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蓉 黄铮 徐美蓉 李婷 焦洁 赵玮
摘要:对甘肃地区43份胡麻资源的粗脂肪含量和脂肪酸各组分含量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来自甘肃地区的43份胡麻资源粗脂肪含量的变化范围为33.46~416.80 g/kg,平均含量为207.72 g/kg,变异系数为86.96%。其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等不饱和脂肪酸的平均含量分别为58.60、49.80、272.80、144.80、478.30 g/kg,各指标变异系数的变化范围为11.55%~98.10%,其中以硬脂酸的变异系数最大,亚麻酸的变异系数最小。综合分析认为,胡麻中的脂肪酸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亚麻酸、油酸、亚油酸、棕榈酸、硬脂酸,变异系数由高到低依次为硬脂酸、粗脂肪、油酸、棕榈酸、亚油酸、亚麻酸。
关键词:胡麻;脂肪;脂肪酸;组成分析;甘肃地区
中图分类号:S56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1463(2021)02-0025-06
doi:10.3969/j.issn.1001-1463.2021.02.007
Analysis of Composition of Fat and Fatty Acid 43 Flax Resources from Gansu Province
LI Xiaorong 1,2, HUANG Zheng 1,2, XU Meirong 1,2 LI Ting 1,2, JIAO Jie 1,2, ZHAO Wei 3
(1. Animal Husbandry, Pasture and Green Agriculture Institute, Gansu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Lanzhou Gansu 730070, China; 2.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Quality Standards and Testing Technology, Gansu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Lanzhou Gansu 730070, China;3. Institute of Crops, Gansu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Lanzhou Gansu, 730070, China)
Abstract:The crude fat content and fatty acid component content of 43 flax resources in Gansu region were determined and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range of variation in crude fat content was from 33.46 g/kg to 416.80 g/kg, the average value was 207.72 g/kg, and the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was 86.96%. The average contents of the palmitic acid, stearic acid, oleic acid, linoleic acid and linolenic acid were 58.60, 49.80, 272.80, 144.80 and 478.30 g/kg, respectively. The range of variationof the unsaturated fatty acid was from 11.55% to 98.1% with the largest variation coefficient in stearic acid and the smallest one in linolenic acid. According to comprehensive analysis, the fatty acid content from high to low in turn for linolenic acid, oleic acid, linoleic acid, palmitic acid, stearic acid,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from high to low in turn for crude fat, stearic acid, oleic acid, palmitic acid, linoleic acid, linolenic acid.
Key words:Flax;Fat;Fatty acid;Composition analysis;Gansu region
