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区”建设将如何推动北京高质量发展?

2021-05-11 10:55白玉洁
中关村 2021年4期
关键词:两区北京建设

白玉洁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起步之年,北京“两区”建设正式进入议程。如何务实推进北京“两区”建设,打造世界级服务贸易中心城市?4月15日,为期三天的“新发展格局与‘十四五大趋势——2021新京智库春季峰会”开幕,来自政界、学界、商界的大咖,共同探讨以“两区”建设推动北京高质量发展。

北京市“两区”办专职副主任、北京市商务局党组成员、新闻发言人刘梅英表示,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起步之年,“两区”建设是发力点、重头戏,是北京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之“子”。具体而言,北京将继续按照“产业+区域+要素”的推进框架,聚焦科技创新、数字经济、生物医药、绿色金融等4大产业的全链条开放,推动2个关键要素(优化国际人才创新创业环境、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的全环节改造,抓实2类典型园区的类海外环境打造,包括把天竺综宝区、大兴综保区建设成为畅通国内的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枢纽;加快推动中日产业园、中德产业园发展,营造“类海外”环境,利用好“两区”先行先试机制,服务解决园区企业发展中面临的具体问题,着力吸引一批领军企业、隐形冠军企业落地园区发展。刘梅英透露,北京“两区”建设半年来,国务院批复“两区”方案中涉及的251项任务,已落地145项,实施率达到了57.8%。其中,全国首创活首批突破性政策和项目有33项。

中国区域科学协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党委书记杨开忠表示,空间品质是驱动科技创新中心发展的基础条件,而创新源于人才,人才在哪里,创新就在哪里。杨开忠表示,两区的建设对北京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非常重要的建议,要把全方位的培育、留住和吸引人才,特别是STEM(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教育)人才放在核心。

要吸引人才,建设国际科创中心,必须千方百计地提升空间品质。杨开忠表示,无论从城市层面还是园区层面来看,决定生活品质的行业如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休闲等都在快速增长,越来越着眼于全球的消费者,也让纽约、伦敦成为了全球的科创中心。他建议北京在“两区”建设中,要特别重视和抓住时代趋势,转变科创中心包括科技园区发展营销的导向,转为居民导向、人才导向,来打造适合他们需求的空间品质。

商务部研究院国际服务贸易研究所所长李俊表示,“两区”建设与服务贸易发展具有天然联系。相对于其他省市,北京地区在保险服务、文化和娱乐服务、建设与金融服务等项目优势明显,北京有基础、有条件也有责任助力中国建设贸易强国。

李俊认为,北京“两区”通过服务业开放促进服务贸易发展。服务贸易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衡量两区建设成效的重要指标。因此,要更多从服务贸易视角来理解和推进两区建设。

如何务实推进北京“两区”建设,打造世界级服务贸易中心城市?李俊提出三点建议:首先转变观念,把服务作为价值的重要来源;其次,政府要带头以世纪行动认可服务创造高价值的理念;三是要保护知识产权。知识产权如果得不到保护,或侵权后无法获得相应的赔偿,那五星资产就不值钱。相应以发展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政策创新就无从谈起。

北京市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工商联副主席、振兴国际智库理事长李志起表示,“两区”建设的成败就在于政策创新、制度创新的力度,下一步怎么干?要做好三个“切”:切实对标国际规则、切中国家战略、切合北京实际。“北京不能盲目地、简单地复制和拷贝其他地区的作法。”李志起说。

李志起表示,“两区”建设的独特性,就在于“两区”政策叠加的优势,“但通过调研,我感觉虽然我们在政策突破性上有一定的进展,但‘两区建设和企业的期待仍有一些差距。”李志起说,“两区”建设最终的目标是要推进经济发展,服务于产业发展。他认为,未来产业是推动未来经济发展的一个新引擎,所谓未来产业是基于前沿、重大科技创新而形成的产业。谁掌握来未来产业,谁就掌握了未来发展的主动权。

李志起提出,要从选择性地支持发展方向的引导,从重视应用层面到强化技术研究,从鼓励支持到允许企业试错。如何才能够帮助、引导和支持未来产业发展的更好,李志起建议从深入放管服改革、打造好的营商环境入手,有意识地主动地设计和引导,让未来产业在北京安家落户,而且健康持续地成长。

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院长、首席专家李国平表示,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如何把我们的文化、科技、服务输送到海外,起到扩大消费的过程中,服务业扩大开放非常关键。北京通过服务业对外开放,把中国的服务品质打出来,在这方面走在了前面。但我们的短板在于劳动生产力比较低,因此北京未来在服务业发展过程中提高全要素,包括生产率是非常关键的。

