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婉姬
[摘 要]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展开辩证施教,能够有效提升教学的针对性。辩证施教的主要特征是根据教学实际需要做出教学调整,针对学生学习实际需要展开教学调度,让更多学生顺利进入学习情境之中。筛选教学起点、创设教学情境、突出自主阅读、强化合作阅读、促进读写结合、拓宽课外荐读,都能给学生带来更多阅读学习体验。教师成功运用辩证施教原则展开教学调度,能够极大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成长。
[关键词]小学语文;辩证施教;认知内化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有认知内化意识,整合阅读资源,优化阅读引导,创新阅读实践,促进学生新旧知识衔接、知识能力转化、课内课外结合,在多个维度上实现认知的成长。小学生大多缺少主动认知积累意识,教师需要以阅读学习任务形式展开教学调度,让学生在主动阅读、思考、分析、归结学习中完成认知积累。
一、整合阅读资源,促进新旧知识衔接
语文阅读教学有比较固定的教材资源,教师需要有整合意识,对文本内容进行适当的删增处理,以促进学生新旧知识的顺利衔接。
1.筛选教学起点
阅读认知的形成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教师在阅读教学设计时,需要针对学生阅读旧知展开对应调度,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然完成新旧知识的对接。首先,在阅读梳理中要关涉到识字内容,教师让学生自主学习生字词,利用旧知展开操作,自然建立语文知识基础。其次,预习任务、初读思考问题的设计要贴近学生学习基础。教师对学生阅读学力展开多重调查非常有必要,唯有对学生阅读认知情况有综合把握,才能形成适合的教学方案。
进入阅读文本之后,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自觉展开知识积累学习,让知识积累成为阅读的最基本意识。如教学六年级语文上册《丁香结》,教师先引导学生展开自主阅读,并给出阅读任务:初读课文需要扫除文字障碍,找出容易混淆的字、比较难理解的词,利用工具书展开学习。学生根据教师设计展开针对性学习,教师深入到学生群体之中,对学生学习积累情况进行时时监控。在这个教学设计中,教师让学生利用工具书展开文字梳理学习,特别指出容易混淆的字和难理解的词,目的比较明确,就是要求学生能够自行掌握基础知识。学生借助学习旧知展开操作,顺利完成认知构建,确保后面的阅读学习能够顺利打开。
2.创设教学情境
阅读教学情境设计时,教师要有创新意识,个性讲解、媒体展示、悬疑问题、故事导入、质疑阅读等,都属于阅读导入方式,教师要针对学生按照实际展开匹配性设计,让学生顺利进入阅读学习环节,在对文本深度发掘性阅读中完成新旧知识的衔接,促进学生学科认知的顺利内化。小学生直观思维比较敏感,教师在教学情境设计时,要充分参照学生的学习诉求,对教学情境展开优化设计。
在教学《竹节人》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图片:这是一些手工制作出来的老玩具图片,大家看看能不能认出是什么东西?结合现在的新玩具,说说玩具的变迁。学生开始观察图片,纷纷展开讨论。“这是木头手枪、陀螺、风车,和现在的玩具相比,它们太落后了,无论从样式还是到功能,都不能和现在的玩具相比。”“这些玩具虽然很老旧,但却是那个时代的产物,具有更多回忆的价值,我们的父辈祖辈那时就玩这些东西,肯定对这些玩具有特殊感情的。”教师为学生展示图片信息,发动学生展开学习讨论,将学生带入特定互动环节,从学生的认知情况能看出,教师的教学设计切准了学生的学习思维。
二、优化阅读引导,促进知识能力转化
在阅读引导设计时,教师要注意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展开多种形式的自主阅读学习,积极参与合作互动学习,促进知识与能力的相互转化。
1.突出自主阅读
阅读属于学生自主学习行为,教师对此需要有更科学的认识。在引导学生展开阅读学习时,要注意凸显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多征询学生阅读学习意见,对教学引导方案展开多重筛选和优化处理,以提升阅读引导的适合性。质疑性阅读是最为典型的自主阅读学习形式,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需要,让学生展开个性阅读学习,形成丰富的质疑信息,为进一步阅读探究学习奠定基础。
