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间管理

2021-05-11 03:43:06
农民文摘 2021年4期
关键词:氮肥杂草制剂

预警!小麦条锈病大流行风险高草地贪夜蛾呈重发态势农业农村部及时指导各地开展应急防治和统防统治

据农业农村部组织全国农作物病虫害测报网监测,随着气温回升,小麦条锈病扩展速度显著加快,草地贪夜蛾也进入活跃期,重发流行态势明显。农业农村部提早印发《2021 年全国“虫口夺粮”保丰收行动方案》,超前安排部署,要求各地加密监测预警、强化技术指导、提早准备物资、全力做好防控。

目前,小麦条锈病已在湖北、陕西、河南、甘肃、云南、四川、贵州、重庆等8 个省份232 个县区发生215万亩,为近10 年来第三重发年份。西北农林大学康振生院士分析认为,由于菌源充足、品种抗病性差、春季气候条件适宜,虽然扩展流行期比重发的去年有所推迟,但黄淮海等麦区春季大流行风险仍然较高。草地贪夜蛾已在云南、广东、广西等西南华南秋冬种玉米种植区累计发生164 万亩,同比增加15%。中国农科院吴孔明院士分析认为,今年湄公河地区气候条件利于草地贪夜蛾发生繁殖,后期境外迁入虫源充足,境内、境外虫源叠加,草地贪夜蛾防控压力将明显大于去年。

针对今年病虫害加重发生的态势,农业农村部及时指导各地开展应急防治和统防统治。在小麦条锈病发生区提醒广大农民朋友做好药剂预防,小麦返青后全面落实“带药侦查、打点保面”预防控制措施。在草地贪夜蛾发生区强化“三区四带”布防,切实加大西南华南周年繁殖区冬春季防控和境外迁入虫源扑杀,努力减轻当地危害,压低北迁虫源基数。

据悉,目前湖北、陕西、河南、四川等省已累计实施小麦条锈病防治面积277 万亩次,云南、广东、广西等省区已累计实施草地贪夜蛾防治面积221 万亩次。

来源: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

2021 年春季主要农作物科学施肥指导意见

(摘编)

一、小麦

(一)华北平原灌溉冬小麦区

包括山东省和天津市全部,河北省中南部,北京市中南部,河南省中北部,陕西省关中平原,山西省南部。

1.施肥原则

(1)根据苗情长势和土壤墒情,分次施用氮肥,适当增加拔节中后期的施用比例;根据底(基)肥施用量、苗情、温度以及土壤肥力状况科学确定追肥用量和时间;因地、因苗、因时追肥。

(2)根据土壤墒情和保水、保肥能力,合理确定灌水量和时间,做到水、肥管理一体化。

(3)小麦返青拔节期及时采取促控措施,促进弱苗转化,提高成穗率;控制旺长,预防后期贪青倒伏。

2.施肥建议

(1)返青前每亩总茎数小于45万,叶色较淡、长势较差的三类麦田,应及时进行肥水管理,春季追肥可分两次进行。第1 次在返青期,随浇水每亩追施尿素5~6 公斤;第2 次在拔节期随浇水每亩追施尿素6~7 公斤。

(2)返青前每亩总茎数在45~60万之间,群体偏小的二类麦田,在小麦起身期结合浇水每亩追施尿素8~10公斤。

(3)返青前每亩总茎数在60~80万之间,群体适宜的一类麦田,可在拔节期结合浇水每亩追施尿素10~13公斤。

(4)返青前每亩总茎数大于80万、叶色浓绿、有旺长趋势的麦田,应在返青期采取中耕镇压和化控措施,推迟氮肥施用时间和减少氮肥用量,控制群体旺长,预防后期倒伏和贪青晚熟。一般可在拔节后期每亩追施尿素6~8 公斤。

(5)对底肥未施磷肥或缺磷田块要追施氮磷复合肥,未施或少施钾肥的,建议在返青或拔节期追施氮钾复合肥;没有灌溉条件或无有效降水,可在春季叶面喷施尿素和磷酸二氢钾,起到以肥济水的作用。

(6)可以在小麦灌浆期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硼肥和锌肥,预防干热风和倒伏,提高灌浆强度,增加粒重。

(7)缺硫地区麦田,如底肥没有施用过磷酸钙、硫酸钾、硫基复合肥等,应在春季追肥时选择施用硫酸铵,每亩用量20~25 公斤。

(8)旋耕后不耙地,造成播种过深出现深播弱苗,分蘖少,苗势弱的田块建议返青期追施尿素10~12公斤。

(二)华北雨养冬麦区

包括江苏及安徽两省淮河以北地区,河南省东南部。

1.施肥原则

(1)根据土壤墒情,在小麦返青前进行镇压和中耕划锄,保住土壤水分,提高地温,促进苗情转化,提高抗旱能力。

(2)分层多次少量施肥,关注天气预报,降雨降雪前后趁墒施肥,及时施覆土。

2.施肥建议

(1)趁早春土壤解冻时或雨雪后,及时用追肥机械开沟条施尿素每亩7~8 公斤,如果生育中后期遇降雨每亩可追施尿素3~5 公斤。缺磷田块每亩用磷酸二铵7~10 公斤,缺钾地块追施氮钾复合肥15~20 公斤。施肥后注意及时覆土。

(2)适时镇压,破除坷垃、沉实土壤、提墒保墒,防止后期干旱。镇压要与中耕划锄结合,先压后锄。小麦封行前,可用秸秆在行间覆盖,减少水分蒸发。

(3)年前发生旺长,每亩总茎数大于80 万,小麦群体过大,养分消耗严重、春季麦苗发黄的田块,可在返青到拔节期追肥2 次,每次每亩追施高氮复合肥10 公斤。

(4)越冬期干旱导致小麦群体过小,返青前每亩总茎数小于45 万,叶色较淡、长势较差的三类麦田,应及时进行肥水管理,返青到拔节期追肥2 次,随降雨每次每亩追施尿素5~6 公斤。

