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举措

2021-05-11 03:43:12
农民文摘 2021年4期
关键词:春耕农机种子

甘肃:80 个产业包抓工作队“硬核”驰援保春耕

今年以来,甘肃省立足防大灾、抗大旱,抢抓农时,抓紧抓细春耕备耕和抗旱春耕生产各项工作,搞好以粮食作物为主的农业保险,抓好小麦条锈病等病虫害防治,为全年稳产夺丰收奠定坚实基础。现将全省抗旱保春耕进展情况报告如下。

旱情及春耕生产开展情况

入春以来,甘肃大部地区气温偏高2 ~6℃左右,降水偏少2 ~5 成。由于去年秋冬季全省降水总体较好,全省大部分地方土壤底墒足,但随着气温快速回升,一些常年易旱区出现土壤墒情不足的情况。其中,兰州市、白银市、定西市、临夏州、武威市等地部分区域耕作层土壤含水量在60%以下,出现轻度干旱,其中永登、景泰、安定、会宁、环县、永靖、民勤等地在40%以下,出现中度干旱。

据农情调度显示,全省在田农作物受旱面积17.6 万亩,白地缺墒51万亩。目前,全省大规模春播还未展开,在田的802 万亩冬小麦和160 万亩冬油菜开始返青,一二类苗有所减少。预计全省春耕春播3 月下旬和4月份将达到高峰期。

据气象部门预报,全省第一场透雨将出现在4 月下旬到5 月初,近期无大面积有效降水,将对全省春耕生产全面顺利展开带来不利影响,抓好当前抗旱保春耕工作十分重要。

3 月5 日,甘肃省委、省政府组织召开了全省春季农业生产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对全省春耕生产、农资供应、农机购置及维修、春灌工作做了全面安排部署,特别是对立足抗旱抢墒播种提出了明确要求。同时,对倍增行动计划实施等重点农业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

目前,全省春耕生产已自南向北陆续展开,种子、化肥、农药、农膜等农资储备充足,已储备农资占需求量的75%,完成春播面积112 万亩,其中春小麦53 万亩,玉米7.6 万亩,早春马铃薯43.5 万亩。

多措并举抗旱保春耕

近期,甘肃省农业农村厅将安排厅系统80 个乡村振兴产业包抓工作队,赴县区开展春季农业生产包抓工作,指导县区多措并举开展抗旱保春耕工作,确保春耕生产顺利展开。

强化监测预警和物资储备。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加强与气象部门会商切研判,及时发布预警信息,重点做好干旱、低温冻害等自然灾害防御的各项准备。积极配合供销等部门加快春耕农资调运、储备和供应,及时掌握化肥、农药、柴油、种子等农资的需要量、库存量和价格等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供货方式,确保春耕生产所需农资充足供应。及时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坚决打击假冒伪劣农资进入市场,确保农民用上放心农资。

加强田间管理。面对今年春季可能出现的旱情,及时发布冬小麦、冬油菜、蔬菜等作物春季田间管理指导意见,动员各地把抗旱作为田间管理的重点,强化肥水管理,组织专家、农技人员深入田间,查苗情、查病情、查墒情,分类制订田间管理方案,通过灌水、施肥等措施,促进弱苗向壮苗转变,尽力减轻干旱对越冬作物的影响。截至目前,已完成田间追肥358 万亩,比上年同期增加30 万亩,冬麦灌水37 万亩,比上年增加5 万亩。同时,加强以小麦条锈病为主重大病虫害越冬情况的监测,及时做好预测预报,发布预报信息,指导农民实时搞好防治。

加快顶凌覆膜。及时开展顶凌覆膜是应对旱情的有效措施。针对顶凌覆膜时间紧,任务重的实际,及时印发《关于切实做好顶凌覆膜工作的通知》,指导各地紧紧抓住土壤解冻的有利时机,抓紧组织开展顶凌覆膜物资采购,组织农技人员开展技术指导,突出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和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大户的服务功能,加快覆膜进度,扩大覆膜面积。启动顶凌覆膜进度周调度制,对旱象露头的县区及时派出工作组督促县区加快覆膜进度。截至目前,全省已完成顶凌覆膜130.9 万亩,占顶凌覆膜700 万亩任务的18.7%。

