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亮
俗话说,“病从口入”。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摄食而进入人体的有毒有害物质(包括生物性病原体)等致病因子所造成的疾病。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食源性疾病都在时刻威胁着人群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在世界各国发生的细菌性食源性疾病中,非伤寒沙门菌常列为榜首。在我国,食源性疾病监测哨点医院确诊的腹泻病例中,非伤寒沙门菌的检出率居各类致病菌的首位。浙江省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数据显示,2015~2020年期间,在哨点医院就诊的腹泻病例非伤寒沙门菌检出率显逐年增高趋势。从年龄分布来看,10岁以下儿童和60岁以上老年人检出率较高,特别是5岁以下儿童的检出率最高。
沙门菌是肠杆菌科中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的菌属之一。沙门菌属有2600多个血清型,其中约有1400种能感染人类。沙门菌基于血清型的不同可导致两大类疾病:伤寒和非伤寒沙门菌感染。非伤寒沙门菌感染是指除伤寒及甲、乙、丙副伤寒以外的所有沙门菌所引起的急性感染性疾病。
非伤寒沙门菌感染以胃肠道疾病为主,一般在感染后6~48小时发病,主要表现恶心、呕吐、腹泻、腹痛、发热等症状。症状可因病情轻重而反应不同,重者可引起痉挛、脱水、休克甚至死亡,多见于老人、婴儿和体弱者。症状通常可持续数天,一周内会逐渐消退。也有可能发生关节炎、败血症等疾病。
沙门菌常常寄居在人和动物的体内,生病及带菌动物、病人及带菌者的粪便是主要的传染源。鸡是沙门菌最大的宿主,主要污染肉、禽、蛋等食品,禽肉及其制品和鸡蛋都是沙门菌最喜欢污染的食物。根据各国的研究,零售生鸡肉中沙门菌的污染率达到10%~80%,夏季的污染率更高。水果和蔬菜甚至干燥食物也可带菌。而且沙门菌对外界抵抗力较强,在水、肉类食品中可存活一年以上。
人群对沙门菌普遍易感,任何人都可能感染疾病。对免疫系统功能低下的人群,例如婴幼儿、老年人以及慢性疾病患者,感染严重,尤其一岁以内婴幼儿由于免疫功能尚未成熟,所以易于感染,感染剂量可以低到一个细菌。全年均可发生,夏、秋季节(5~10月)高发。沙门菌经口侵入人体,传播途径有食物传播、水源传播及接触传播。
食物传播是引起人类非伤寒沙门菌感染的主要途径。由于沙门菌不分解蛋白质,食物被其污染后,表面看上去并没有什么变化。因此,如进食被沙门菌污染而未烧熟煮透的食品如畜肉、禽肉、蛋类、奶类及其制品以及蔬菜等均可引起感染。刀、砧板、餐饮具或食品储存场所生熟不分,带菌人员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等均可导致食物的交叉污染。
接触传播是引起婴幼儿非伤寒沙门菌感染的重要途径。如厨房环境被沙门菌污染,婴幼儿通过手接触并通过口腔感染沙门菌。有些宠物(如乌龟或其他爬行动物)和小鸡,也可以携带沙门菌,能将病原菌传给任何与其接触的东西。例如宠物主人不仅可以通过未冲洗的手污染食物,也可通过手污染面部感染沙门菌。
预防食源性感染是家庭预防沙门菌病的重点。与所有细菌性食源性疾病的预防措施一样,遵守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食品安全五要点是最有效的方法。
●保持清洁;
●生熟分开;
●烧熟煮透;
●保持食物的安全温度(熟食在室温下不得存放2小时以上;所有熟食和易腐食物应及时冷藏,最好5℃以下,食用前应保持食物60℃;即使在冰箱中也不能过久地贮存食物;冷冻食品不要在室温下化冻);
●使用安全的水和原材料。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家庭在制作冷荤凉菜、裱花蛋糕等冷加工糕点时,应使用两套器皿、刀具、砧板等分别处理生、熟食品,以避免混用导致交叉污染。冷荤凉菜、剩饭菜,以及裱花蛋糕、三明治等冷加工易腐食品均应及时放冰箱冷藏。
预防沙门菌接触感染的重点人群是婴幼儿及老年人。因婴幼儿、老年人等免疫机能低下的人群易通过手接触感染沙门菌病,所以应该尽量购买包装好的冷藏、冷冻肉制品。厨具、餐饮具要尽量使用有杀菌效果的洗涤剂进行清洗,有条件的家庭餐饮具可使用消毒柜消毒。避免水龙头直接冲洗生肉类的水飞溅污染厨房。处理生肉及其制品、生鸡蛋外壳后要洗手。强调婴幼儿、老年人勤洗手,尤其是在接触生肉、禽、蛋或乌龟等其他爬行动物、小鸡等宠物时,要及时洗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