(5)结合病害防治、一喷三防等手段进行根外追肥,补充硫、锌、硼等中微量元素,喷施尿素和磷酸二氢钾等。

(三)长江中下游冬麦区

包括湖北、湖南、江西、浙江和上海5 省(市),河南省南部,安徽和江苏两省淮河以南地区。

1.施肥原则

(1)针对土壤墒情和苗情,在小麦返青前进行镇压或划锄,提墒保墒,防寒防冻,促进苗情转化,增强抗旱御寒能力。

(2)根据土壤肥力、基肥施用、苗情墒情等科学确定追肥、灌水时间、次数和数量。

(3)肥水管理与抗旱排涝及病虫草害防治相结合。

2.施肥建议

(1)密切关注小麦返青拔节前天气状况和苗情,如干旱少雨,应在早春趁天气回暖、土壤蒸发量加大时及早灌水。

(2)产量水平300 公斤/亩以下,起身期到拔节期趁雨或结合灌水追施尿素6~8 公斤/亩;产量水平300~400 公斤/亩,起身期到拔节期趁雨或结合灌水追施尿素8~10 公斤/ 亩;产量水平400~550 公斤/ 亩,起身期到拔节期趁雨或结合灌水追施尿素10~12 公斤/亩和氯化钾4~6公斤/亩;产量水平550 公斤/亩以上,起身期到拔节期趁雨或结合灌水追施尿素13~15 公斤/亩和氯化钾6~8 公斤/亩。

(3)缺乏微量元素的地区,提倡结合“一喷三防”、病虫草害防治,在小麦拔节期、孕穗期和灌浆期喷施微量元素叶面肥,且在小麦灌浆初期用磷酸二氢钾150~200 克、尿素0.5~1公斤兑水50 公斤进行叶面喷施。

(四)北部雨养旱作冬麦区

包括河北省北部,北京市北部,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南部,山西省大部,陕西省北部,河南省西部,宁夏回族自治区北部,甘肃省东部。

1.施肥原则

(1)去年小麦播前雨水充足,但冬春季偏旱,应根据降水情况和土壤墒情,在土壤解冻小麦返青前尽早进行镇压,然后划锄,提墒保墒,促进苗情转化,增强小麦抗旱御寒能力。

(2)针对苗情及时顶凌追肥或结合降水追肥;根据小麦长势进行划锄、化促和化控,促进旱地小麦稳产增产。

2.施肥建议

(1)及时采取保水措施,减少早春小麦封行前土壤水分大量损失。在土壤解冻返青前适时镇压划锄,破除坷垃、沉实土壤、提墒保墒。对于浇过越冬水的旱地,在解冻返青前及早划锄,破除板结、消除裂缝。小麦封行前可每亩用200~300 公斤小麦或玉米秸秆在行间覆盖,减少土壤水分蒸发。

(2)土壤肥力偏低、养分投入不足的田块,要抓住降雨时机,适时进行小麦早春追肥。缺氮田块每亩用尿素5~7 公斤,缺磷田块每亩用磷酸二铵7~10 公斤,采用施肥机/耧施入土壤。有补灌条件的旱地,结合春季灌水,缺氮田块每亩施尿素6~8 公斤,缺磷田块每亩施磷酸二铵8~10 公斤。

(3)播前墒情好或播种早、施肥量高的冬前旺长田块,以控为主。没有灌溉条件的旱地,要及早镇压划锄、提墒保墒。浇过越冬水的旱地,应及早划锄并将春季浇水推迟至拔节后期。

(4)播种偏晚、苗情偏弱的田块,宜结合保墒尽早浅划锄,提高地温,促进弱苗转壮。

(五)西北灌溉春麦区

包括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宁夏回族自治区北部,甘肃省中西部,青海省东部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1.施肥原则

(1)根据土壤肥力确定目标产量,减少氮磷肥投入,合理施用钾肥,适量补充微肥。

(2)全量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培肥地力,有机无机肥料配合施用。

(3)氮磷钾配合、早施底肥、巧施追肥。严把基肥施用和播种质量关,确保苗齐、苗全。适时追肥,防止小麦前期过旺倒伏,后期脱肥减产。

(4)追肥与灌溉有机结合。采用水肥一体化或灌水前追肥,孕穗期根外喷施锌和硼等微肥。

2.施肥建议

(1)推 荐17-18-10(N-P2O5-K2O)或相近配方,有条件的地方增施农家肥2~3 方/亩。

(2)产量水平300 公斤/亩以下,基施配方肥15~20 公斤/亩,起身期到拔节期结合灌水追施尿素5~8 公斤/亩。

(3)产量水平300~400 公斤/亩,基施配方肥20~25 公斤/亩,起身期到拔节期结合灌水追施尿素8~12 公斤/亩。

(4)产量水平400~550 公斤/亩,基施配方肥30~35 公斤/亩,起身期到拔节期结合灌水追施尿素12~18 公斤/亩。

(5)产量水平550 公斤/亩以上,基施配方肥35~40 公斤/亩,起身期到拔节期结合灌水追施尿素15~20 公斤/亩。

二、水稻

(一)东北寒地单季稻区

包括黑龙江省全部及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的部分县(区、旗、场)。

1.施肥原则

(1)根据测土配方施肥结果,适当减少氮磷肥用量,优化钾肥用量。

(2)减少基蘖肥施氮量和比例,增加穗肥比例,使拔节期穗肥施氮比例达到30%左右。

(3)早施返青肥促分蘖早发,插秧后3 天内施用返青肥。

(4)根据土壤养分状况适当补充中微量元素。

(5)偏酸性地块应施用钙镁磷肥,偏碱性地块基肥选用pH 较低的复合肥或复混肥,追肥少用或不用尿素,可采用硫酸铵作追肥。

(6)基肥施用后旱旋耕,实现全层施肥;采用节水灌溉技术,施肥前晒田3 天左右,施肥以水带氮。

(7)有条件的地区推荐采用机插秧侧深机施底肥和蘖肥,实现施肥插秧一体化。

2.施肥建议

(1)推 荐14-16-15(N-P2O5-K2O)或相近配方。

(2)产量水平450 公斤/亩以下,配方肥14~18 公斤/亩,分蘖肥和穗粒肥分别追施尿素4~5 公斤/亩、2~3公斤/亩。

(3)产量水平450~550 公斤/亩,配方肥18~23 公斤/亩,分蘖肥和穗粒肥分别追施尿素5~7 公斤/亩、3公斤/亩。

(4)产量水平550 公斤/亩以上,配方肥23~29 公斤/亩、硫酸锌1~2公斤/亩,分蘖肥和穗粒肥分别追施尿素7~8 公斤/亩、3~4 公斤/亩,穗粒肥追施氯化钾1~3 公斤/亩,补充硅肥。

(二)东北吉辽蒙单季稻区

包括吉林、辽宁两省全部以及内蒙古自治区的赤峰、通辽和兴安盟三市(盟)的部分县(区、旗、场)。

1.施肥原则

(1)根据测土配方施肥结果和品种需肥特性确定地块合理肥料用量。

(2)控制氮肥总量、合理分配氮肥施用时期,适当增加穗肥比例。

(3)合理施用磷肥和钾肥,适当补充中微量元素肥料。

(4)在提高有机肥施用数量的基础上、适当减少后期氮肥用量。

(5)有条件地区推荐采用机插秧侧深机施底肥和蘖肥,实现施肥插秧一体化。

2.施肥建议

(1)推 荐15-16-14(N-P2O5-K2O)或相近配方。

(2)产量水平500 公斤/亩以下,配方肥推荐用量19~24 公斤/亩,分蘖肥和穗粒肥分别追施尿素6~8 公斤/亩、3~4 公斤/亩。

(3)产量水平500~600 公斤/亩,配方肥24~28 公斤/亩、硫酸锌1~2公斤/亩,分蘖肥和穗粒肥分别追施尿素8~9 公斤/亩、4~5 公斤/亩,补充硅肥10~15 公斤/亩。