加强技术指导和服务。派出4 路专家指导组,赴会宁、安定、陇西、民乐等10 多个重点县区开展旱情和春耕生产调研,指导受旱地区根据土壤墒情调整播种计划,采取结构调整等措施,加大马铃薯等播种相对较晚的秋粮作物播种面积,选用抗旱品种,最大限度减轻干旱影响。运用信息化平台,将抗旱春管春播技术快捷的发送到农民指尖上。引导农机合作社、农机大户做好农机具检修、维保工作,开展农机跨区作业服务,加大机械深松耕面积,加快春耕春播进度。

加快农业保险承包到户。下发《甘肃省2021—2023 年农业保险助推乡村振兴实施方案》,组织召开了2021 年全省农业保险工作第一次联席会议。对22 个中央和省级财政补贴品种示范性条款进行了修订完善,将干旱、霜冻、洪涝、病虫害等易发灾害全部纳入保险范围,计划承保小麦、玉米、马铃薯等粮食作物1190 万亩,承保面积比上年增加64 万亩。已下达中央和省级财政第一批补助资金9.2亿元,同时,派出3 路工作组赴县区督促各地抢抓农时,加快以苹果为主的170 万亩开花类作物承保,截至目前已承保72.6 万亩。

加强协调配合。积极与财政、水利等部门沟通衔接,争取资金支持各地开展抗旱春耕生产,旱情突出的中部及河西灌区,加大水利设施维修力度,积极开辟抗旱水源,努力扩大春灌面积,减轻旱灾威胁。引导各地努力增加抗旱春耕生产投入,筹措抗旱春耕生产经费,帮助基层和农民解决实际问题,确保了抗旱春耕顺利进行。

来源:甘肃省农业农村厅

“滴滴”一下,共享农机送到家

农民手机发布订单后,附近就会有农机手接单,并根据需求上门来作业。前有滴滴打车,后有滴滴农机。“插秧机、无人植保机、收割机,我们50多台(套)机械通通都能通过平台提供服务!就像随手打车一样,农民轻轻松松就能租到机械。”位于六合区的江苏省南京市首佳农机合作社理事长朱久贵说道。

这是南京市首推的农机社会化服务平台“嘀地农机”。通过构建智慧农机服务平台,运用“互联网+”打好农业科技牌,把农机社会化服务提档升级,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插上科技的翅膀。

据了解,“嘀地农机”目前已经集结了532 个农机手,与500 多个农户初步建立了联系。平台的目标是上游连接种子、农药、农肥、农机具、信息网络、金融服务提供商,通过组织农机厂家、农机经销商、农技站、农机手、农化服务组织等为农户、政府部门提供专业化服务,打造一个开放、协同、共享的农机社会化服务平台。

该平台目前还处于试运行阶段,主要在六合区进行试验推广。今年将把服务范围扩大到全市,平台二期将于4 月底新上线,新增农资商城、农机维修、粮食收购、金融服务等功能,为农民和农机手提供更多元的服务。

摘自紫金山新闻

河南:让农民会用肥、用好肥

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当前正是小麦生长的旺盛期、肥水需求的高峰期,也是春耕备播关键期。在最近召开的河南全省肥料企业座谈会上,参会企业代表发出倡议,依法经营、诚信经营、规范经营,护航春耕备播,共同推进肥料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我国利用占世界7%的土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也消费了占全球近35%的化肥。不容忽视的是,国内普通肥料利用率较低,土壤营养成分流失严重,并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现象。近年来,国家鼓励大力发展包括高效化肥、复合颗粒肥、专用化肥、节水的全水溶性肥料等在内的新型肥料产品。

河南省土壤肥料站相关负责人介绍,水溶性肥料作为新型环保肥料使用方便,可和喷灌、滴灌结合使用,并可喷施、冲施,在提高肥料利用率、节约农业用水、改善作物品质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据不完全统计,通过水肥一体化,一般能减少灌溉用水30%~50%,减少肥料施用量20%~30%,粮食作物增产10%~20%,水果、蔬菜等经济作物增产10%~30%。

从2020 年11 月下旬开始,河南省部分肥料产品实施备案,备案水溶肥产品7000 多个,生产各类水溶肥企业800 多家,居全国第一。目前,河南省水溶肥生产企业虽然数量多,但和其他省相比,大中型企业少,小微企业多,多而不强。个别水溶肥产品存在标识标签不符、虚假宣传、有效含量不足等问题。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把推进农业绿色发展作为“三农”工作一项重要内容。作为农业大省的河南,要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持续推进农业清洁生产,进一步落实“一控两减三基本”要求。

