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时期政府如何过紧日子

2021-05-12 19:15王恩林
党史纵览 2021年1期
关键词:陕甘宁边区精简边区

1941年皖南事变爆发以后,国民党政府对陕甘宁边区实行经济封锁,边区政府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财政困难。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民众一手抓自力更生,一手抓精兵简政、厉行节约,政府带头过紧日子。

发行公债搞建设

为了保卫边区经济,陕甘宁边区政府1941年发行“陕甘宁边区政府建设救国公债”,原计划发行额500万元,由于边区人民踊跃认购,实际完成数为618万元,此项债款当年发放经济建设投资500万元,其余118万元用作经费开支。

公债发行和使用坚持自愿认购和建设为主的原则。在农业方面,主要用于修水利、设模范农场、购棉种、开林场、低利贷款给移民和贫农、改良农具种子、改良畜种、训练兽医人员等;在工业方面,主要用于办制造日用品的各种工厂,贷款给私人开矿的、办工业的,以及生产合作等,使得各种用品逐渐不用向边区外去买;在商业方面,主要用于发展消费合作社,帮助公私经营的商店。

小商贩免税减税

针对“救国公粮”多、“救民私粮”少而产生民力负担重的矛盾,毛泽东指出:“如果我们的党与政府不注意动员人民并帮助人民发展农工商业,则人民生活既不能改善,抗战需要亦不能供给,其结果就是军民交困……所以党与政府应用极大力量注意人民经济的建设。”

当时,陕甘宁边区政府的税收有几个典型特点:一是以货物税(即关税)占据最主要的地位。1942年货物税占全年税收总额的84%,商业税仅占13%,这说明边区税收的主要来源是间接税,而非直接征收商人的所得税。二是工业无税。三是政府奖励的事业免税,如植棉、纺织、纸张与工业原料完全免税。四是商业多分等级收税。在征收过程中,经常照顾到小商贩的利益,或者免税,或者征以轻税。

厉行勤儉节约

1943年《陕甘宁边区简政实施纲要》规定:不急之务不举,不急之钱不用;疏散机关,调整窑洞,停止建筑;减少“公差公马”,提倡“动手动脚”;注意一张纸、一片布、一点灯油、一根火柴的节省;严厉反对贪污腐化现象。

边区政府财政厅从财政预算节约入手,积极落实纲要内容:比如6万余人的穿衣用布全部自织不买一匹布,全体穿土布,可节省1000万元;在个人节约方面,每个人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订出个人节约办法。

1944年陕甘宁边区政府提出,政府办公经费只发一半,试行3个月,结果大部分机关可以节省,减少了浪费。据统计,1945年全边区共节约20亿元,足够公家一年的生活费。用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的话来说,就是“边区的财政是‘取之有道,用之得当的。在数量上讲,全世界没有这样穷这样廉的政府;在内容上讲,全世界又没有这样有理有节的财政”。

精兵简政

1942年,毛泽东曾强调:“今后的物质困难必然更甚于目前,我们必须克服这个困难,我们的重要办法之一就是精兵简政。”

边区政府系统的精兵简政运动先后进行过3次。第一次自1941年12月开始到1942年4月结束,主要工作成绩是裁减了一些骈枝机构,缩减了数千名的工作人员,其中“边区一级缩编至82%,专署、县区、乡级缩编至70%”。第二次精简活动自1942年6月开始到1942年8月结束,建立和健全了制度,上级机关也精简了一些人员,但又都充实了基层组织,实际精简不多。第三次精简活动自1943年1月开始到1944年1月结束。同前两次精兵简政活动只在政府系统中进行不同,第三次是在政府系统、党中央系统、西北局系统和军队系统中全面进行。经过一年的努力,基本达到了精简、统一、效能、节约和反对官僚主义5个方面的目标。

(摘自2020年7月1日《文摘周刊》 王恩林/文)

猜你喜欢
陕甘宁边区精简边区
基层精简办事手续不能各唱各调
基于自注意力机制的冗长商品名称精简方法
极简垃圾桶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过载栈
从陕甘宁边区到解放前甘肃老区的扶贫工作回顾
抗战时期边区人民调解制度研究
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在陕甘宁边区的宣传斗争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私营商业发展的政策动因及启示
闽粤赣边区革命历史纪念馆
闽粤赣边区革命历史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