(4)产量水平600 公斤/亩以上,配方肥28~33 公斤/亩、硫酸锌1~2公斤/亩,分蘖肥和穗粒肥分别追施尿素9~11 公斤/亩、5 公斤/亩,穗粒肥追施氯化钾1~3 公斤/亩,补充硅肥15~20 公斤/亩。

(三)长江上游单季稻区

包括四川省东部,重庆市全部,陕西省南部,贵州省北部的部分县,湖北省西部。

1.施肥原则

(1)增施有机肥,提倡有机无机相结合。

(2)根据土壤肥力情况,适当调整基肥与追肥比例。

(3)基肥深施,追肥“以水带氮”。

(4)在油稻轮作田,适当减少水稻磷肥用量。

(5)选择中低浓度磷肥,如钙镁磷肥和普钙等;钾肥选择氯化钾。

(6)土壤pH5.5 以下的田块,适当施用含硅的碱性肥料或基施生石灰。

(7)有条件的地区推荐采用机插秧侧深机施底肥和蘖肥,实现施肥插秧一体化。

2.施肥建议

(1)产量水平450 公斤/亩以下,氮肥(N)用量6~8 公斤/亩;产量水平450~550 公斤/亩,氮肥(N)用量8~10 公斤/亩;产量水平550~650公斤/亩,氮肥(N)用量10~12 公斤/亩;产量水平650 公斤/亩以上,氮肥(N)用量12~14 公斤/亩。磷肥(P2O5)4~6 公斤/亩,钾肥(K2O)5~8 公斤/亩(秸秆还田的中上等肥力田块钾肥用量4~7 公斤/亩)。

(2)氮肥基肥占50%~60%,蘖肥占20%~30%,穗肥占20%~30%;有机肥与磷肥全部基施;钾肥基肥占50%~60%,穗肥占40%~50%。

(3)在缺锌和缺硼地区,适量施用锌肥和硼肥;在土壤酸性较强田块每亩基施含硅碱性肥料或生石灰30~50 公斤。

(四)长江中游单双季稻区

包括湖北省中东部,湖南省东北部,江西省北部,安徽省全部。

1.施肥原则

(1)适当降低氮肥、磷肥用量,增加氮肥穗肥比例。

(2)基肥深施,追肥“以水带氮”。

(3)磷肥优先选择普钙或钙镁磷肥,钾肥选择氯化钾。

(4)增施有机肥料,提倡秸秆还田。

(5)配合施用锌肥与硅肥。

(6)有条件的地区推荐采用机插秧侧深机施底肥和蘖肥,实现施肥插秧一体化。

2.施肥建议

(1)产量水平350 公斤/亩以下,氮肥(N)用量6~7 公斤/亩;产量水平350~450 公斤/亩,氮肥(N)用量7~8 公斤/亩;产量水平450~550公斤/亩,氮肥(N)用量8~10 公斤/亩;产量水平550 公斤/亩以上,氮肥(N)用量10~12 公斤/亩。磷肥(P2O5)4~7 公斤/亩,钾肥(K2O)4~8 公斤/亩。

(2)氮肥基肥占50%~60%,蘖肥占20%~25%,穗肥占20%~25%;磷肥全部作基肥; 钾肥基肥占50%~60%,穗肥占40%~50%;在缺锌地区,适量施用锌肥(硫酸锌)1公斤/亩;适当基施含硅肥料;有机肥基施。

(3)施用有机肥或种植绿肥翻压的田块,基肥用量可适当减少;常年秸秆还田的地块,钾肥用量可减少30%左右。

(五)长江下游单季稻区

包括江苏省全部,浙江省北部。

1.施肥原则

(1)增施有机肥,有机无机相结合。

(2)控制氮肥总量,调整基肥追肥比例,适当减少基肥氮肥用量。

(3)基肥深施,追肥“以水带氮”。

(4)油(麦)稻轮作田,适当减少水稻磷肥用量。钾肥选择氯化钾。

(5)有条件地区推荐采用机插秧侧深机施底肥和蘖肥,实现施肥插秧一体化。

2.施肥建议

(1)产量水平500 公斤/亩以下,氮肥(N)用量8~10 公斤/亩,磷肥(P2O5)2~3 公斤/亩;钾肥(K2O)3~4 公斤/亩;产量水平500~600 公斤/亩,氮肥(N)用量10~12 公斤/亩,磷肥(P2O5)3~4 公斤/亩;钾肥(K2O)4~5 公斤/亩;产量水平600 公斤/亩以上,氮肥(N)用量12~18 公斤/亩,磷肥(P2O5)5~6 公斤/亩;钾肥(K2O)6~8 公斤/亩。

(2)氮肥基肥占40%~50%,蘖肥占20%~30%,穗肥占20%~30%;有机肥与磷肥全部基施;钾肥基肥占50%~60%,穗肥占40%~50%。缺锌土壤每亩施用硫酸锌1~2 公斤;适当基施含硅肥料。