该负责人表示,河南全省水溶肥企业应把握好当前大好时机,坚持新发展理念,勇于创新,严格自律,加强企业社会信用建设,崇尚契约精神和守信风尚,树立依法办事、遵守程序的正确导向,为农业安全生产提供优质放心肥料。

下一步,河南省将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强化部门协作,日常监管与重点抽查相结合,加大肥料监督抽查覆盖率,加强服务指导确保安全供肥,营造优良行业市场环境,让广大农民会用肥、用好肥。

摘自《河南日报》

四川:破解“谁来种田”难题,农机成春耕主力

川南地区是四川省冬水田最集中的区域,也是最早开启春耕的地方。今年春节,不少在外务工人员响应号召就地过年,让春耕时节的农村劳动力更加紧缺。如何破解春耕用工难题?

“代耕代种”+“全程托管”春耕用工难不用愁

“刘老板,今天有机器打田吗?”3 月5 日一大早,陈田村村民胡林就拨通了泸县粟裕粮油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刘世超的电话。

再过一个月,当地就会进入插秧时节。眼下天气晴好,村民们正抓紧耕田育秧,农业机械也进入使用高峰期。不过,胡林要耕作的2 亩多农田却并不是自己的承包地。隔壁邻居和自家兄弟都在广州打工,受疫情影响,今年春节没能回家,“这些田都是他们的,现在交给我代种。”胡林说。

陈田村位于泸县东北部,地处浅丘地带,以粮油生产为主。陈田村党支部书记余刚介绍,全村有4876 人,常年在外务工人员2300 余人,今年春节50%的在外务工人员没有返乡。

“虽然今年返乡人数减少,但并未对春耕造成太大影响。”余刚说,这主要靠实行代耕代种和全程托管模式,来解决农村“无人种田”的问题。

在外务工者可以选择将农田交给村民“代耕代种”,或者交由专合社“全程托管”,还可以将农地流转给种粮大户,收取租金。“今年基本没有土地撂荒现象。”余刚说。

土地利用率提高还得益于农田基础设施的改善。去年,该村实施了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实现“田成方、路成网、渠相连”,种田对劳动力的需求大大减少。

“现在种田没有以前累了。”种了40 多年地的胡林说,过去种田基本靠人力,现在插秧也可以用机器。“3 亩地请4 个人插秧,人工成本就要600 元,机插秧每亩60~80 元,3亩地就可以节省300 多元的人工费。”

除了代耕代种,当地专业合作社还可以进行“全程托管”。“水稻‘耕、种、防、收 ’等环节,都可以由合作社提供社会化服务,全程机械化生产,每亩可节约500 元左右的人工成本。”刘世超介绍。

近年来,泸县通过向专合社、家庭农场等购买社会化服务,对承接服务的社会化服务组织给予补贴,目前水稻“耕、种、防、收”等4 个环节的补助标准已达到128 元/亩。“今年中央和省级财政进一步加大了对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支持力度,下达的农业生产托管项目经费达350 万元,比去年增加100 万元。”泸县农业农村局服务体系与信息化股股长周锋介绍。

减少农业人力需求,还需补齐农田和农机短板

“每年惊蛰前后是育秧时节,今年开春后气温回升快,育秧有所提前。”刘世超说,4 月就可以移栽秧苗了。

虽然当地已在水稻“耕、种、防、收”等环节实现机械化,但育秧环节还是主要靠人力。“成都平原采取旱育机插秧技术,育秧也可以实现机械化。但我们这里是黏土,不太适宜推广这种技术。”刘世超说,下一步还需要解决育秧环节的技术短板。

除了育秧,目前全省丘陵山区在农机推广方面还存在诸多短板。“丘陵山区的农业机械化水平仍然偏低。”省农业机械研究设计院相关负责人介绍,全省耕地有七成分布于丘陵山区,但目前市面上适宜丘陵山地作业的农机装备不多。

作为种粮大县,近年来泸县以全省农机化示范县建设为契机,加大农业机具补贴力度,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目前全县的农业机械化率达67.6%,高于全省63%的平均水平。“但目前全县仅有20%左右的农田实施了高标准农田建设,高粱、玉米、油菜等农作物的农机使用率还不高。”泸县农业农村局农技推广中心副主任陈应平认为,要破解“谁来种田”难题,还需要从农田基础设施、农机装备水平等方面补短板。