知识和能力之间是辩证关系,可以相互促进和转化,教师要为学生提供知识能力互动转化的机会,让学生在自然学习过程中完成知识能力转化。《夏天里的成长》这篇课文中有很多直接描写的内容,写出了夏天的成长之美,教师在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学习时,给学生设计了具体的任务:夏天里有哪些东西生长更迅速呢?它们生长有哪些特点呢?结合文本内容具体说说你的发现。学生根据教师布设的问题展开自主阅读学习,结合教辅材料展开深入研究,很快就得到一些學习启迪和收获。课堂展示阶段,学生都能够积极发言,将自己的阅读感触讲述出来。教师为学生布设阅读思考问题,成功调动学生的学习思维,并在阅读实践中形成学习认知。
2.强化合作阅读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应用更为广泛。在合作阅读学习环节设计时,教师需要有贴合意识,根据学生阅读学习兴趣取向展开调度。课堂辩论、课堂演绎、角色朗读、故事会、课文复述、阅读游戏、知识抢答等,都带有合作阅读学习属性,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需要做出选择,让学生顺利进入阅读学习环节,促进知识能力的相互转化。
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时,教师为学生投放一个争辩话题:“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自然要倍加珍惜。有人说,生态资源有再生能力,我们不用担心资源枯竭,但一定要合理运用。你赞同他的观点吗?”问题抛出后,很多学生都自觉进入讨论环节。有学生认为,生态资源虽然有一定的自我修复能力,但并不是取之不竭的,有些资源是不能再生的,我们一定不能浪费和破坏生态资源。也有学生说,生态资源关系人类的生存,任何不当行为,都是对子孙后代的不负责任。教师利用一个争议话题,打开学生深度阅读的思维,在争辩讨论中,学生逐渐达成学习共识,阅读认知也在潜移默化中生成。
三、创新阅读实践,促进课内课外结合
语文阅读学习是一个综合性工程,教师要有拓展意识,延伸课堂教学长度,拓展学生阅读视野,促进课内课外的结合,形成丰富的教学成长点。
1.促进读写结合
读写结合是阅读训练的主要形式,教师在具体引导设计时,要注意有融合意识,为学生设计适合度更高的训练任务,让学生在阅读基础上完成习作训练,促进阅读认知的顺利内化。仿写、续写、扩写、改写、读后感、读书笔记、主题作文等,都属于读写结合训练形式,教师可以广泛征询学生意见,对读写结合训练形式进行整合处理,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促进学生认知内化。
学生进入读写阶段后,教师需要跟进指导,让学生有正确的操作方向,这样建立起来的学习认知才具有高价值度。如教学《少年闰土》时,教师为学生设计了读写任务:作者对少年闰土的描写极为成功和经典,学习这种描写方法,选择生活中熟悉的人展开描写,要注意抓住人物的主要特点展开。学生领到读写任务后,再度进入文本之中,对描写方法展开阅读梳理,借鉴文本写法进行深度分析。在课堂展示阶段,学生都能够饶有兴趣地参与互动讨论,对读写中体现的特色展开重点感悟。教师为学生布设读写任务,给学生提供认知内化的良机,教师给出必要的引导,确保学生读写操作顺利展开。
2.拓宽课外荐读
课内阅读需要课外阅读的支撑,课外阅读也需要课内阅读的辅助,唯有掌握了阅读要领,才能顺利进入课内课外阅读衔接环节,并在多重训练实践中完成阅读认知的转化。课文只是一些学习案例,教师针对性给出学法指导,让学生结合课外阅读完成学科能力构建。小学生大多缺少鉴别的能力,在课外阅读时,需要教师给出必要的推荐,为学生提供更多适合的阅读内容,促使学生顺利完成由课内到课外的认知过渡。《好的故事》是鲁迅先生描写梦境的一篇文章,文本中涉及多种影像,乌桕、新禾、野花、鸡狗、丛树、茅屋,还有村妇、农夫等人物,教师先让学生展开自主阅读学习,对文本主要内容进行梳理,最后给学生做出课外阅读推荐:每一个时代的农村,都有不同的典型特点,课外利用网络等信息渠道,搜集现代农村方面的故事内容,找到具有典型性的农村题材的文章,以读后感的形式介绍推荐给大家。小学生对网络应用感觉新鲜,自然会给予更多的回应和支持。经过一番搜集整理,学生都能够顺利完成阅读任务,并在读后感宣读过程中完成认知的内化。
阅读教学没有固定模式需要遵循,教师要有辩证施教的主观认识,针对教学实际需要做出設计调整,针对学生实际需要展开教学调度,以提升教学的适配性。辩证施教体现因材施教原则,具有更广泛的应用价值,需要教师在实践中探索,在不断整合优化处理过程中提升阅读认知能力。
参考文献:
[1]周颖.升华感性认知 内化语文知识[J].小学教学参考,2018,(06).
[2]吕碧霞.语文阅读教学认知内化途径探微[J].教师,2019,(01).
[3]郑云斌.拓展性设计,加速语文课堂认知内化[J].基础教育研究,2019,(06).
(责任编辑 史玉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