(3)施用有机肥或种植绿肥翻压的田块,基肥用量可适当减少。

(六)江南丘陵山地单双季稻区

包括湖南省中南部,江西省东南部,浙江省南部,福建省中北部,广东省北部。

1.施肥原则

(1)根据土壤肥力确定目标产量,控制氮肥总量,氮磷钾平衡施用,有机无机相结合。

(2)基肥深施,追肥“以水带氮”。

(3)磷肥优先选择钙镁磷肥或普钙。

(4)酸性土壤适当施用土壤改良剂或基施生石灰。

(5)镁、锌缺乏地区注意合理施用镁肥和锌肥。

(6)有条件的地区推荐采用机插秧侧深机施底肥和蘖肥,实现施肥插秧一体化。

2.施肥建议

(1)产量水平500 公斤/亩左右,氮肥(N)10~13 公斤/亩,磷肥(P2O5)3~4 公 斤/ 亩;钾 肥(K2O)8~10 公斤/亩。

(2)氮肥分次施用,基肥占35%~50%,分蘖肥占25%~35%,穗肥占20%~30%,分蘖肥适当推迟施用;磷肥全部基施;钾肥50%作为基肥,50%作为穗肥。

(3)推荐秸秆还田或增施有机肥。常年秸秆还田的地块,钾肥用量可减少30%左右;施用有机肥的田块,基肥用量可适当减少。

(4)土壤酸性较强的田块,整地时每亩施含硅碱性肥料或生石灰40~50 公斤。

(5)在缺镁或锌地区,每亩施用镁肥2~3 公斤(以MgO 计)或硫酸锌1~2 公斤。

(七)华南平原丘陵双季早稻

包括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广东省南部,海南省,福建省东南部。

1.施肥原则

(1)控制氮肥总量,调整基、追比例,减少前期氮肥用量,实行氮肥后移。

(2)基肥深施,追肥“以水带氮”。

(3)磷肥优先选择钙镁磷肥或普钙。

(4)土壤pH5.5 以下的田块,适当施用含硅的碱性肥料或基施生石灰。

(5)缺镁、锌田块、潜育化稻田和低温寡照地区补充镁肥、锌肥和硅肥。

(6)有机无机配施,提倡秸秆还田。

(7)有条件的地区推荐采用机插秧侧深机施底肥和蘖肥,实现施肥插秧一体化。

2.施肥建议

(1)推 荐18-12-16(N-P2O5-K2O)或相近配方。

(2)产量水平350 公斤/亩以下,配方肥20~25 公斤/亩,分蘖肥和穗粒肥分别追施4~6 公斤/亩、3~5 公斤/亩。

(3)产量水平350~450 公斤/亩,配方肥25~30 公斤/亩,分蘖肥和穗粒肥分别追施尿素5~7 公斤/亩、3~5公斤/亩。

(4)产量水平450~550 公斤/亩,配方肥30~35 公斤/亩,分蘖肥和穗粒肥分别追施尿素7~10 公斤/亩、4~7 公斤/亩。

(5)产量水平550 公斤/亩以上,配方肥35~40 公斤/亩,分蘖肥和穗粒肥分别追施尿素8~11公斤/亩、5~8 公斤/亩。

(6)土壤酸性较强田块,整地时每亩施含硅碱性肥料或生石灰40~50 公斤。

(7)在缺镁或锌地区,每亩施用镁肥2~3 公斤(以MgO 计)或硫酸锌1~2 公斤。

(八)西南高原山地单季稻区

包括云南省全部,四川省西南部,贵州省大部,湖南省西部,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

1.施肥原则

(1)增施有机肥,实施秸秆还田,有机无机相结合。

(2)调整基、追肥比例,减少前期氮肥用量。

(3)缺磷土壤,应适当增施磷肥,优先选择钙镁磷肥。

(4)供钾能力低的稻田,注意水稻生长后期补钾。

(5)土壤pH5.5 以下的田块,适当施用含硅钙的碱性土壤改良剂或基施生石灰。

(6)肥料施用与高产优质栽培技术相结合。

2.施肥建议

(1)推 荐17-13-15(N-P2O5-K2O)或相近配方。

(2)产量水平400 公斤/亩以下,配方肥20~26 公斤/亩,分蘖肥和穗粒肥分别追施尿素4~6 公斤/亩、3~4公斤/亩。

(3)产量水平400~500 公斤/亩,配方肥26~33 公斤/亩,分蘖肥和穗粒肥分别追施尿素6~7 公斤/亩、4~5公斤/亩。

(4)产量水平500~600 公斤/亩,配方肥33~39 公斤/亩,分蘖肥和穗粒肥分别追施尿素7~8 公斤/亩、5~6公斤/亩,穗粒肥追施氯化钾1~2 公斤/亩。

(5)产量水平600 公斤/亩以上,配方肥39~46 公斤/亩,分蘖肥和穗粒肥分别追施尿素8~10公斤/亩、6~7 公斤/亩,穗粒肥追施氯化钾2~4公斤/亩。

(6)在缺锌地区,每亩施用1~2 公斤硫酸锌;在土壤pH 较低的田块每亩基施含硅碱性肥料或生石灰30~50 公斤。

三、果树

(一)柑橘

1.施肥原则

(1)增施有机肥,坚持有机无机肥料配合施用;秋季未施用有机肥的晚熟柑橘园注意春季补施;提倡橘园行间种植绿肥,春季翻压或者覆盖还田,培肥土壤、保持水土。土壤酸化严重的果园施用碱性调理剂进行改良。

(2)根据柑橘园土壤肥力和不同熟期柑橘品种的生长势及产量水平,优化氮磷钾肥用量、配比和施肥时期,适当调减化肥用量;中微量元素采用“因缺补缺”的施肥策略,在南方酸性土壤上注意补充镁、钙、硼、锌等中微量元素,尤其是在春季柑橘萌芽前及开花前后补充硼和锌。

(3)肥水管理应与绿色高产优质栽培技术结合,春季施肥前注意果树的整形修剪;尤其是受前期低温影响发生冻害的柑橘园,要及时修剪枯枝,温度回升后尽早施用优质有机肥等促进根系生长和树势恢复;夏季易出现高温伏旱,提倡橘园生草覆盖和穴贮肥水技术,有条件的果园提倡水肥一体化技术。

2.施肥建议

(1)施用有机肥300~500 公斤/亩,或者农家肥2~4 方/亩;树势弱或肥力低的土壤多施用;受低温冻害的果园,增加有机肥施用。全部有机肥作基肥,最好于秋季施用,秋季未施用的在春季2~3 月及早施入,采用开沟或挖穴方法施用。

(2)亩产1500 公斤以下的果园,氮肥(N)8~13 公斤/亩,磷肥(P2O5)4~6 公 斤/ 亩,钾 肥(K2O)7~11 公斤/亩。亩产1500~3000 公斤的果园,氮肥(N)13~18 公斤/亩,磷肥(P2O5)5~7 公斤/亩,钾肥(K2O)11~15 公斤/亩;亩产3000 公斤以上的果园,氮肥(N)18~23 公斤/亩,磷肥(P2O5)7~9 公斤/亩,钾肥(K2O)15~19 公斤/亩。

(3)化肥分3~4 次施用,第1次是秋季基肥,在上年9~11 月(晚熟品种最好在9 月施用,其他品种在采果前后施用)20%~30%的氮肥、40%~50%的磷肥、20%~30% 的钾肥配合施用;第2 次是春季施肥,于2~3 月萌芽前施用30%~40% 的氮肥、30%~40% 的 磷肥、20%~30%的钾肥;在5 月根据挂果情况酌情施用稳果肥;第3 次是夏季施肥,于6~8 月果实膨大期施用30%~40%的氮肥、20%~30% 的磷肥、40%~50%的钾肥。