一方面要强基础,高标准农田是耕地提质增效的主要措施之一。今年四川将新建470 万亩高标准农田,同时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推动大中型小微水利工程设施衔接配套,加快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努力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补齐农田短板,才能让农机下得了田,提高种粮效益,让农民愿意种田。”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说。

另一方面还要通过“机器替人”,适应当前农业人口减少的趋势。省农业农村厅农业机械化处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将加快农机研发攻关、加大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力度、推进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改造项目等,补齐粮食生产机械化短板。

(史晓露)

摘自四川在线

安徽:春耕透着“科技范儿”

春日回暖,大江南北的田间地头一片忙碌景象。在安徽省马鞍山市当涂县护河镇,农民正在采取用飞机喷洒农药的飞防科技手段,对在田油菜进行病虫害防治、追肥。粮油专业合作社副理事长尹志兵介绍:“我们一天一台无人机喷洒农药大概在500 亩地,施肥在100 亩地左右。”

在合肥市长丰县,科学家们正举着加装了摄像头、温度、湿度传感器、GPS 定位和手机的“自拍杆”给地里的害虫们拍“写真”。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智能机械研究所杜健铭博士说,“虫脸识别”就是使用人工智能技术,让计算机自动识别图片中虫子的种类和数量,系统除了识别害虫,还能识别庄稼的病害,结果也更准确。“虫脸识别”几乎涵盖了所有农作物中400 余种害虫的“相貌”,构筑了一张“天网”。

在潜山市王河镇王河村,农业种植户程焰熟练地驾驶着大型拖拉机,穿梭在田间进行翻耕作业。“一台大型拖拉机一天能翻四十至五十亩地,翻耕土地主要是改善土壤土质,确保育秧增产。”种田大户程焰说。

程焰和父亲程术平是王河村有名的种田大户,除了机械化种植以外,他们还同时使用一种“高科技”产品——植保无人机,“这个机器一天能在田间工作8 小时,喷洒500 亩,主要用于施肥、播种、打药,既省工省时省水,又起到防虫增产的作用。”说话间,程焰已经手拿遥控传感器,按下起飞按钮,只见一架植保无人机从远处腾空而起,机身下的喷淋头喷出白色的雾化农药,均匀地喷洒在农作物上。

几年来,父子俩相继增购了3 台大型拖拉机,3 台收割机,3 台植保无人机,并建设200 平方米的育秧工厂,家庭农场每年带动8名贫困户就业,从事田管、育秧和收割。程术平去年还享受了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农机购置补贴、秸秆综合利用、稻谷补贴等国家补贴政策大概有12 万元以上。

潜山市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站负责人汪胜明介绍,为科技备耕做好农技服务,当地今年组织了200 余名农技人员给种田户们推广技术,已指导3000 余人次,集中培训也进行了10场次以上。

(方 芳)

综合央广网、安庆新闻网

黑龙江备春耕忙生产托管成亮点

黑龙江省坚持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备春耕生产,有序推进各项工作落实。其中,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因可实现农户不见面就能签约,不出门就能种地,在全省备春耕中效果显著。

今年,兰西县兰河乡长红村的冯修和种植了180 亩玉米,并且把土地托管给合作社,全程不参与种植,只等着年底卖粮收钱。他说:“这种农业生产托管服务省钱又省心,去年因为市场行情好,毛收入达到了26万元。”

最早一批开展农业生产托管服务的兰西县兰河乡瑞丰玉米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介绍,该合作只收取每亩地340 元服务费用,农户就可享受从春耕、夏管、秋收的全面托管服务。费用可一次性交,也可第一次交290元,第二次再交50 元。冯修和就是采取分两次方式缴纳的,这也算减缓农户资金压力。

农户杜亚东介绍,具体服务为先进行签约,然后进入安排农资的过程,这些农资都是年前跟知名企业签订好订单。春耕时,采取玉米秸秆全量还田免耕播种等技术,进行耕种;在夏季田间管理上,进行标准化作业;秋收时,做好秸秆还田和离田工作,为下一年做好准备。

“今年跟农户签约近3 万亩土地,全部种植玉米。”杜亚东说,大部分农户通过电子签约,也有一部分农户因不会用手机,则需要下村屯进行现场签约。受疫情影响,之前进不去村屯,但总体进度已达到近70%。他算了一笔经济账:生产托管服务模式较农民自己耕种,每亩地成本能降低20~40 元,而产量上能增加100 斤左右。

