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雪
一通石碑的出土,把人们带回唐代。一位状元书法家再次进入公众视野,引发关注。一千多年前,柳公权以其瘦硬的筋骨撑起书坛的一片天空;一千多年后,他的碑帖依然被奉为临习楷书的范本,为书法爱好者所推崇。
千年石碑引热议
2021年3月17日,在陕西省西安市枣园北路建筑工地出土了一通石碑,经专家研究确认为唐代著名书法家柳公权(778—865年)书丹的《唐故开府赠扬州大都督杨公(承和)神道之碑》(下称《杨承和神道碑》),引发考古界和书法界的关注。
为什么是柳公权书丹而非书写?古代刻石(包括碑、摩崖、造像、墓志等类型)并非由石匠直接凿刻,一般要经过三道工序—撰文、书丹、勒石。书丹即书法家用朱砂将文字直接书写在碑石上,是刻石必不可少的环节。相较于书写在纸张之上再由石匠摹刻上石,书丹更能体现书法家的书写原貌。透过刀锋看笔锋,这也是清代碑派书法家对碑刻书法尊崇的原因之一。
《杨承和神道碑》由宰相王起撰文,柳公权书丹,碑额以篆书刻“唐故开府赠扬州大都督杨公神道之碑”字样,碑额下书楷书碑文。碑主杨承和是活跃在唐敬宗、文宗时的大宦官,官至枢密使,其人亦擅书法,有《唐梁守谦功德铭》传世。从新闻报道的出土现场照片来看,此碑出土时已经断为两截,但字口清晰可辨,结体遒劲,棱角外露,具有明显的柳书特征。由于年代久远,柳公权的存世书法作品大多以拓片的形式存在,实物非常稀少,此次发现可谓意义重大。专家认为,此碑为柳公权59岁时所书,正值柳体的成型期,不仅是柳体书法特征的实物印证,还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和文物价值,有望被列为国宝级文物。
出于确保文物安全的考虑,西安市考古院组织专业人员及时对石碑进行清理和保护,安全运送至文物库房,随后,按照程序对碑刻进行进一步修复和研究。也许用不了多久,《杨承和神道碑》就会在博物馆和大家见面,展示其穿越千年的书法魅力。书法爱好者在临习柳体时又多了一个范本。
独创柳体蕴风骨
一位书法家书法性格的养成,一般与其生活环境和个人经历有很大关系,柳公权也不例外。
柳公权出生在京兆华原(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其祖父、父亲、兄长都在朝为官。相较于一些出身贫苦的书法家,他的生活环境可谓相当优越,自幼便被浓浓的文化氛围包围,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他没有沾染官宦子弟贪图安逸和享受的习气,学习刻苦而勤奋,喜读诗文,12岁即能作赋,而且酷爱书法,少年即有书名。据说,柳公权少年时曾得一位无臂老人指点,从而茅塞顿开,日夜苦练,历经10年,书法取得长足进步。
柳公权的书法艺术生涯,与其仕途关系极大。唐元和三年(808年),30岁的柳公权进京赶考,高中状元。许是因为字写得太好,深受皇帝赏识。柳公权虽然才华横溢,却并没有被委任高职,而是一直被皇帝留在身边,先后侍书穆宗、敬宗、文宗三朝皇帝达20年,虽然官微但书法备受青睐。元和十五年(820年),唐穆宗即位,召柳公权入朝任右拾遗。后唐文宗怕柳公权嫌官位太低,让他兼任谏议大夫,并加制诰,还委任他负责诏书的起草和书写。柳公权并不是一个喜欢争名逐利的人,他甘于淡泊,心性洒脱,并没有因官职不高而苦恼。相反,这20年使得柳公权有充足的时间专注于书法研究,他广泛阅读了各种古帖和前人介绍笔法的典籍,博采百家之长,书风日渐成熟。
有了皇帝的加持,再加上自身的努力,柳公权很快便名满天下,成为与颜真卿齐名的楷书大家,世称“颜筋柳骨”。因此,有些人认为柳体脱胎于颜体,两者有师承关系,如宋代苏轼评柳书说:“柳少师书,本出于颜,而能自出新意,一字百金,非虚语也。其言‘心正则笔正者,非独讽谏,理固然也。”这一说法在宋代颇为流行,南宋周必大也曾评论柳公权《赤箭帖》说:“颜筋柳骨,古有成说。此帖瘦而不露骨,沉着痛快,而气象雍容,欧、虞、褚、薛不足进焉。”
柳公权比颜真卿小70岁,对其书法或有所借鉴,至于是否临摹过颜体,并無史料确证,他自己也从来没有说过,只是后人根据一些书法作品的特征比对而得出的结论。清代刘熙载认为柳公权的楷书承袭了欧阳询、颜真卿、褚遂良三人的笔法,不同的作品所体现的侧重点不同,如《李晟碑》出自欧书《化度寺碑》,《玄秘塔碑》出自颜书《郭家庙碑》,后人集字而成的《沂州普照寺碑》则融合了欧、颜、褚三家的笔法特征。因柳公权的代表作品是《玄秘塔碑》,所以说柳体主要出于颜体也不为错。