(4)针对性施用中微量元素肥料。缺硼、锌和缺钙的柑橘园,在春季萌芽前每亩施用硫酸锌1~1.5公斤、硼砂0.5~1.0 公斤、硝酸钙30 公斤;缺素严重的果园还应在花期叶面喷施2~3 次0.2%硼砂,幼果期喷2~3 次0.3%的钙肥。缺镁的柑橘园,在幼果期每亩施用硫酸镁20~30 公斤,在秋施肥时钙镁磷肥30 公斤与有机肥配合施用。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农业农村部科学施肥指导专家组

2021 年冬小麦春季科学灌溉技术指导意见

当前冬小麦自南向北陆续进入春季田管关键时期,做好墒情监测、指导农民因墒因苗科学灌溉,对促进夏粮丰收、奋力夺取全年粮食好收成十分重要。目前全国冬麦区土壤墒情总体适宜,局地表墒不足,苗情总体好于去年同期。据气象预测,春耕春管期间华北、西北等地降水偏少,春旱可能发生。各地要从春季田管开始,千方百计搞好测墒灌溉指导,确保夏粮再获丰收。

一、华北冬麦区

(一)基本情况。本区域包含北京、天津、河北和山东鲁西北冬麦区。该区域去年秋季降水量接近常年,但降水分布不均。越冬期以来,麦区无大范围有效降水,目前大部麦田存在干土层。1 月中旬河北经历了60 年以来的最低温度,小麦带绿越冬比例低于常年,局地叶片出现干尖枯叶现象,苗情较去年稍差。其他地区苗情好于去年。

(二)灌溉建议。本区域水资源匮乏,地下水超采严重,宜立足麦田土壤墒情和小麦苗情,兼顾节水压采,趁早施策、精准灌溉,促进丰产稳产。墒情适宜的麦田,在起身拔节期浇好春灌第1 水,若后期土壤相对含水量不低于65%,可不灌溉;部分墒情不足、苗情较弱的麦田,宜在返青后起身前灌第1 水,拔节期灌第2 水,并结合灌溉进行追肥,促弱转壮。灌浆期土壤相对含水量低于65%时应及时补灌,采取小水细灌,避免大水漫灌引起后期倒伏。5 月下旬至6 月上旬可能出现“干热风”天气,要做好一喷三防,有喷灌条件的麦田可提前喷水10 立方米/亩,补水降温。

(三)节灌措施。本区域主要为井灌区,可采取以下节水灌溉措施:一是软管输水(小白龙)小畦灌,一般麦田畦宽5~7 米,长7~9 米,面积40~60 平方米时选用,每次灌水量约50 立方米/亩。二是微喷灌,选择微喷带喷幅为3~4 米,或采用大型喷灌机进行低压微喷,每次灌水量15~20立方米/亩。三是喷灌,采用移动式、固定式、地埋式等喷灌设备,每水总灌水量约30 立方米/亩。微灌和喷灌可少量多次实施,结合灌水进行追肥。气温偏低时可施用含铵态氮的速效肥料或尿素硝酸铵溶液等肥料,每亩施用纯氮5~6 公斤。

二、黄淮麦区

(一)基本情况。本区域包括河南、山东大部、安徽和江苏两省淮河以北。该区域去年秋播以来出现多次大范围雨雪过程,目前大部分地区墒情适宜,局地表墒不足,土壤相对含水量63%~87%,利于冬小麦返青拔节。当前苗情状况总体较好。

(二)灌溉建议。本区域水资源条件相对较好,春灌要立足墒情和苗情实际,分类施策,实现水肥耦合,促进高产。一、二类苗麦田推迟至拔节期土壤相对含水量低于70%时灌溉,减少无效分蘖,构建高效群体;三类苗麦田开春后要及早中耕划锄、提温保墒,返青期土壤相对含水量低于60%时灌第1 水,孕穗期土壤相对含水量低于70%时灌第2 水。灌浆期土壤相对含水量低于65%时应及时补灌。小麦灌浆期可能出现“干热风”天气,应做好一喷三防,有喷灌条件的麦田可提前喷水10m3/亩,补水降温。

(三)节灌措施。本区域主要为井灌区和渠灌区,可采用以下节水措施:一是小畦或窄畦灌溉,小畦灌溉每次灌水量约50 立方米/亩。窄畦灌溉每次灌水量约70 立方米/亩,苗情好的麦田灌水量可降低20%,其中畦长小于70 米的田块,采用大流量浇“跑马水”,畦长大于70 米的地块,采用间歇波涌灌溉。二是软管浇灌,采用输水软管将井水引至田间进行拖管浇灌,每次灌水量约40 立方米/亩,苗情较好地块可酌情减少灌水量。三是喷灌,采用移动式、固定式、地埋式等喷灌设备,每水总灌水量20~30立方米/亩,可结合水肥一体化,按照少量多次的原则进行追肥,每亩施用尿素5~10 公斤。

三、西北麦区

(一)基本情况。本区域包括山西、陕西、甘肃、宁夏南部冬麦区。该区域大部分土壤相对含水量为65%~73%,墒情适宜。山西南部、陕西渭北及甘肃陇中局地土壤相对含水量不足65%,表墒不足。个别地区土壤相对含水量低于65%,出现轻旱。当前苗情总体好于去年同期。

(二)灌溉建议。本区域水资源匮乏,十年九旱。水浇地以“节”为主,其中稠旺苗和一类苗麦田在起身期喷施化控调节剂,控制麦苗旺长,拔节期土壤相对含水量低于65%时进行灌溉;二类苗麦田在返青期土壤相对含水量低于60%时灌溉,结合灌水亩追施尿素3~4 公斤;三类苗在起身初期和拔节期土壤相对含水量低于55%时各灌溉1 次,结合灌水亩追施尿素5~6 公斤。部分春季干土层较厚、旱情严重的麦田,应尽快进行灌溉,孕穗期土壤相对含水量低于65%的麦田,需及时灌溉。旱地以“蓄”为主,春后应及早镇压划锄,保墒提温,趁墒追肥,促弱转壮。对晚播弱苗田和底肥不足麦田,亩追施尿素4~6 公斤;对未施底肥的麦田,亩追施尿素8~10公斤,并配施适量磷酸二铵。

(三)节溉措施。本区域主要为渠灌区和井灌区,可采取以下节水灌溉措施:一是短(窄)畦灌溉,每次灌水量50~60 立方米/亩。二是软管输水(小白龙)畦灌,每次灌水量30~40 立方米/亩。三是喷灌,采用移动式、固定式、地埋式等喷灌设备,每水总灌水量20~30 立方米/亩,可结合水肥一体化,按少量多次原则追肥,每亩施用尿素5~6 公斤。