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执行副院长、教授杨永恒表示,近年来北京和上海的营商环境都在持续改善,“十四五”期间,重点还是要持续改善营商环境,稳定企业的预期,把一些优质企业留住,通過营商环境的确定性对冲国际环境的不确定性,应该是下一步发展中重点解决的问题。他也提出几条建议,包括将数字化赋能政府服务,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支持专业服务业发展,加强公共服务等方面。同时,重视软环境建设,为企业提供优质的教育、医疗、文化等服务,为企业解决后顾之忧。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数字经济与法律创新研究中心主任许可对北京如何发展数字经济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未来北京要建立一个数字经济的重镇,除了平台、新技术以外,当务之急要解决数据的产权认定;数据交易如何破局;如何促进数据的流通,以及个人隐私保护。对此,他提出几点建议,包括建立数据监管沙盒;建设北京大数据交易中心,解决交易难题,多管齐下将北京的数字经济重镇推高。

首创政策落地生花

两区建设以来,无论政策还是项目落地,都在各地纷纷生根发芽。

3月23日,中关村海淀园。北京纳通科技集团的车间中传出精密儀器平稳运行的声响。而在生产线上逐渐成型的膝关节假体,将有望于半年之后让7400公里之外的一位柏林老人重新站起来。

出口德国、美国,覆盖国内诸多地区……看到自家的骨科技术产品跃出蓝图,企业敢将更多资金投入研发生产,纳通有很多话要说。

成立近20年,一直专注于骨科产品的纳通手握不少专利。虽然每年有超过营收10%的资金投入研发,但高企的技术转让税务成本却让纳通纠结再三,不敢迈开大步。“两区”建设启动后,北京率先推出“技术转让企业所得税试点政策”,技术转让的应纳税所得额从500万元提高至2000万元,技术转让合同年限从5年下调到3年,原有的关联方技术转让限制也同步突破。

这些政策,为纳通每年至少节约了100万元的税费。而踌躇甚久的企业喜逢政策甘霖,直接将这部分资金投入创新发展环节中。

“新政策出台不只解决了企业资金问题,更提振我们持续研发投入的信心。”北京纳通科技集团财务总监万正楚感叹。

在本市各级政府、各部门的推动下,新政也形成链条,一路扶持企业奋勇向前。3月16日,中化财务公司办成全国首笔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业务。“新政为我们实现更高水平、更高质量全球资金管理提供了有力保障。”中化财务公司相关负责人说,跨境资金一体化管理,将为财务公司跨境业务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创投期限与税收反向挂钩,鼓励“耐心”资本助力北京科创;企业转让持有一定年限股权所得,将按个人股东持股比例减征甚至免征企业所得税……“我们还将争取加大政策创新力度,加快推进各项任务落地,积极争取开展先行先试。”本市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还有一批新的“首”字头政策已埋下种子,赶上这场春雨就能生根发芽。

在医疗领域,全球顶尖的创新药研发企业赛诺根亚太区总部等标志性外资项目落地,全国首家国际研究型医院建设加速推进;在数字经济领域,继全市首个数字人民币测试应用场景落地丽泽金融商务区后,北京冬奥试点应用在地铁大兴机场线启动;在专业服务领域,境外期货职业资格认可机制率先在京实现突破……北京进一步敞开改革开放的博大胸襟,吸引四山五岳八方来客。“两区”建设过程中不断推出的创新政策,引得一批行业领军企业、示范性项目相继在京落户,为北京经济高质量发展增添了新动能。

当中国银保监会批准上田八木在京筹建货币经纪公司的消息传到日本时,这家机构的东京交易室里一片欢呼雀跃——它是支撑日本金融市场的中流砥柱之一,如今拿到了首张“通行证”,成为我国第一家外商独资货币经纪公司。

1996年就曾在中国设立代表处的上田八木,如今以“上田八木货币经纪(中国)有限公司”的名字在蜿蜒千里的京杭大运河旁选址安家,并加快在中国市场的拓展步伐。

“上田八木成为在北京设立的首家外商独资货币经纪公司,是对北京优化营商环境的充分认可,也是对我们持续做好服务工作的巨大鼓舞。”市金融监管局党组书记、局长霍学文说。

在北京CBD,专为国际人才设立的一站式服务中心已成为不少外籍人士来京发展的第一站。3月23日一大早,环宇赛德企业管理(北京)有限公司的签证经理张女士来到现场,帮外籍客户办理签证业务。

从17个工作日到7天,从跑4趟到跑两趟。已经是帮办熟手的张女士手中业务不停,嘴里报出一串过去的流程,“以前得先去六里桥北京市政务服务中心办工作证,10个工作日内取工作证,接着再去朝阳区出入境大厅办理居留许可签证,7个工作日内取居留许可签证,来来回回一共要跑4趟。”

而在一站式服务中心设立后,外籍人才的工作证和居留许可签证可在同一平台办理,“这可真给我们节约了不少时间和精力。”

一手加强政策支撑,一手强化要素保障。在“两区”建设中,北京在关键要素开放方面大胆创新,助力国内国际双循环。今年,北京还将对标国际先进规则和最佳实践,探索实施供地、融资、人才、技术、数据等要素配置的突破性政策,加紧建设国际商事仲裁中心。同时,开展跨境数据流动试点,打造国际信息产业和数字贸易港。

截至目前,251项“两区”任务清单实施率过半,形成了32项全国首创或首批突破性政策及项目。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仅在“两区”建设政策方面,已有12项属全国首批甚至首创。各项“首”字当头的专业政策,正在北京这片沃土上日渐扎根,滋养企业发展壮大。