胡麻(Linumusitatissimum L.)是我國西北和华北地区重要的特色油料作物。近年来,随着人民健康意识的增强和胡麻油营养成分的开发,胡麻油的保健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胡麻油中脂肪酸含量高达 99.91%[1 ],主要包括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等5种脂肪酸。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接近 90%,具有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甘油三酯、调节心脏功能、改善血液微循环、提高脑细胞的活性、增强记忆力和人体防御系统的功能等作用[2 ],其功能是其他脂肪酸所无法取代的。最重要的是,胡麻油中的α-亚麻酸含量高达 57%[3 ],是植物中α-亚麻酸的主要来源之一,有“植物中的深海鱼油”的美称。胡麻油含有丰富的亚麻酸和各种不饱和脂肪酸,具有预防心血管疾病、促进大脑发育等作用[4 ]。胡麻作为甘肃省主要经济作物之一,播种面积约18万hm2,占油料作物种植面积的55%左右,具有耐瘠薄、喜凉爽、耐旱、耐寒、适应大陆性气候的特点。为了深入了解甘肃地区不同胡麻品种资源的脂肪及脂肪酸组分现状,为优良胡麻品种选育和种质创新提供科学依据,我们采用气相色谱法、索氏提取法对43份甘肃地区胡麻品种资源的脂肪含量及脂肪酸含量进行了测定,通过分析胡麻油中粗脂肪及脂肪酸的组成和变异系数,以期为进一步评价胡麻不同资源在甘肃地区种植的品质变化趋势及胡麻品种选育和种质创新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设备与试剂
供试仪器为安捷伦气相色谱仪[7820A,安捷伦科技(中国)有限公司],电子天平(精度0.000 1 g,AL102型,瑞士梅特勒仪器有限公司),电热鼓风干燥箱(DHG-9240A 型,上海恒一科学仪器有限公司)。
1.2 试验材料
1.2.1 种子来源 依托前期进行的甘肃省胡麻资源调查研究的基础,综合考量胡麻的产量等因素,在甘肃省内确定胡麻优良单株和品种资源共计43份,资源分布范围的地理位置为100.46°~107.33°E、34.08°~39.64°N,通过GPS轨迹记录仪标记资源坐标位置。供试材料信息见表1。
1.2.2 分析试剂 37种脂肪酸甲酯(美国产)、氢氧化钠(分析纯)、甲醇(色谱纯)、石油醚(分析纯)等。
1.3 试验方法
脂肪按照GB5009.6 — 2016《食品中脂肪的测定》方法提取与测定。脂肪酸组分测定按照GB5009.168 — 2016《食品中脂肪酸的测定》的方法,脂肪酸通过与脂肪酸甲酯标準品保留时间比较鉴定,采用面积归一法计算组分相对含量[5 - 9 ]。
胡麻样品的甲酯化程度由所采用的甲酯化试剂决定,准确称取经处理好的胡麻样品,加入2 mL的0.4 mol/L甲醇-氢氧化钠溶液,摇匀经甲酯化反应后澄清,澄清后吸取上清液2 mL上机测试。各组分依其在色谱柱中滞留的时间按峰面积归一化法作定量计算。溶液如图1所示,自第3个峰在16.772 min起出现的色谱峰依次代表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且亚麻酸含量最高。
色谱条件:采用FID检测器,ATFFAP色谱柱(30 m×320 mm× 0.33 μm),进样口温度为255 ℃;分流比为50∶1;柱流速2 mL/min,恒流模式;FID温度为300 ℃,H2流速为40 mL/min;空气流速400 mL/min;尾吹气(N2)流速为25 mL/min;柱温程序为215 ℃恒温8 min。2次重复。
1.4 数据分析
数据整理与统计分析采用Excel 2010、SPSS19.0软件。
2 结果与分析
2.1 棕榈酸含量
从表2、表3可以看出,棕榈酸含量的变化范围为47.20~95.20 g/kg,平均为58.60 g/kg,变异系数为15.63%。其中天亚9号、陇亚8号、5-12-1、定亚23号、2004M1-15- 1-1-1位列前5位,依次为95.20、88.30、68.10、65.93、65.10 g/kg。HL矮、2000-16(HM005)、2000-16(HM007)、2000-16(HM 019)、高亚麻酸(混)的棕榈酸含量位列最后5位,依次为50.00、47.40、47.40、47.40、47.20 g/kg。
2.2 硬脂酸含量
从表2、表3可以看出,硬脂酸含量的变化范围为10.60~349.60 g/kg,平均为49.80 g/kg,变异系数为98.10%。其中5-12- 1、定亚24号、200617-8、99012-3、2013- 10-6位列前5位,依次为349.60、73.04、67.50、59.00、58.50 g/kg;外3、陇亚8号、HL高、HL矮、天亚9号位列后5位,依次为26.00、16.80、14.40、10.80、10.60 g/kg。
2.3 油酸含量
从表2、表3可以看出,油酸含量的变化范围为111.80~377.70 g/kg,平均为272.80 g/kg,变异系数为19.23%。HL矮、高亚麻酸(混)、2012-14-6-4-2、HL中、HL高位列前5位,依次为377.70、365.50、353.60、351.70、330.70 g/kg;2000-16(HM 005)、2000-16(HM007)、2000-16(HM 019)、蓉露元黄金亚麻籽、普通黄金亚麻籽位列后5位,依次为217.20、207.20、207.20、170.30、111.80 g/kg。
