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之交 预防疾病

2021-05-12 03:28方敏
健康博览 2021年5期
关键词:食源性口病哮喘

方敏

当心“病从口入”

随着气温升高,肠道传染病发病将逐渐增多,特别是部分病原体容易在海鲜等食品中存活繁殖,如饮食不当,易导致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饮食而进入人体的有毒有害物质(包括生物性病原体)等致病因子所造成的疾病,临床上主要有腹痛、腹泻、恶心、呕吐,部分可伴有发热、乏力等症状。食物如果被副溶血性弧菌、诺如病毒等病原体污染,加上储存、加工不当,很可能引起腹痛、呕吐、腹泻等。

预防食源性疾病,在平时储存食物和做饭时,应注意生熟分开,不食用的食物应及时放入冰箱并不宜储存太久;食物要烧熟煮透,不吃生、半生水产品及不洁、腐败食品;外出时应选择正规、卫生的餐馆就餐,不要光顾无证照的餐饮单位及路边摊店。餐饮单位也应加强食品卫生管理,从业人员应注意食品操作卫生。若出现腹泻、发烧等症状要及时去肠道门诊就医。

手足口病进入高发期

春夏季节,手足口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它是一种季节性较强的疾病,手足口病在幼托机构中多发,患者和隐性感染者都是手足口病的传染源。通过密切接触病人的粪便、疱疹液、鼻咽分泌物、唾液及接触被其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餐具、奶瓶、床上用品等物品或环境而感染。发病主要以手、足、口腔、臀等部位皮肤黏膜的皮疹、疱疹、溃疡为典型表现。

预防手足口病,关键在于注意幼儿个人、家长和幼托机构的卫生。当家长发现幼儿异常时,应及时前往医院就诊,并及时报告学校。此外,还要加强幼托机构的晨检制度,主要检查孩子皮肤(主要是手心、脚心)和口腔有没有异常,注意体温的变化,提前发现和隔离患儿。做好幼托机构日常性消毒隔离措施,加强教室、居室等空气流通,保持空气新鲜。培养幼儿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吃熟食、喝开水等。

预防控制哮喘

五月阳光明媚,到郊外去享受百花盛开,是大家喜爱的休闲放松活动。然而漫天的柳絮、飘洒的花粉,却给哮喘患者带来了无尽的烦恼。世界卫生组织将每年5月的第一个周二定为世界哮喘日,其目的是让人们加强对哮喘病现状的了解,增强患者及公众对该疾病的防治和管理。

哮喘是一组由多种炎性细胞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慢性气道炎症。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喘息、气促、胸闷和(或)咳嗽等症状,多在夜间和(或)凌晨发生,此类症状常伴有广泛而多变的气流阻塞,可以自行或通过治疗而逆转。对于不典型哮喘,如以长期慢性咳嗽为主要表现的咳嗽变异性哮喘,大家也应提高警惕,及早进行肺功能检查,特别是支气管舒张实验和激发试验,及早确诊并干预,避免病情的进展。规律吸入激素类药物是首选的长期抗炎治疗方案。

在哮喘的预防方面,除了避免接触到柳絮、花粉等过敏原之外,也可采用中医冬病夏治,它是从《黄帝内经》中发展而来的中医养生治病指导思想,是指对于一些在冬季容易发生或加重的疾病如哮喘等,在夏季给予针对性的治疗,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从而使冬季易发生或加重的病症减轻或消失,是中医学“未病先防”的疾病预防理念的具体运用。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穴位贴敷、针刺,哮喘病人选穴一般取背部双侧肺俞、定喘、百劳、膈俞等。通过在夏季自然界阳气最旺盛的时间对人体进行药物或非药物疗法,益气温阳、散寒通络,从而达到防治哮喘等疾病的目的。

外出谨防蜱虫叮咬

5月是蜱虫的活跃期,叮咬后不仅会带来疼痛感,而且很容易造成皮肤感染。蜱虫本身是多种细菌和病毒的传染媒介,比如发热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主要是通过蜱虫叮咬传播,病死率可达10%以上。

如何发现被蜱虫叮咬呢?蜱虫叮咬时它的口器会刺入真皮和皮下组织,只将黑色尾部露于皮肤外,因此看上去就像皮肤上多了一个黑点或者黑痣一样。由于蜱虫属于甲壳类昆虫,被它叮咬后,撫摸“黑点”处,感觉是硬硬的。周围肌肤会出现红肿,有人会有痛感或痒感,也有人毫无感觉。

预防蜱虫叮咬,首先应尽量避免长时间在草丛、树林里等容易蜱虫叮咬的地方停留;去野外时最好穿上长裤长袖,裤腿选择收口的或者扎进袜子里,不给蜱虫钻进裤腿的可趁之机,可以喷洒驱蚊水;回家前可检查一下身上是否出现可疑黑点,如果携带宠物的话,宠物身上也要检查,因为动物比人更容易受到蜱虫攻击。

不随意采食野生植物

每年春夏两季是各种野生有毒植物(毒蘑菇、断肠草等)生长的旺盛时期,几乎每年都有因误采、误食有毒植物而引起食物中毒的事件,要充分认识到误采误食有毒野生植物的危险,不采摘、不购买、不食用野生蘑菇等。选择合法、正规渠道商家购买菌菇类食品。在自制药酒和利用中药材煲汤前,一定要详细了解有关药材的知识,要从正规渠道购买药材,以确保健康和生命安全。

猜你喜欢
食源性口病哮喘
食源性疾病的流行和监测现状
需要警惕的“头号敌人”——食源性微生物
哮喘:很多人不知自己患病
过敏性哮喘者宜中午外出吗?
峨山县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及防控措施
47例小儿重症手足口病的急救护理体会
中医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46例临床观察
“三位一体”建体系 长治久安防哮喘
手足口病及其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