“以‘两区建设为引领,北京市将进一步提升发展质量,创新服务模式,提高开放水平,这将极大地促进北京市未来五年的经济社会发展。”北京对外开放研究院特约研究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庄芮认为,“两区”建设将助推构建北京市“十四五”时期的新发展格局。

同时,“两区”建设将助力北京深化改革、实现创新发展,为全国提供可复制的示范经验。“伴随‘两区建设,北京市将在数字经济、金融、生物技术等诸多领域进行制度创新,这有利于推动改革,释放活力,探索积累先进经验。”庄芮说。

“两区”建设

吸引外资正加速聚集

作为北京三个自贸片区之一的科技创新片区,包括中关村科学城21.59平方公里、北京生命科学园及周边可利用产业空间10.26平方公里。随着北京自贸试验区窗口期的全面打开,科技创新片区已发展成为引领科技创新前沿、带动自主创新的主阵地,吸引着海内外的目光。4月20日,近百名在京国际组织、跨国公司及总部企业负责人走进科技创新片区,以主题沙龙的形式边参观、边交流,近距离了解“两区”政策叠加优势,感受北京科技创新的魅力。

“两区”建设启动以来,北京吸引外资呈现大幅增长,今年一季度,北京新设外资企业379家,同比增长36.3%;合同外资96.3亿美元,同比增长1.3倍;实际利用外资49.4亿美元,同比增长32.7%。

昌平组团:

建设具有全球领先水平的“生命谷”

中关村生命科学园位于未来科学城西区,定位为具有全球领先水平的“生命谷”,将集中力量打造北京医药健康产业的“核爆点”,在北京全国科技创新中心“三城一区”主平台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园区总占地面积7.2平方公里,分三期规划建设。其中一二期占地面积2.5平方公里,已基本建成运营;三期为扩展区,规划占地面积4.7平方公里,正在推进土地腾退整理。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充分发挥研发创新优势,积极助力企业科技战“疫”,累计有20余家企业(单位)直接参与防疫药物、医疗器械等研发生产,有力支援了全市防疫工作。截至目前,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已入驻了百济神州、诺诚健华等为代表的近500家医药健康企业,初步形成了从基础研究到终端医疗的全产业链集聚。

科技创新片区昌平组团负责人表示,抓住“两区”建设的历史机遇,昌平组团将努力实现“三个突破”,一是科技创新能力取得新突破,未来三年生命科学园研发投入强度保持在15%以上,将推动5个左右1类创新药上市;二是开放发展水平取得新突破,希望通过3年的努力,聚集不少于300名具有国际视野的科技领军人才和核心管理人才,实现利用外资金额翻两番;三是产业发展质量取得新突破,预计三年平均市场主体增速在15%以上,到2023年累计达到1万家,推动20家左右企业上市。

海淀组团:

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无人车、无纸发票、智能声控……来到海淀组团,随处都能感受到科技创新带来的便利。

在中关村环保科技示范园翠湖科技园,吸引大家的不仅是华为、百度、小米等头部企业云集的创新氛围,还有环保园的“小桥流水”,这里独具特色的完整绿色环保体系,让它成为绿洲湿地景观系统为主要特征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科技园区。自2002年启动以来,环保园在创新引领、创新提级等方面发挥前沿引领作用。目前,自动驾驶、军民融合、信息技术应用创新、5G网络等大信息、大健康产业聚集于此,形成“基金+服务+基地”的产业协同组织模式。

北京自贸试验区科技创新片区中的海淀组团共21.59平方公里,位于海淀区北部。海淀组团在“两区”建设中,叠加了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多种政策。

海淀组团相关负责人表示,海淀将持续發挥中关村科学城创新策源地优势,吸引顶尖机构,开展支撑底层关键技术的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研发,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2021年1至2月份,自贸试验区海淀组团新增工商注册企业数267家,其中新增内资企业261家,外资企业6家。新增内资企业注册资本近26.7亿元,合同外资金额10585万美元,实际使用外资金额6847.76万美元。

“两区”引领:

新增1400多个优质项目

北京市政府副秘书长刘印春表示,日前,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与普华永道联合发布《机遇之城2021》报告,对全国47座城市进行综合排名显示,北京高居首位。刘印春表示,下一步北京将重点抓好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两区”建设、数字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和创新消费、京津冀协同发展这关键“五子”。

北京市商务局局长闫立刚以一串实实在在的数据,展现了北京“两区”建设的丰硕成绩。目前,国务院批复的251项任务已落地147项,实施率达到了58.5%。“其中包括很多全国首创、首批的政策,比如高新技术企业的‘报备即批准、公司型创投企业所得税优惠、技术转让所得税优惠、私募股权投资份额的转让平台、跨国公司本外币一体化的资金池试点等等。”闫立刚透露,“两区”建设以来,北京新增了1400多个优质项目。

猜你喜欢
两区北京建设
打造新时代首都扩大开放“两区”新样板
北京的河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北京,北京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