2.4 亚油酸含量
从表2、表3可以看出,亚油酸含量的变化范围为109.20~193.40 g/kg,平均为144.80 g/kg,变异系数为12.43%;外3、外6、0559-15、2004M1-15-1-1-1、200618-3(HM003)、200618-3(HM018)含量位列前6位,依次为193.40、184.60、166.30、164.30、163.40、163.40 g/kg;蓉露元黄金亚麻籽、2003-103-12-2、2012-14-6-4-2、2010-28- 7、定亚23号位列后5位,依次为118.60、116.20、114.60、114.20、109.20 g/kg。
2.5 亚麻酸含量
从表2、表3可以看出,亚麻酸含量的变化范围为400.00~680.50 g/kg,平均为478.30 g/kg,变异系数为11.55%。普通黄金亚麻籽、蓉露元黄金亚麻籽、0523-2-1-3、2000-16(HM005)、2000-16(HM007)、2000- 16(HM019)含量位列前6位,依次为680.50、616.60、539.90、538.30、538.30、538.30 g/kg;外6、HL中、外3、高亚麻酸(混)、HL矮位列后5位,依次为415.00、410.90、408.70、408.00、400.00 g/kg。
2.6 粗脂肪含量
从表2、表3可以看出,粗脂肪含量的变化范圍为33.46~416.80 g/kg,平均为207.72 g/kg,变异系数为86.96%。200618-3(HM003)、200618-3(HM018)、外3、陇亚10号(CK)、2000-16位列最前5位,依次为416.80、416.80、408.07、405.40、401.8 g/kg;2007-24-18-2、M1-15-1-1-1、0523- 2-1-3、定亚23号、定亚24号位列后5位,依次为37.32、37.16、36.82、34.69、33.46 g/kg。
3 结论
对征集的43份胡麻资源进行其脂肪及脂肪酸含量测定,结果表明,参试各胡麻资源的粗脂肪平均含量为207.72 g/kg,变异系数为86.96%,其中以200618-3(HM003)最高,为416.80 g/kg。棕榈酸平均含量为58.60 g/kg,变异系数为15.63%,以天亚9号最高,为95.20 g/kg;硬脂酸平均含量为49.80 g/kg,变异系数为98.10%,以5-12-1最高,为349.60 g/kg;油酸平均含量为272.80 g/kg,变异系数为19.23%,以HL矮最高,为377.70 g/kg;亚油酸平均含量为144.80 g/kg,变异系数为12.43%,以外3最高,为193.40 g/kg;亚麻酸平均含量为478.30 g/kg,变异系数为11.55%,以普通黄金亚麻籽最高,为680.50 g/kg。综合分析,胡麻中的脂肪酸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亚麻酸、油酸、亚油酸、棕榈酸、硬脂酸,变异系数由高到低依次为硬脂酸、粗脂肪、油酸、棕榈酸、亚油酸、亚麻酸。可见,甘肃地区的43份胡麻资源样品的特色明显,可作为高脂肪、高亚麻酸资源利用,为甘肃省胡麻特色油脂资源的开发利用和良种选育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 王映强,赖炳森,颜晓林,等. 亚麻子油中脂肪酸组成分析[J]. 药物分析杂志,1998(3):33-37.
[2] 王 萍,张银波,江木兰. 多不饱和脂肪酸的研究进展[J]. 中国油脂,2008,33(12): 42-46.
[3] 张海满. 亚麻酸的功能、资源及生产方法 [J]. 中国油脂,2000,25(6):192.
[4] 胡晓军. 降脂植物油—胡麻油的研究进展 [J]. 西部粮油科技,2001,26(4):17.
[5] 王江蓉,周建平,刘 荣,等. 毛细管气相色谱法测定植物油脂肪酸组成初探[J].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5,15(5):84-87.
[6] 可成友,吴晓芳. 不饱和脂肪酸的气相色谱法同时测定[J]. 中国油脂,1992,17(2):528-530.
[7] 张海满,张志强,纪兰菊. 气相色谱 / 质谱法分析胡麻油及提取物中脂肪酸[J].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5(2):32-35.
[8]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脂肪酸的测定:GB 5009.168—2016 [S].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6.
[9] 范文洵. α-亚麻酸及其代谢产物 EPA 和 DHA[J]. 生理科学进展. 1988,19(2):110-113.
(本文责编:郑立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