四、长江中下游和西南麦区

(一)基本情况。本区域主要包括江苏、安徽南部、湖北、四川和云南等地麦区。该区域去年11~12 月份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减少5 成以上,气温与常年同期基本持平。目前该区域大部分土壤相对含水量65%~87%,土壤墒情总体适宜。四川北部、云南东北部部分旱地小麦0~20 厘米土壤相对含水量低于60%,表墒不足。目前苗情总体好于常年同期,略差于去年同期。

(二)灌溉建议。本区域水资源丰富,降水量大,针对当前苗情、墒情和气候特点,宜灌排结合、促控结合,促进高产稳产。小麦返青—拔节期通常不需灌溉,但土壤相对含水量持续低于65%时,应及时灌溉。扬花灌浆期土壤相对含水量低于65%时,灌溉1 次,灌水量不超过50 立方米/亩。遇到持续降雨、麦田出现渍涝时,应及时清沟理渠、疏通田内外沟系,保证排水通畅。

(三)节灌措施。本区域主要为天然地表水灌区,水源多为山塘、水库、湖泊、江河等,可采取以下节水灌溉措施:一是软管输水(小白龙)+小畦灌溉,每次灌水量不超过50 立方米/亩。二是有条件的地区采用低压喷灌带、移动式喷灌、固定式喷灌等,结合水肥一体化,按少量多次原则追肥,每水总灌水量20~30 立方米/亩。

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农业农村部节水农业专家指导组

2021 年农田杂草科学防控技术方案

近年来,由于轻简化栽培技术推广、收割机械跨区远距离作业、除草剂不合理使用等原因,我国农田杂草群落不断演替变化,种群结构日趋复杂,恶性杂草发生密度逐年增加,抗药性持续上升,严重威胁我国农业生产安全。为有效防控水稻、小麦、玉米、大豆、马铃薯、油菜、花生、棉花田杂草危害,特制定本方案。

一、防控目标

重点防控稗属、马唐属、千金子、节节麦、看麦娘属、雀麦、菵草、水苋菜属、鸭舌草、野慈姑、雨久花、播娘蒿、猪殃殃、反枝苋、鸭跖草、牛繁缕等恶性杂草。农田杂草防治处置率达到90%以上,防治效果90%以上,杂草危害损失控制在5%以下。

二、防控策略

根据《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条例》要求,认真执行“预防为主 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以作物增产增收和除草剂减量控害为目标,按照“综合防控、治早治小、减量增效”的原则,突出主要作物、恶性杂草、重点区域,坚持分类指导、分区施策,采取以农业措施为基础,化学措施为重要手段,辅以物理、生态等防治措施的综合治理策略,实现农田杂草绿色可持续防治的目标。

三、基本原则

坚持综合防控。充分发挥轮作休耕、深耕除草、覆盖除草、调控水层等农业、物理及生态措施的作用,降低杂草发生基数,减轻化学除草压力。

坚持治早治小。出苗期和幼苗期是农田杂草最为敏感脆弱的阶段,也是杂草与作物竞争刚刚开始的阶段。根据作物栽培模式、土壤墒情以及除草剂特性,优先进行土壤封闭处理,在杂草幼苗期趁小实施茎叶喷雾处理,提高杂草防治效果。

坚持减量增效。大力推广除草剂减量使用技术,选用高效安全除草剂品种和增效助剂,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理除草剂产品,坚持对靶选药、适时适量施药,严防违规用药,避免乱用药。

四、技术措施

(一)稻田杂草防控方案

稻田杂草重点防控稗属、千金子等禾本科杂草,水苋菜属、鸭舌草、野慈姑、雨久花等阔叶杂草。根据水稻种植方式、杂草种类与分布特点,开展分类指导。

一是非化学控草技术。精选种子。通过对稻种过筛、风扬、水选等措施,汰除杂草种子,防止杂草种子远距离传播与危害。农业措施。通过土地深翻平整、清洁田园、水层管理、诱导出草、肥水壮苗、施用腐熟粪肥、水旱轮作、合理换茬等措施,形成不利于杂草萌芽的环境,保持有利于水稻良好生长的生态条件,促进水稻生长。在水稻生长中后期,可人工拔除杂草,避免新一代杂草种子侵染田间。物理措施。在进水口安置尼龙纱网拦截杂草种子,田间灌水至水层10~15 厘米,待杂草种子聚集到田角后捞取水面漂浮的种子,减小土壤杂草种子库数量。生物措施。在水稻活棵后至抽穗前,通过人工放鸭、稻田养鱼、虾(蟹)稻共作等方式,发挥生物取食杂草籽实和幼芽的作用,减少杂草的发生基数。

二是化学控草技术。稻田杂草因地域、种植方式的不同,采用的化除策略和除草剂品种有一定差异。

机插秧田。在东北稻区灌溉用水充足的稻田,杂草防控采用“两封一杀”策略,插秧前和插秧后各采用土壤封闭处理1 次,插后20 天视草情选择是否进行茎叶喷雾处理1 次;在灌溉用水紧缺的稻田,杂草防控采用“一封一杀”策略,插后土壤封闭处理1 次,插秧后20 天茎叶喷雾处理1次。插秧前3~7 天选用丙草胺、丙炔噁草酮、莎稗磷、吡嘧磺隆、乙氧氟草醚等药剂及其复配制剂进行土壤封闭处理;插秧后10~12 天(返青后),选用丙草胺、苯噻酰草胺、莎稗磷、五氟磺草胺、吡嘧磺隆、苄嘧磺隆、嗪吡嘧磺隆等药剂及其复配制剂进行土壤封闭处理;插秧后20 天左右,选用五氟磺草胺、氰氟草酯、二氯喹啉酸、噁唑酰草胺等药剂及其复配制剂防治稗草、稻稗等禾本科杂草,选用氯氟吡啶酯、2 甲4 氯钠、灭草松等药剂及其复配制剂防治野慈姑、雨久花、扁秆藨草等阔叶杂草和莎草。