据悉,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印发了《关于做好疫情形势下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工作的通知》,组织指导各地农业农村部门开展托管服务合同网签。目前,龙江超越合作社已签订合同11 万亩,巴彦刘辉农民合作社签订合同5.5 万亩。印发了《全省农业生产托管服务整省推进试点方案》,2021 年计划全程托管服务面积达到2000 万亩以上,目前已将任务全部分解到市县乡村。

摘自东北网

充分发挥种子认证引领作用推动实现种业高质量发展——全国农技中心在湖北襄阳成功举办油菜种子认证田间检验暨现场观摩活动

3 月20~21 日,全国农技中心在湖北省襄阳市举办了油菜种子认证田间检验暨现场观摩活动,组织开展了油菜种子认证田间检验,观摩了高质量种子认证田和全程机械化制种田,总结交流了试点示范工作经验成效,研究提出了全面实施种子认证工作的思路和重点。

以傅廷栋院士为组长的专家组对武汉中油种业科技有限公司的中油杂19 油菜认证种子田的检验结果表明,该认证种子田在隔离管理、田间去杂以及不育系育性等方面均符合油菜种子认证方案(试行)的要求,种子田质量明显高于现行标准,为收获高质量油菜种子打下了坚实基础。

种子认证先行先试取得良好成效。经过5 年试点示范,种子认证管理框架基本成型,运行机制基本确立,认证方案基本成熟,认证效果初步显现,探索了一条既符合国际规范,又适合中国国情的种子认证之路,为全面推行种子认证制度奠定了坚实基础。主要表现在:认证种子的“高质量”受到市场欢迎,认证种子质量普遍提高,种传病害明显减轻,深受客户和农民青睐;认证企业的“质量品牌价值”得到社会认可,以第三方监控与质量保证,确保种子质量更加稳定可靠,带动企业品牌价值提升,明显增强了企业竞争力;认证工作的“模式评定”赢得行业赞同,围绕规范开展种子质量合格评定,研究形成了管理与运行相分离、规则与方案相衔接、监控与检验相配合、监管与扶持相配套的种子认证实施模式,在试点示范中全面应用,得到行业认可和赞同。

实施种子认证制度对于解决种子这个“要害”问题、推动现代种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种子认证制度是实现农业生产用种安全的有效措施,是实现“好品种”转化为“好种子”的重要途径,是扶优培强种子企业品牌的有力手段,是实现中国种子“走出去”的通行证,也是破解农业领域短板的有效路径。种子质量是保障农民利益、挖掘品种潜力的“最后一公里”。以种子认证为抓手,有利于实现种子更优、品牌更响和种业更强,对于实现我国种业高质量发展和打好种业翻身仗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下一步要加快推进种子认证制度落地实施。要创新思路,深入研究,狠抓落实,重点加强四个方面工作:一是深入完善种子认证管理制度。加强种子认证制度顶层设计,尽快构建起职责明确、分工合理、运行高效、程序规范的国家推行的种子认证管理制度。二是不断熟化种子认证运行模式。充分考虑种子认证的专业性、统一性、可追溯性、时效性等关键要素,不断优化、熟化我国种子认证运行模式。三是系统研究种子认证扶持保障措施。争取让种子认证得到广泛的认可与支持,同时制定种子认证监管的有效措施,守好种子认证的底线,推动制度健康发展。四是继续加大种子认证高标准示范力度。全面总结试点示范成效,聚集力量、聚焦重点,树立一批高标准、高水平的示范点,为全国种子认证做好样板、树好标杆。

全国农技中心主任魏启文,中国工程院院士傅廷栋,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王汉中,湖北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肖长惜和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所长黄凤洪以及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出席活动并讲话。来自承担全国油菜种子认证试点示范工作的部分省(市)种子管理机构和企业以及湖北省油菜生产主产县(市)的农业农村部门相关代表参加活动。

来源:全国农技中心

猜你喜欢
春耕农机种子
沃得农机
做好春耕备耕 保障粮食安全——各地春耕备耕动态
春来好时节 农机备耕忙
今日农业(2021年4期)2021-11-27 08:41:35
“春耕始万物生”春耕备耕正当时
今日农业(2021年4期)2021-06-09 07:00:00
桃种子
不一样的农机展
春耕备耕正当时
幸运的小种子
幼儿园(2018年15期)2018-10-15 19:40:36
春耕备肥用肥 你准备好了吗?
可怜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