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萍
心怀理想之光,走向三尺讲台,历经酸甜苦辣,依然相信未来。教育之路,并非全是鲜花绽放,更多的是荆棘密布,杂草丛生。作为教师,常常会面对各种压力与挑战,那么,我们如何能在这条路上披荆斩棘,向阳而生呢?我想这诸多品质里有一个核心要素:韧性。
我很喜欢“韧性”这个词,它让我感受到的不是咬牙坚持的沉重,不是拼命硬撑的无奈,而是优雅从容的弹性。它是我们在完成人生规定的“深蹲”和“起跳”这两个动作之间迸发出的强大反弹力,让我们在与困难对话时,保持乐观。范仲淹说“劲草不为风偃去”,钱穆先生也深赞“劲草”精神,只有强劲之草才能感知风力的汹涌和自身的坚不可摧。我愿做一棵充满韧性的劲草,在风雨中微笑挺立。
教书育人,也是锤炼心性、完善自我的过程。如果教育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那就要我们有逆流而上的勇气。挑战无处不在,韧性扫除障碍。初为人师,备好每一节课是基本功,但不顺利的课堂推进、不理会的尴尬、不走心的沟通、不理解的委屈……都有可能会摧毁自信。既要随时充电,又要及时应变,着实不易。久为人师,讲课写作已是常态,但如何突破瓶颈、如何保持新鲜、如何持续创新……都有可能会成为困扰。既要百炼成钢,又要百战不殆,诚然不易。虽然很多时候我们认为自己能吃苦、能承担,但不免是被迫接受事实再慢慢去适应,并不能很快地撥云见日,刚强似乎总带着苦难的底色。曾有学生在书信中跟我说:“纵使身上压力重似千斤,但您所表现出来的依旧是乐观与坚强,没有被击垮。”我想,苦着脸去硬撑后得到的收获只是解脱,而不是发自内心的喜悦。若以乐观对之,必有至乐得之。所以认真打磨课后看到学生豁然开朗的神态,用心沟通后看到学生如释重负的笑脸,突破瓶颈后感受到自己精彩的蜕变……这种喜悦无需多言,也无可替代。不盲目乐观,也不丧失信心,临危不乱,处变不惊,奋然前行,这就是“韧性”之“刚而不折”。
“韧性”的另一面就是“柔而不弱”。教育要有温度,用情感和心灵去对待每一个鲜活的生命。我们要认真倾听学生内心的声音,明白他的动机,了解他的处境。大爱无言与无微不至皆应注入,在关怀与温暖中,才有可能感化、影响,甚至改变。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一味地委曲求全,轻易地改变原则。柔是包容,但不是忍让。教育也不是光有爱就行,还要有理性和智慧。教育要创新,但应来自内在想改变的动力,而非在和别人的比较中怀疑自己。坚持自己的原则,有独立的思想和判断,不被外界的声音左右,保持定力,这才是真正的强大。
希望我们能做这样一棵充满韧性的劲草,始终心怀美好和希望,不断积蓄力量,奋勇向上,达到属于自己的高峰。
编辑 _ 汤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