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述尧
小学阶段是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期。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提高学习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获得成功。我国当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明确指出:“什么是教育?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终身受益。因此,教师应该把握好这个时机,努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他们今后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呢?下面就我的经验谈谈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几点做法。
一、培养学生课前准备的好习惯
课前准备就是要做好预习,这个环节,我们经常想 做而做不好,尤其在小学数学中,我有时布置了预习任务,有的学生回家根本不预习,老师们检查也无从下手。所以,我们布置预习任务一定要明确,上课后的第1分钟必须检查,如果还是有困难,就利用上课后的1-2分钟,让学生浏览本节课内容,使学生心中有数,不打无准备之仗。上课前,要求学生把上课用的东西,如课本、文具、练习本、草稿本等放在课桌一定的位置,上课铃声一响,快步走进教室,静坐教室,迅速进入学习状态,等待老师来上课。几天坚持下来,效果显著,孩子们责任心加强,自由散漫的现象明显消失了,每个孩子都一听到铃声就进教室,做好课前准备。
二、培养学生认真听讲的好习惯
要求其一课堂上,精力要集中,不做与学习无关的动作,要认真倾听老师的点拨、指导,要抓住新知识的生长点,新旧知识的联系,弄清公式、法则的来龙去脉。其二要认真地听其他同学的发言,对他人的观点、回答能做出评价和必要的补充。我的做法是:
1、在上课时,我对学生提出明确要求:上課眼睛要看老师表情或者老师板书。
2、要根据学生特点和所学内容,上课时尽量做到语言有趣,让学生和老师有共同语言,启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在作业与测试中,我发现许多学生做错题目的原因不是不会做,而是没有看清题目要求。所以,我在学生解答应用题时,首先要让学生仔细读题,初步了解题意。读题是了解题目内容的第一步,也是培养审题能力的开始。然后仔细推敲字、词、句,准确理解题意,在这个基础上再列出算式计算;在计算题目时,还要想一想可不可以用简便算法,这样,既提高了做题的速度,又提高了计算的准确性。通过审题训练,可以养成认真严谨的习惯,引导学生灵活的选择正确合理的计算方法,提高做题的质量与速度。
四、培养学生认真改错勤于反思的好习惯
要解决学生粗心的问题,除了加强针对性的训练之外,还要养成认真改错勤于反思的习惯,能有效的帮助学生克服粗心的毛病。在数学知识的探索中,有错误是难免的,检验改错的习惯是孩子必不可少的一个发展性学习习惯。由此,在日常练习中我把检查和验算当作不可缺少的步骤,养成检验的好习惯。平时让孩子对一些判断、选择、改错等类型题进行训练,丰富孩子的知识,让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孩子在回答问题时有错误,要给予纠正。每当作业本、测试卷发下来以后,都应认真检查错的原因,及时改正,及时反思自己的行为,逐步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五、培养认真完成作业的好习惯
学生不及时完成作业,不认真完成作业的原因主要是依赖心理强,太懒散。培养学生良好的作业习惯能增强学生的时间观念,培养他们对学习认真负责的态度和对完成任务的高度责任感。我的做法是:
(1)采用小组管理,消除懒散心理。布置作业后,要根据作业情况规定完成作业的时间,促使他们按时完成。小组长负责组内作业的检查和及时辅导。对于没有按时完成作业的同学,教师要亲自出面找出原因,予以指导,杜绝学生不完成作业的现象。
(2)榜样带动,强化意识。我们班每两周就举行一次作业评比,有优秀奖,和进步奖。对于学生的每次进步予以鼓励。作业完成较好的同学,负责帮扶作业完成较差同学,这样潜移默化,带动提高,形成整体进步的合力,学生就可以做到自我管理了。
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过程,是严格训练,反复强化,坚持不懈的结果。所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学生要自觉坚持,教师也要做到坚持,教师要做到步步到位,环环紧扣。要随时了解情况,随时检查,随时与学生相互交流,随时督促和提醒学生。只有在老师的严格要求和关心体贴下,学生才能有形成良好习惯的信心和决心,久而久之,才能使这些良好学习习惯得到内化,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使学生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