也有人认为柳公权的书法出于家学。柳氏家族同颜氏家族一样,以擅书著称。柳公权的同房族兄柳宗元和从父弟柳宗直在唐宪宗时以擅书而出名,他的亲哥哥柳公绰也工书法,宋代书法家米芾称其书“不俗”。柳公绰年长柳公权10岁,对其书法影响较大。《旧唐书》则认为柳公权的书法源流是王羲之一脉。
总而观之,柳公权自幼便受到家族影响,秉承家学,继承了优良的书法基因。他从王羲之的书法开始,研摹颜体的宽博,兼收欧阳询的峭劲、虞世南的圆润以及褚遂良的舒朗,从而形成了自成一家的书法体系—柳体。
心正笔正人亦正
柳公权为人正直,敢于直言上谏,是有名的诤臣。唐穆宗时,官员幕僚穷奢极欲,贪污成风,穆宗本人亦沉湎于声色犬马,懒问政事。一次,穆宗问柳公权怎样用笔才能写好字,柳公权答:“心正则笔正,笔正乃可法矣。”以用笔之道讽谏皇帝应当专注修心治国,而不应痴迷于小学技艺。穆宗当然听出了弦外之音,心中不快,但是拿他也没办法。这就是广为流传的“笔谏”故事。
字如其人,柳公权的书法也突出一个“正”字,“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的理论,正是其书法性格的真实写照。柳体以匀衡瘦硬、峻拔方正为主要特点,点画爽利挺秀,骨力遒劲峭拔,结体紧凑严密,有魏碑斩钉截铁之势。唐文宗认为柳公权可比肩钟繇和王羲之,赞其书“钟、王无以尚也”;宋代书法家米芾则称其“如深山道人,修养已成,神气清健,无一点尘俗”。
柳公权书法之正在其传世作品中得以充分体现,最典型的当数《玄秘塔碑》。《玄秘塔碑》全称为《唐故左街僧录内供奉三教谈论引驾大德安国寺上座赐紫大达法师玄秘塔碑铭并序》。玄秘塔碑立于唐会昌元年(841年),由宰相裴休撰写碑文,柳公权书丹,邵建和、邵建初兄弟镌刻。邵氏兄弟雕刻技艺高超,能最大限度地保留书法家的书写原貌,柳公权传世碑刻作品多出自兄弟二人之手。此碑高386厘米,宽120厘米,现收藏于西安碑林。碑额题篆书“唐故左街僧录大达法师碑铭”,碑文为楷书,28行,满行54字,总计1302字。此碑为柳公权64岁时书写,字体瘦长端庄,结构中正不斜,起收笔画以方取势,外露筋骨,笔力劲健,是柳体的代表作品。
柳体突出骨力之险峻峭拔,具骨感之美;颜体则侧重于筋腱之厚实丰满,显雍容之态。两者一肥一瘦,筋骨并重,各得其趣,“颜筋柳骨”成为书坛两朵奇葩。柳公权开创的瘦硬之风,一扫楷书的平和姿态,赋予其崭新的艺术魅力。柳公权在借鉴颜书的同时,融入了自己的艺术思考,跳出原有的框架束缚,架构出自己的书法体系,所呈现的是一种全新的面貌,尤其是在笔法和字法上,更有其独到之处。如《玄秘塔碑》中的折法:方折采用顿笔与斜切相结合的动作使折处呈有棱角的方状,从左上斜往右下,比较齐整,如君、有、黩、乐、福等字;圆折的运笔很少使用完全的圆转,而是圆中带方,略有提笔,不做停顿,顺势圆转向下,形成方圆折,如即、尚、固、为、向等字。《玄秘塔碑》中的字法几乎涵盖了所有的书写法则,包含对称、主次、高低、宽窄、长短、天覆、横担、地载、方圆、肥瘦、正邪、向背、收放、争让、疏密等二十八法,堪与欧阳询《三十六法》并论。
《玄秘塔碑》被后世奉为临习楷书的范本,至今依然被书法家尊为经典,很多人临习柳书是从此碑开始的。柳公权的传世碑刻除《玄秘塔碑》外,还有《神策军碑》《刘沔神道碑》《原道碑》等,墨迹有《蒙诏帖》《兰亭诗》,拓本有《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尝瓜帖》等。其中,《蒙诏帖》为其罕见的草书作品,虽寥寥几行,却笔势连绵,气韵宏阔,与其楷书的中正端严形成鲜明的对比。有些碑额的篆书也为柳公权所书,可见其书法功夫还是很全面的,只不过楷书成就更加突出罢了。
“书贵瘦硬方通神”,柳公权的字彰显出其刚直挺健的艺术风骨,这份瘦硬源自对书法的刻苦磨练和自我性格的艺术呈现,深受朝野上下喜爱,人们都以能得到他的字为荣。此外,海外诸邦使者也常慕名登门拜访,他们在觐见皇帝之后,还需专门到柳府求字,以金银珠宝换了字才能回去交差。
柳公权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座丰碑,以其瘦硬的筋骨撑起书坛的一片天空。一千多年后,依旧有无数人为他的书法作品所痴迷倾倒,赞叹不已。他的经典作品和创新经验也将继续引领书法爱好者进入更高的书法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