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冬波 薛进芝
摘要:城市是一个实时创新和发展的动态有机体,结构复杂,历史与现代共生。街巷空间作为历史城市的重要构成部分,承载着一定的空间意象。基于街巷的意象延续性思考,以寿县古城为例,从城市设计理论出发,挖掘与城市街巷风貌相关的内容,探讨延续传统街巷格局的意义及寿县古城传统街巷的特色。以期更好地保护古城风貌。
关键词:街巷空间;城市意象;延续性;历史名城
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1672-7053(2021)04-0138-03
古城、古村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脉、传统文化和建筑遗迹,导致历史名城的保护与延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由时间推演而来的传统格局是古城空间的精髓之处,是城市意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化和公民生活的载体和支撑。街巷作为城市五要素的重要构成部分,传递了一定意义的空间意象。街巷与城市共同发展,承载着城市各个时期的历史印记,在时间和空间上反映了人们生活氛围的特点。如今,具有良好传统风貌、文化特色、空间尺度和人文居住环境的街道,对于延续古城传统风貌,塑造独特的意象和特色,具有重要价值。
1街巷与意象
人在街巷空间中的认知与街巷本身的空间信息相关联,传统街巷作为古城空间主要的构成部分,其街巷空间的意象直接映射城市意象的发展方向。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中指出,道路是观察者习惯、偶然或是潜在的移动通道。自由运动的生命从一个空间移动到另一个空间时,需要经过不同的街巷空间,因此街巷的可意象性对于体验者形成城市意象尤为重要。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雅各布斯详细探讨了街道与城市的关系,书中提到“当我们想到一个城市时,首先出现在脑海里的就是街道。如果一个城市的街道有趣,那么城市也就有趣;如果街道单调乏味,那么城市也就单调乏味”。街市巷拐承载着人们日常生活的碎片,由于其线性的特征将一系列空间样式串联起来,会让人对空间产生记忆印象。意象是城市意蕴和特征的双重体现,在探索道路的过程中,街巷体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街巷的意象思考有助于形成完整的城市意象。
2街巷空间的意象延续性对历史名城保护的重要性
传统街巷展示着一幕幕城市意象的动态演变,集中体现了城市空间历史文脉的发展过程,具有随时间量度增值和不可再造的特点。它是保护历史名城传统风貌、感知城市意象的重要因素。歷史名城古迹的保护不应只停留在“博物馆式”,更重要的是保护整体的街巷结构及空间环境和人文环境。街巷空间是具有丰富色彩、情调的可意象空间,人文活动与社会网络之间有着意象与物质的连接,体现了独特的空间意象。城市的肌理由街巷组织构成,并因其存在,延续城市脉络的前提就是延续街巷空间的原有结构。防止古城失去过往均衡合理的结构体系,落实对古城历史遗迹的保护,使原有空间叙事和人文精神得以传承,弘扬古城的历史文脉,彰显其文化价值。
3街巷空间的意象延续性方法
延续传统的街巷意象是保护古城风貌的前提,对于街巷整体的延续延续,应从多维度进行分析并对其加以维护。
3.1延续传统街巷文化
街巷空间的意象延续:一方面,需要延续街市巷拐中的传统文化活动,延续街巷传统文化的保持与再现,如寿州万象——“四鼎山庙会”,“每年三月十五日,朝拜者远自光、固、颖、亳,并牵车鼓聚。而至,云涌雾集,通宵达旦”,清光绪《寿州志·风俗》也有关于古城传统风俗的记载,如元旦、上元、八月十五、九月九日;另一方面,保护街巷文化基因,可以延续古城风貌,塑造城市个性和特色。但目前北大街和东大街试图通过全新的仿古建筑界面来完成商业街的建设,传统的建筑立面虽然在形式上得到了恢复,但建筑的文化基因也随之消失,单纯形式上的仿古并不能真正还原城市原有的多样性和文化内涵。
