育具有航标和灵魂。(3)校歌能集中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和优良传统,既反映教师的理想和愿望,又反映学生的情感和追求。推进校歌传唱,不仅能让学生回忆难忘的求学时光,而且能让学生回顾师生员工拼搏奋斗的美好历程。总之,有效挖掘和利用校史、校训、校歌等蕴含的劳动文化元素,能为校园精神文化注入新鲜的时代内容,引导学生立德修身、奋发有为,早日成为社会需要的合格劳动者。
2.建设具有劳动教育特色的优美环境,发挥学校物质文化熏陶功能
学校物质文化,主要是指借助建筑设施、人文景观、雕塑装饰等载体展现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价值取向,是能被学生直接接触到的实体文化[4]。学校物质文化能给学生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具有极强的育人功能。创新学校物质文化,要以弘扬时代主旋律为导向,以学生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建设具有劳动教育特色的优美校园环境,能够滋养学生心灵,涵育学生品行,促进学生劳动素养的提升。(1)重视楼宇场馆建设,将美丽校园建设与劳动文化育人有机结合。可以在学生学习、生活场所,以实物、文字、图片等形式集中展示劳动宣传标语、劳模先进事迹等内容,向学生呈现不同领域劳动者的感人故事,鲜活、自然地传播、弘扬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2)建设独具特色的劳动文化景观,加大劳动文化品牌创建力度。可以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努力打造劳动文化景观,使学生受到全方位、立体化的劳动文化环境熏陶,增强学生对劳动文化的认知和认同。总之,学校要通过创设情境开展浸润式劳动教育,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劳动光荣,从而体会到劳动对于自身和社会的真正价值。
3.创建劳动实践活动平台,促进学校行为文化建设
学校行为文化,主要是指通过师生日常行为表现出来的校园文化形态,它具有彰显学校办学品位、倡导师生行为习惯与风尚的积极意义。劳动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将劳动观念、劳动意识转化为稳定的劳动行为习惯,做到认知和行动相结合。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经常会出现学生的劳动行为与所接受的劳动知识脱节的情况。因此,学校必须创建劳动实践活动平台,促进学校行为文化建设,在劳动教育中实现知行合一。(1)根据学生身心发育情况,促进良好行为习惯养成。学生劳动观念的形成和劳动行为习惯的养成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学校要力图使学生的劳动行为回归现实生活,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养成良好的劳动行为习惯。例如,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学校公共场所环境卫生的打扫和维护,在培育学生“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劳动观念的同时,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2)将劳动教育融入志愿服务,提高学生劳动能力。志愿服务是学生劳动教育的重要形式,通过主动参与志愿服务,学生可以全面锻炼和提高劳动能力。例如,可以让学生有意识、有目的地为学校组织的活动提供志愿服务,引导学生为集体举办的活动贡献力量,培育学生服务他人、奉献集体的意识与能力。
4.构建学生劳动素养评价体系,强化学校制度文化的育人功效
学校制度文化,主要是指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形成的价值理念、办学思想、道德规范等有机组成的规则系统,具有为道德教育提供价值指南、制度规约与道德认同相互促进等强大的育人功效[5]。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要求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并把评价结果作为衡量学生劳动素养的重要内容。因此,必须制定一个科学化、规范化和人性化的学生劳动素养评价体系,通过制度的力量促进劳动教育效果的提升。(1)制定评价标准,明确学生劳动教育的目标。学生劳动教育,就是通过開展系列教育活动,培育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和良好的劳动技能,进而为学生全面发展增值赋能。因此,劳动素养的评价标准要涉及到学生的劳动意识、劳动观念、劳动能力等内容,做到评价标准科学合理。(2)优化评价指标,明确如何开展学生劳动素养的评价。构建规范的学生劳动素养评价,要结合学校特点及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重点对学生在日常行为、志愿服务、实践活动等领域体现出来的劳动能力、创新能力等进行考察,使评价具有可操作性。(3)发挥评价激励功能,注重评价结果的运用。一方面,要探索学生劳动素养评价的奖惩机制,对劳动素养评价优秀的学生给予表彰,对落后的学生要加强督促。另一方面,要探索学生劳动素养评价与综合素质评价融合机制,提高学生劳动素养评价在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中的地位。
总之,学校是开展劳动教育的主阵地,培育具有劳动教育特色的校园文化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劳动文化的培育,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内涵,而且能让学生在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浓厚氛围中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激发乐于劳动的情感,进而不断提高劳动能力。
参考文献
[1] 王江松.劳动文化的复兴和劳动教育的回归[N].中国教育报,2018-11-22(008).
[2] 马其南.新时代劳动文化育人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17):45-48.
[3] 刘晓静.校园精神文化的育人功能及其培育[J].教育与职业,2008(36):61-62.
[4] 裴根,孙波.校园物质文化育人的积极作用[J].中国成人教育,2014(10):59-60.
[5] 冯永刚.学校制度文化育人的逻辑向度[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5):135-144.
责任编辑:白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