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
你有“容貌焦虑”吗?国内首部女性独白剧《听见她说》第一集《魔镜》,聚焦了“容貌焦虑”:“这是个看脸的时代对吗?不对,不全面。不光看脸,还要看胸看腰看屁股,看头发看指甲,看脚后跟,颜值似乎成了某种话语权。”而前不久,某超市因将女装尺码S、M、L、XL、XXL分别比喻为“瘦”、“美”、“烂”、“稀烂”和“稀巴烂”引来口诛笔伐。
“容貌焦虑”:绊脚石还是垫脚石?
35岁前,我是“无限放大自己缺点”的女人。从记事起就自己打上“不好看”的烙印,极度自卑。后来我知道这与从小没得到父母足够的关爱与肯定有关。直到35岁后,彻底从“容貌焦虑”的坑里爬上岸来。随着年龄增长,我对外貌反而越来越自信了。这段从“自卑狂”到“自恋狂”的内心跋涉,被我看作是最美的“内在成长”。现在看来,“容貌焦虑”看似是女性成长中的绊脚石,当你超越后会发现,它也是垫脚石。
心理学家科胡特认为,一个人的内心状态分为实体自恋与虚体自恋。实体自恋,指内在的自我价值感,“我很好”,像是实体,不会因外在条件变化受损。而虚体自恋的人,自我价值感和外在条件紧密联系,比方说美貌、金钱等。虚体自恋的本质,是无法悦纳“真实的自己”。由此不难理解,为什么很多女人不惜花重金化妆、美容,却在“容貌焦虑”泥潭中越陷越深。如《魔镜》中的齐溪去整容,医生劝道:“你很漂亮,没必要,自信的女人最漂亮。”她反问:“不是漂亮的女人才最自信吗?”
勇敢定义自我,握手“自洽”人生
据两万多份有效问卷显示,近40%的人对自己容貌“不满意”或“非常不满意”,越年轻越焦虑;焦虑水平越高的人,对自己外形满意程度越低。“容貌焦虑”正成为一种时代病。
如今商业广告见缝插针地裹挟着女性。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思指出:崇尚消费的社会不允许你对自己满意,只有不断激发你的焦虑,才能促进消费。超市的“恶俗营销”正是瞄准了这一点。当商家让“美”变得狭窄、单调、标准化时,要提高警惕、破除迷霧,学会“自洽”。
我们很难逃脱社会评价、外人评价及自我评价体系,年轻时还没建立正确的自我评价体系,会被外在评价体系左右;而当建立起正确的自我评价体系时,就能过上胜券在握的“自洽”人生。按胡特的说法,形成了“内聚性自我”,这是种完整而坚固的内在心理结构,它会让你确信,即便变老、变胖、变丑,依然是值得爱与被爱。正像最后齐溪自我剖析道:“最为包容、广阔的美变得狭窄、单调,纵容这种变化的不是别人,就是我。”
的确,改变只能从每个人开始。一个告别“容貌焦虑”的女性说:“有时觉得长大真是好,可以有机会自己定义自己的人生。”的确,“自洽”的人生才是最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