在长江流域及华南稻区机插秧田,杂草防控采用“一封一杀”策略。早稻插秧时气温较低,缓苗较慢,选择在插秧后的7~10 天,秧苗返青活棵后选用丙草胺、苯噻酰草胺、五氟磺草胺、苄嘧磺隆、吡嘧磺隆等药剂及其复配制剂进行土壤封闭处理,后期根据田间杂草发生情况进行茎叶喷雾处理,选用氰氟草酯、噁唑酰草胺、双草醚、氯氟吡啶酯、二氯喹啉酸等药剂及其复配制剂防治稗草、千金子等禾本科杂草,选用2 甲4 氯钠、吡嘧磺隆、灭草松等药剂及其复配制剂防治鸭舌草、耳叶水苋、异型莎草等阔叶杂草及莎草。中晚稻在插秧前1~2 天或插秧后5~7 天选用丙草胺、苄嘧磺隆、吡嘧磺隆、嗪吡嘧磺隆、苯噻酰草胺等药剂及其复配制剂进行土壤封闭处理;插秧后15~20 天,选用五氟磺草胺、氰氟草酯、二氯喹啉酸、噁唑酰草胺等药剂及其复配制剂防治稗草、千金子等禾本科杂草,选用吡嘧磺隆、2 甲4 氯钠、氯氟吡啶酯、灭草松等药剂及其复配制剂防治鸭舌草、耳叶水苋、异型莎草等阔叶杂草及莎草。

水直播稻田。在长江流域及华南水直播稻田,杂草防控采用“一封一杀”策略。在气候条件适宜的情况下,播后1~3 天,选用丙草胺、苄嘧磺隆等药剂及其复配制剂进行土壤封闭处理;如果在播种后天气条件不适宜,可将土壤封闭处理的时间推后,选用五氟磺草胺、丙草胺等药剂及其复配制剂采取封杀结合的方式进行处理。在第一次用药后,早稻间隔18~20 天,中晚稻间隔12~15 天,选用氰氟草酯、噁唑酰草胺、五氟磺草胺、氯氟吡啶酯、双草醚等药剂及其复配制剂防治稗草、千金子等禾本科杂草,选用苄嘧磺隆、吡嘧磺隆、2 甲4 氯钠、灭草松等药剂及其复配制剂防治鸭舌草、丁香蓼、异型莎草等阔叶杂草及莎草。

旱直播稻田。在长江流域旱直播稻田,杂草防控采用“一封一杀(一补)”策略。播后苗前选用丙草胺、噁草酮、二甲戊灵等药剂及其复配制剂进行土壤封闭处理,第一次药后15~20 天选用五氟磺草胺、噁唑酰草胺、氰氟草酯、氯氟吡啶酯等药剂及其复配制剂防治稗草、千金子、马唐等禾本科杂草,选用2 甲4 氯钠、灭草松、氯氟吡啶酯等药剂及其复配制剂防治鸭舌草、丁香蓼、异型莎草等阔叶杂草及莎草。根据田间残留草情,选用茎叶处理除草剂进行补施处理。

在西北旱直播稻田,杂草防控采用“一封一杀”策略。播后苗前选用仲丁灵及其复配制剂进行土壤封闭处理,在水稻2-3 叶期选用五氟磺草胺、氰氟草酯、噁唑酰草胺等药剂及其复配制剂防治稗草、马唐等禾本科杂草,选用吡嘧磺隆、2 甲4 氯钠、灭草松等药剂及其复配制剂防治鸭舌草、泽泻、异型莎草等阔叶杂草和莎草。

人工移栽及抛秧稻田。杂草防控采用“一次封(杀)”策略。在秧苗返青后,杂草出苗前,选用丙草胺、苯噻酰草胺、苄嘧磺隆、吡嘧磺隆、嗪吡嘧磺隆等药剂及其复配制剂进行土壤封闭处理;或者在杂草2-3 叶期,根据杂草发生情况,茎叶喷雾处理药剂选择同机插秧田。

(二)麦田杂草防控方案

麦田杂草重点防控节节麦、看麦娘属、雀麦、菵草等禾本科杂草,播娘蒿、猪殃殃等阔叶杂草。要立足麦草秋防、综合防控,根据小麦种植区域、杂草种类与分布特点,开展分类指导。

一是非化学控草技术。精选种子。通过对麦种调入和调出检疫,检查其中是否夹带杂草种子,特别是毒麦、节节麦、野燕麦等。农业措施。通过清洁田园、合理密植、施用腐熟土杂粪肥,以及实行麦油、麦菜轮作倒茬等措施,有效减轻伴生杂草的危害。提高整地质量、合理运筹施肥、加强苗期病虫害防治等,促使小麦苗全、苗壮、苗匀,提高小麦对杂草的竞争力。物理措施。小麦播种前通过翻耕或旋耕整地灭除田间已经出苗的杂草,清洁和过滤灌溉水源,阻止田外杂草种子的输入。生态措施。采取玉米秸秆覆盖、稻草覆盖,有效降低杂草出苗数。

二是化学控草技术。麦田杂草因地域、播种季节和轮作方式的不同,采用的化除策略和除草剂品种有一定差异。秋季茎叶处理施药,宜在杂草出苗前或基本出齐时进行;春后杂草防治,严格掌握在小麦拔节前用药。

冬小麦种植区。在江淮流域水旱轮作麦田,杂草基数较大,杂草防控采用“一封一杀”策略。播后苗前,选用异丙隆、氟噻草胺等药剂及其复配制剂进行土壤封闭处理。小麦3-6叶期、杂草3-4 叶期(秋季或早春),选用唑啉草酯、炔草酯、氟唑磺隆、啶磺草胺、环吡氟草酮、精噁唑禾草灵等药剂及其复配制剂防治日本看麦娘、看麦娘,选用甲基二磺隆与异丙隆复配制剂防治菵草、硬草,选用氯氟吡氧乙酸、灭草松、苯磺隆、氟氯吡啶酯、双氟磺草胺等药剂及其复配制剂防除猪殃殃、牛繁缕等阔叶杂草。

在黄河流域旱旱轮作麦田,土壤封闭处理除草效果较差,杂草防控采用“一杀一补”策略。在小麦3-5 叶期(秋季),选用甲基二磺隆防治节节麦,选用啶磺草胺、氟唑磺隆及其复配制剂防治雀麦,选用唑啉草酯、炔草酯等药剂及其复配制剂药剂防治野燕麦、多花黑麦草,选用双氟磺草胺、2 甲4 氯钠、氯氟吡氧乙酸、唑草酮、双唑草酮等药剂及其复配制剂防除播娘蒿、荠菜。翌年春季根据杂草发生情况,补施2,4-滴异辛酯、氯氟吡氧乙酸、双氟磺草胺、唑草酮等药剂及其复配制剂。

春小麦种植区。该区通常土壤干旱,土壤封闭处理除草效果差,杂草防控采用苗后“一次杀除”策略。在春小麦3-5 叶期,选用甲基二磺隆、氟唑磺隆及其复配制剂防治雀麦,选用炔草酯、唑啉草酯、野麦畏及其复配制剂防治野燕麦,选用氯氟吡氧乙酸、苯磺隆、唑草酮、2 甲4 氯钠等药剂及其复配制剂防治猪殃殃、藜等阔叶杂草。