3.2延续传统街巷的完整性和连续性
凯文·林奇提出:“一个高度可意象性的城市,应该看起来适宜、独特而不寻常,能够吸引视觉和听觉的注意……这种城市具有高度连续的形态,由许多各具特色的部分互相清晰连接,能够逐渐被了解”。因此,连续性不仅是体现街巷体可意象性的重要认知因素,也是促进街巷格局完整性的重要手段,失去连续街巷界面会导致古城肌理模糊,同时也失去了完整性。在建筑界面的表现形式上,水平线的形式更有可能在空间中创造出一种节奏的序列感,重复的立面形式、建筑尺度、材料、色彩、细节元素和视觉景观赋予了界面连续性和完整性。寿县政府规定建筑的连续性和线性度应不超过75%;连续度和贴线度也同样不得超过75%;两侧建筑物檐边高度保持在9.4米以下,“巷”宽度2—4米;界面形式、体块、屋面、立面、材质、色彩应与传统建筑相协调。
3.3延续传统街巷格局
传统街巷保护的核心不仅是保护历史遗址,更是要通过延续街巷格局来保护历史古城的整体结构,保持原有的空间尺度和街巷的连续空间界面。在北过驿巷和留犊祠巷街区的保护中,重点修复了刘少海宅、孙蟠大夫第等建筑遗产,完善了街区整体的界面形态,使街巷的肌理得以保存,街巷空间意象得以延续。根据寿县老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该规划延续了传统街巷格局,保持了寿县独特的结构特点及城市肌理。寿县老城区分为八个街区,根据居民规模和各街区特色功能定位,梳理旧城道路交通系统,规划内环路,对接城内各级街巷,采用满足街巷传统风貌要求的市政管网实施方法。对传统街区进行整体保护时,要完整保留主要街巷的空间形态、名称、走向和位置,合理保留次街巷。如果街道结构不能完全保留,则延用其传统名称,达到延续历史的目的。
3.4延续传统街巷多义性
历史文化名城街巷的活化与多义性相结合是一种必然趋势。在保护和活化传统街巷的同时,应注意自然生长,尽量减少对原有环境的过度干扰,遵循空间意象动态演变的理念,按照渐进式的发展模式,实施少干预、恢复原有精神内涵的战略。大力宣传促进居民的参与度,让居住者在空间内感知场所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发挥传统街巷的文化价值。街巷空间的多义性主要是通过连续空间的曲折性和节点的丰富性来获得,针对不同的时间状态提供给不同人群活动的空间,如三眼井、石刻、石墩、路标的保留对增加空间多义性起到积极的作用,被居住者自发地演变成公共活动的中心。同时街市巷拐被纳入家庭化空间使用,也是一种多情绪的多义性空间。
4历史文化名城寿县的街巷空间意象延续性思考
4.1历史文化名城寿县的传统街巷发展脉络
寿县古城是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本文所提“寿县”一词代指寿县老城区(即古城墙周边环境及其范围以内区域)如图1所示,由于其有明显的城墙界限,发展空间始终在城墙范围内的3.6平方公里。
寿县位于淮河中游南岸河,安徽省中部。古属怀夷部族,夏归扬州,春秋时归楚。三国时地属于魏,自晋朝到唐、宋以来,寿县以繁华胜地著世,逐渐从县升为州。寿县整体布局展示了古人思维的系统性,轴线纵贯四向,穿城池,接山川;北轴八公,顶筑道观,山城一体;四面环水,城开四门,东曰“宾阳”,西曰“定湖”,南曰“通淝”,北曰“靖淮”。其街巷布局延续了宋代城池道路布局的基本特征,兼具军事防御系统和防水功能,形成了古城独特的传统风貌。直到光绪年间,寿县的功能空间结构才基本定型。古城的街巷有“三街六巷七十二拐”的俗称,“三街六巷”承载了主要商业街市,“拐”为居住区小巷。城内的七十二条街巷保存完整,有北過驿巷、留犊祠巷两个历史文化街区。
4.2历史文化名城寿县的街巷空间分析
4.2.1街巷特色分析
1)街巷系统主次分明。从整体性来看,整个古城以棋盘式分布,使得边界林立而又整齐有序。历史文脉的特点使得古城的意象非常清晰。自东南至西北渐低,依据儒家的礼制观念“以高为贵”“以左为尊”,围绕十字街的行政区、文教区为主体形成政治活动区,以东大街州署及其附属机构作为古城空间结构中心。古城以十字街交叉处为中心分成四个部分,纵横交错的街巷分区拓展构成了交通网络,具有轴线几何的简单性和清晰性。主干街道宽为14—18米,次巷道宽为4米,基本垂直于主街分布,沿巷分布居民的宅舍,更多小巷则是蜿蜒曲折宽度多变,最窄的巷道被称之为“一人巷”,界面两侧主要由低层住宅的山墙组成,“一线天”的轮廓视觉形态与相连接的巷道构成尺度和对比,形成了独特的空间趣味。
