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义春
春夏之交,气温升高,脾胃病患者多有贪凉饮冷,导致寒湿入侵,或者暑湿蒸腾、感受湿热、乱于肠胃,导致胃肠功能失调,或呕吐,或胃胀,或泄泻,或大便黏滞不爽,严重者也伴有胃胀痛。这类人群往往舌头胖大或者舌上有厚苔,这样的舌象说明体内有湿气。
人体湿气过重时,会对身体健康产生严重影响,包括孩子经常犯的急性胃肠炎。而湿邪从不“孤军奋战”,总是与其他邪气“狼狈为奸”。如湿与寒在一起,称为湿寒;与热在一起,称为湿热;与风在一起,称为风湿;与暑在一起,则称为暑湿。
脾胃病种类繁多,有食管性疾病、胃肠性疾病、肝胆性疾病,常见的脾胃病分以下两类:
●酸相关性疾病
胃分泌胃酸促進消化,但是如果酸分泌异常,容易引起疾病。酸分泌过多会引起胃黏膜保护屏障受损形成糜烂或者溃疡,包括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食管反流病,主要表现的是反酸、烧心或者胃痛。如果有这些症状就得及时正规就医以明确是否是酸相关性疾病。
酸分泌减少如慢性萎缩性胃炎,长此以往容易形成恶性贫血、胃的恶性肿瘤,慢性萎缩性胃炎在慢性胃炎中属于严重的情况,已经引起越来越广泛的重视。胃痛、反酸除了抑酸治疗,还可以用中药的方法,更好地提高疗效,对于萎缩性胃炎部分患者用中药还可以逆转。
●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
正常的消化系统是摄入食物,经过消化吸收,最后排出体外,如果这个过程受阻或者延迟或过快,就属于胃动力异常。这类疾病包括食管动力性疾病,如胃食管反流病、弥漫性食管痉挛、胡桃夹食管、贲门失弛缓症、胃排空障碍等,还有肠道功能紊乱,包括便秘和腹泻。
夏季更应重视排湿。在湿气的治疗上,中医拥有几千年的治疗经验,无论北方的内湿,还是南方的外湿均需除之而后快。对于湿气的治疗,首先应祛湿和化湿。祛湿法是运用辛散苦燥或芳香化湿药物,去除湿气的治法。适用于患者头晕身困、脘腹胀满、大便溏软、舌苔腻浊等。常用药物如半夏、橘红、茯苓、薏苡仁、旋覆花、苍术、莱菔子、车前子等,代表方剂如二陈汤等。
化湿更需要及时益气健脾。由于湿气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脾胃的运化功能不足,因此去除多余的湿气之后,还得养脾胃,这样才能防止湿气反复发作。益气健脾法是运用甘温或甘平药物,使脾健湿运、三焦通调、水湿输布的治法。这种适用于湿浊阻滞日久,脾胃气虚所致神倦乏力、气短懒言、纳呆脘闷、大便溏软、肢体浮肿、面色萎黄、舌质淡胖、苔白腻等。常用药物如人参、党参、太子参、西洋参、黄芪、白术、茯苓、薏苡仁、扁豆等,代表方剂如六君子汤、防己黄芪汤、实脾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