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风度与潮流引领

2021-05-12 18:00目田君
中学生百科·大语文 2021年4期
关键词:王导效仿名士

目田君

从现代往前看,每朝每代,都有各自的文化特征,如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秦汉时期的儒法融合、初唐的盛世气象与边塞情结、宋代的理学风潮、明代的士大夫文化。“弄潮儿向涛头立”,时代的潮流各有不同,但谈古代引领潮流的典范,就不可不谈魏晋南北朝的那些名士。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动荡,战争频发。与承平日久的年代不同,这个时代的人们都有一种慷慨悲凉和世事无常之感,于是形成了一种魏晋多名士,好谈玄、服药、饮酒的风气。这一块,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里面就谈到了,他提及何晏是服药的祖师,常服用“五石散”。吃了这五石散,身体发热,需要走路行散,于是留下了“散步”这一名词。很多人也跟着服药,就是不服药的人,也效仿这些名士,装作发散。吃药之后,皮肤容易磨破,于是要着宽衣、穿木屐。因为这些人活跃于正始年间,被称为正始名士。另一个团体,就是我们熟知的“竹林七贤”,包括阮籍、嵇康等人。正始名士服药,竹林名士饮酒。《世说新语》中记载了很多关于正始、竹林时期的名士轶闻,一时风头无两。

在魏时,原来的东汉儒家经学已经神学化,很多人对谶纬化、神学化的经学心生反感,由是开始了玄谈,阅读《周易》《老子》《庄子》,由儒入玄。自正始名士开始谈玄,以道释儒学,引来很多人效仿,当时社会风气以谈玄为佳话。西晋王衍、东晋殷浩就是其中谈玄的翘楚。据说王衍气宇不凡,好谈玄理,但言谈时常常有自相矛盾处,被人们称为“口中雌黄”(雌黄是当时涂在纸上修改文章的用具)。而殷浩在《世说新语》中有多个清谈轶事:有一次另一位玄学名士孙安国到殷浩家清谈,两人来回辩驳,旁边的饭菜也顾不上吃,饭菜凉了又热,热了又凉,来来回回好几遍,手上所持的拂尘(清谈时需要持拂尘)被两人清谈甩动,拂尘上的毛落满了饭菜。又一次殷浩去拜访当时的丞相王导,王导召集了当时诸多高官,并且亲自和殷浩清谈。双方谈完,已是三更,而周围的人都还听得如痴如醉。清谈潮流,可见一斑。

而談及王导,此人是东晋的丞相,“王与马,共天下”中的“王”,东晋门阀政治的实际开创者,也是琅玡王氏的名士。据《晋书·王导传》记述,东晋内忧外患不断,先有王敦之乱,后发生苏峻之乱,弄得朝廷元气大伤,财政困难,要靠变卖库存物资来维持运转。而库存只有数千匹粗丝织成的布,叫作“”。这些也卖不出多少钱来。于是王导亲自领着一批名士,用这些粗丝布做成单衣,集体穿着,一时间引起士人争相效仿,布价格飙升。

与王氏合称“王谢”的谢氏家族,也是高士辈出:谢鲲、谢安、谢玄。但论及潮流影响,都比不过他们的孙辈谢灵运。后世有载:“凡衣服器用,(谢灵运)一有制作,世共宗之。”可以说影响力极大。史载他发明了一种登山用的鞋:“登蹑常着木屐,上山则去其前齿,下山去其后齿。”后世称为“谢公屐”,李白也在《梦游天姥吟留别》里写道:“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魏晋南北朝名士层出,不可胜数,但说到底,魏晋名士谈玄、服药、行为放荡,“越名教而任自然”,源于社会的动荡和变革。魏晋之际,正是华夏南北民族大融合之时,是豪族、门阀走向最高峰而后衰落之时,所谓“乱也看惯了,篡也看惯了”,最后历史的出路在北朝,终究是陈寅恪语“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虽能别创空前之世局”了。

猜你喜欢
王导效仿名士
于右任:一个做官的“名士”
我想效仿一棵树
区广安
定点名师 精准反思 求得真经
真正值得你效仿的东西
发脾气也分境界
论魏晋名士百态相
李邕题三字半匾
空洞无物
当变装成为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