2)街巷布局形式多样。寿县古城的街巷传统格局是经过长期的时间推移演变而成的,与其所处的自然环境和整体风貌保持着一致性和协调性。在寿县古城的街巷布局中,东西、南北垂直交错的四条干道是古城的主干道,与之相交的巷道布局多变,有十字型、丁字型和L型。丁字型和L型则主要在巷道的拐角路口处居多,往往伴随着界面与行经方向的突然变化而产生,如留犊祠巷与清真寺巷交叉口。此种布局也有利于军事防御,错综复杂的街巷空间,有利于巷战。古城中承载着古城重要功能的街市巷拐有:税务巷、小长街、仓巷、观巷、果子巷、箭道巷、大寺巷、北梁家拐巷、今南梁家拐巷、将衙巷、照壁巷、棋盘街、天妃宫巷。
3)街巷空间界面丰富。寿县古城传统街巷界面具有连续性和多层次空间的特点。在空间层面上,街巷是连接古城整体空间环境与单体建筑的重要枢纽,古城传统的街巷通常是直线、斜线或折线的,空间格局不断呈现出微妙的缩放和转折。街巷层次由干道、主巷道、次巷道以及一人巷组成了丰富的空间序列关系,在满足居民生活的基础上,街巷空间富有活力,达到了秩序与随机的统一。古城界面主要有四种:传统山墙界面、传统建筑界面、现代建筑界面及栅栏、隔墙、灌木等所构成的建筑界面。
4)街巷富有文化内涵。街市巷拐是寿县古城“文化内涵”中生活方式、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等方面重要的“行为输出载体”。一方面作为寿县古城文脉肌理的“视觉网络”,另一方面作为分隔区域的重要界限。在居住区划分上,寿县传统的“观念思维”注重血缘或信仰纽带的关系,促进了巷拐中集体文化的认同感。街市巷拐的空间秩序蕴含着“公众意象”和“实用功能思维”两个主要的价值取向,是古城意象延续的“生命线”。传统街巷所蕴含的意蕴、张力、空间情趣、节奏、兴奋点、可选择性,满足了居民对公共生活的需求,展示了街巷生活的文化内涵。据县志记载,古有诸多民俗节日在街巷中举行,能够起到强化集体凝聚力的作用。这种“文化内涵”从观念到形式,通过建筑载体营造历史信息,形成具有统一性的街巷形式,是街巷意象形成的重要条件。
4.2.2历史文化街区分析
1)北过驿巷街区。北过驿巷位于古城北部区域,其相交于大寺巷,与仓巷相对,该片区有报恩寺、薛正跃单层住宅、高大门传统建筑群、樊家布店建筑群、刘少海四合院,其中刘少海故居于近年修复并对外开放,刘少海生前是一位著名武术家,该民宅是一栋传统的单层四合院建筑,具有人文、历史文化信息和保存价值。其建筑的修复在外立面、材料、颜色和样式方面保证了与街巷的连续性和统一性。
2)留犊祠巷—状元巷街区。该街区有全国重点文保单位清真寺、安徽省级文保单位孙蟠大夫第、寿县文保单位西十房建筑群、高台子建筑、郭家花园建筑、关帝庙建筑、“许统领公馆”建筑、孙家粮库建筑等古建筑群坐落其中。留犊祠巷――源于时公祠又称留犊祠,为缅怀东汉末年令时苗在当地为官清廉正直而建,又叫留犊池巷。留犊祠巷为古城留下了重要的历史遗迹以及大量的人文信息。目前大夫第修缮完毕,在格局、材料、立面上突出了传统建筑的特点,保护传统建筑有益于延续街巷风貌与城市空间的文化脉络。整个留犊祠巷中状元巷街区面积较大,历史古迹众多,功能与结构还需进一步规划。
5结语
传统街巷是不可复制的历史碎片和空间碎片,是历史信息的有机载体,是深厚文化底蕴的象征。因此,对传统街巷空间意象的探索能够直接反映城市的整体意象。以延续古城街巷空间意象的方式串联古城记忆是一个新思考,传统街巷需要从空间格局、完整性、连续性、多义性和历史文脉等多方面考虑,营造富有特色和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古城。当然中国的每一个历史古城都具有其独特的韵味,在延续街巷意象的角度上有一定的共性和差异化,需要结合区域情况做进一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