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新,臧敏,王志霞,袁晓梅
(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呼吸科,河南 新乡 453003)
慢阻肺的全称叫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别名为老慢支、肺气肿,患者的症状主要是长期咳嗽、咳痰,部分患者出现胸闷、呼吸短促等特征[1-2]。慢阻肺包括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及阻塞性肺气肿等,其共同特点是具有气道阻塞性改变和阻塞性通气障碍,由此引起“痰、咳、喘”三大基本临床表现[3-4]。许多患者可因咳痰不利而引起咳嗽不止及喘息难平。因此,对于此类疾患的治疗必须进行呼吸康复治疗,有效地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以使呼吸道保持畅通,方能更好的改善症状,缓解病情。本研究以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88例慢阻肺稳定期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社区呼吸康复治疗在慢阻肺稳定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88例慢阻肺稳定期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44例,男30例,女14例,年龄(45-61)岁,平均(53.13±8.23)岁。观察组44例,男27例,女17例,年龄(44-54)岁,平均(49.27±5.17)岁。
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模式,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采用社区呼吸康复治疗。具体操作:
1.2.1 常规治疗模式
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相关疾病知识普及以及心理护理干预,消除患者不良情绪,予以患者康复训练护理,包括腹式呼吸和缩唇呼吸,并指导患者正确呼吸康复方式,患者遵循医嘱服用药物;护理人员指导患者合理饮食,忌辛辣油腻,避免刺激咽喉,不利用其病情恢复
1.2.2 社区呼吸康复治疗
(1)健康教育指导。护理人员进行对患者的康复训练指导,根据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制定相对应的护理措施方案,护理人员可以采取“一对一”模式进行对患者相关疾病的科普,康复训练项目以及具体操作手段,指导患者缩唇训练、腹式训练、人工阻力训练以及呼吸操练习,同时,护理人员关注患者的心理变化情况,避免其出现抑郁、焦虑不安等负面情绪;向患者详细介绍慢阻肺疾病知识以及呼吸训练的重要性,并让患者以及家属重视起来,由护理人员和家属每天监督患者呼吸康复,让患者养成自主呼吸训练的习惯。(2)可以通过腹式呼吸和缩唇呼吸的方式锻炼提升肺功能[5-6]。缩唇呼吸是指患者用鼻子进行吸气,吸气后患者通过半闭口唇进行慢慢呼出,要尽量的使气全部呼出。腹式呼吸患者可以通过把手放在身体的肋弓下面进行吸气锻炼,吸气锻炼时患者要放松肩膀,可以通过鼻子吸入气体,把身体的腹部向外突出,用双手顶着,可以保持肺泡张开,长时间的进行锻炼,能够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采用深而慢的呼吸频率(8-10次/min),每日进行数次锻炼,每次时间10-20分钟即可,通过吹气球的训练方式增强患者呼气能力以及吹气能力,锻炼患者肺活量,同时结合患者身体健康状况,制定额外的全身训练,如慢跑、打羽毛球、做有氧操、打太极拳、做气功等方式,提高患者耐力,确保患者耗氧量控制在40%-80%之间,心率控制在60-90次/min, 训练时间为5次/周,30 min/次。(3)患者进行低氧吸氧疗法,氧气浓度值为30%,流量为1.0-2.0 L/min,13-15 h/d。
(1)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比较情况,包括体温发热、咳嗽咳痰、血压下降。(2)两组患者mMRC(慢阻肺疾病)评分情况,包括躯体功能、角色功能、社会功能、情绪功能,说明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越高。
采用SPSS 18.0软件处理,计数资料行χ2检验,采用n(%)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采用(±s)表示,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患者体温发热发生率31.82%低于对照组61.36%,咳嗽咳痰发生率22.73%低于对照组52.27%,血压下降发生率25.00%低于对照组59.09%(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比较情况[例(%)]
两组治疗前mMRC(慢阻肺疾病)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观察组躯体功能、角色功能、社会功能、情绪功能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慢阻肺是一种不可逆转的慢性疾病,现如今在临床上治疗慢阻肺疾病不能完全阻止患者肺部功能障碍,细胞受损[7-8]。 因此,需要通过有效的呼吸康复训练以及治疗,达到缓解患者病情的目的。在传统的治疗过程中,医务人员高度重视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急性发作时期,治疗时与传染病、咳嗽等结合起来共同医治,在患者其他病情得到控制的情况下,部分患者往往忽视慢性阻塞性肺病的诊治,患者会因慢性阻塞性肺病而进入倦怠期,导致肺功能损伤。因此,必须鼓励在缓解期内接受治疗的患者,继续将治疗进行到底,以减缓肺功能的恶化,改善肺功能,防止疾病再度发展[9-10]。部分患者不知道如何进行呼吸康复训练学习;而有些患者没有毅力,导致中途放弃训练。护理人员必须通过各种途径(网络平台、电视观看、书刊发放、讲座相关知识宣传等)使患者和家属充分认识到康复训练的重要性以及治疗慢阻肺的重要意义。康复治疗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缓解期患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膈肌收缩能力明显低于一般人群。进入缓解期后,患者呼吸困难、咳嗽、胸痛等症状明显缓解,为患者呼吸肌的改善和恢复创造良好条件。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QLQ-C30(生活质量)量表维度评分情况(±s,分)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QLQ-C30(生活质量)量表维度评分情况(±s,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与治疗前比较,bP<0.05。
组别 躯体功能 角色功能 社会功能 情绪功能观察组(n=44) 治疗前 81.90±2.5678.56±3.2583.55±2.5976.54±2.55治疗后 92.75±4.36ab 93.46±5.78ab 95.72±2.04ab 96.25±3.41ab对照组(n=44) 治疗前 78.25±2.6975.36±2.8980.56±2.9775.46±3.09治疗后 85.13±3.16b 79.53±3.07b 89.47±3.09b 81.65±3.75b
本研究显示,观察组患者体温发热发生率31.82%低于对照组61.36%,咳嗽咳痰发生率22.73%低于对照组52.27%,血压下降发生率25.00%低于对照组59.09%,患者呼吸困难、咳嗽、胸痛等症状明显得到明显缓解,全面提高膈肌弹性收缩能力,促进肺通气功能增强,改善肺功能以及呼吸系统;两组治疗后,观察组躯体功能、角色功能、社会功能、情绪功能均高于对照组,说明采用社区呼吸康复治疗效果良好,有效的呼吸训练和局部肌肉训练可以全面发挥呼吸肌功能的协调性。腹式呼吸和缩唇呼吸的训练方式更能促使肺泡张开,全面提高呼吸的有效性,减少唇部肌肉的疲劳度。
综上所述,针对慢阻肺稳定期患者的临床治疗中,采用社区呼吸康复治疗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减少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全面提升患者生活质量,稳固患者生命体征,值得推广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