(三)玉米田杂草防控方案

玉米田杂草重点防控马唐属、稗属等禾本科杂草,反枝苋、鸭跖草等阔叶杂草。根据玉米轮作模式、杂草种类与分布特点,开展分类指导。

一是非化学控草技术。农业措施。田间沟渠、地边和田埂生长的杂草结实前及时清除,防止杂草种子扩散入玉米田危害。选用耐密玉米品种,采取精量播种、一播全苗的措施,保证春玉米每亩播种密度达到4200 株以上,夏玉米每亩播种密度达到4500株以上,抑制杂草发生和生长。采取玉米间作套种大豆、花生、绿豆等作物,减少伴生杂草发生。强化肥水管理,提高玉米对杂草的竞争力。物理措施。在玉米苗期和中期,结合施肥,采取机械中耕培土,防除行间杂草。生态措施。利用粉碎的小麦、大豆等作物秸秆覆盖,有效降低杂草出苗数。

二是化学控草技术。玉米田杂草因地域、播种季节和轮作方式的不同,采用的化除策略和除草剂品种有一定差异。莠去津属于长残留除草剂,使用量应控制在每亩38 克(按有效成分量计算)以下;使用过莠去津的玉米田,要谨慎选择下茬作物,以防产生药害。

春玉米种植区。北方一年一熟玉米种植区,在播种季节土壤墒情较好的地块,杂草防控采用 “一封一杀”策略;在土壤墒情差、降雨少、沙性土壤的地块,杂草防控采用“一杀一补”策略。播后苗前,选用乙草胺、异丙甲草胺、异丙草胺、唑嘧磺草胺、噻吩磺隆、噻酮磺隆、2,4-滴异辛酯、异噁唑草酮等药剂及其复配制剂进行土壤封闭处理。在玉米3-5 叶期,杂草2-6 叶期,选用烟嘧磺隆、硝磺草酮、苯唑草酮、苯唑氟草酮、噻酮磺隆、莠去津等药剂及其复配制剂防治稗草、马唐、野黍等禾本科杂草,选用氯氟吡氧乙酸、辛酰溴苯腈、特丁津、硝磺草酮等药剂及其复配制剂防治鸭跖草、反枝苋、苘麻等阔叶杂草。

夏玉米种植区。黄淮海、南方玉米种植区,玉米在小麦(油菜)收获后贴茬免耕种植,杂草防控采用“一盖一杀”或“一封一杀”策略。小麦(油菜)收获后,采取秸秆田间粉碎覆盖,免耕播种夏玉米。无秸秆覆盖的田块播后苗前,选用乙草胺(异丙甲草胺、异丙草胺)+莠去津(氰草津、特丁津、唑嘧磺草胺、异噁唑草酮)桶混进行土壤封闭处理。在玉米3-5 叶期,杂草2-6 叶期,选用烟嘧磺隆、硝磺草酮、苯唑草酮、苯唑氟草酮、噻酮磺隆、莠去津等药剂及其复配制剂防治稗草、马唐等禾本科杂草,选用氯氟吡氧乙酸、辛酰溴苯腈、特丁津、硝磺草酮等药剂及其复配制剂进行防治反枝苋、藜等阔叶杂草。

(四)大豆田杂草防控方案

大豆田杂草重点防控马唐属、稗属等禾本科杂草,鸭跖草、反枝苋等阔叶杂草。根据大豆轮作模式、杂草种类与分布特点,开展分类指导。

一是非化学控草技术。农业措施。田间沟渠、地边和田埂生长的杂草结实前及时清除,防止杂草种子扩散入大豆田危害。通过播种前浅旋耕、适时早播,采取与玉米、小麦、水稻等作物轮作方式,减少伴生杂草发生。采取适当密植、加强肥水管理,增强大豆的田间竞争能力,减轻杂草危害。生态措施。采取玉米秸秆覆盖、稻草覆盖,有效降低杂草出苗数。

二是化学控草技术。大豆田杂草因地域、播种季节和轮作方式的不同,采用的化除策略和除草剂品种有一定差异。选择除草剂时要考虑上下茬衔接科学施药,当大豆与玉米、甜菜、春油菜、瓜类等作物轮作时,不宜喷施咪唑乙烟酸、异噁草松等长残留除草剂,以免土壤残留影响后茬敏感作物生长。

春大豆种植区。北方一年一熟大豆种植区,杂草防控采用“一封一杀”策略。播后苗前,选用乙草胺(异丙甲草胺、精异丙甲草胺)+噻吩磺隆(扑草净、嗪草酮、唑嘧磺草胺)桶混进行土壤封闭处理;在大豆2~3 个三出复叶期,杂草3-4 叶期,选用烯草酮、精吡氟禾草灵、高效氟吡甲禾灵、精喹禾灵、喹禾糠酯、烯禾啶等药剂及其复配制剂防治稗草、马唐、野燕麦等禾本科杂草,选用氟磺胺草醚、灭草松、三氟羧草醚、乙羧氟草醚、乳氟禾草灵、嗪草酸甲酯、氯酯磺草胺等药剂及其复配制剂防治鸭跖草、反枝苋等阔叶杂草。

夏大豆种植区。黄淮海、南方大豆种植区,大豆常与小麦、油菜等轮作倒茬,杂草防控采用“一封一杀”或“一次杀除”策略。在土壤墒情较好的大豆田,播后苗前,选用乙草胺(异丙甲草胺、精异丙甲草胺)+噻吩磺隆(唑嘧磺草胺)桶混进行土壤封闭处理。在封行前,选用精吡氟禾草灵、高效氟吡甲禾灵、精喹禾灵、烯草酮、烯禾啶等药剂及其复配制剂防治马唐、稗草等禾本科杂草,选用三氟羧草醚、乙羧氟草醚、氟磺胺草醚、乳氟禾草灵、嗪草酸甲酯、灭草松等药剂及其复配制剂防治反枝苋、藜等阔叶杂草。土壤墒情较差或整地质量不好的大豆田,采用茎叶喷雾处理一次杀除,在大豆3~4 个三出复叶期,杂草3-4 叶期,选用茎叶处理除草剂进行防治。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猜你喜欢
氮肥杂草制剂
拔杂草
科教新报(2022年22期)2022-07-02 12:34:28
氮肥供应充足 春耕生产有保障
中草药制剂育肥猪
今日农业(2020年18期)2020-12-14 19:08:44
拯救了无数人的抗菌制剂
江淮小氮肥 耕耘六十年——纪念安徽小氮肥诞生六十周年
抓住机遇 主动作为 努力推进我国氮肥市场稳步前行
2017春季各地氮肥市场掠影
元胡止痛系列制剂4种工艺比较
中成药(2017年4期)2017-05-17 06:09:48
水稻田几种难防杂草的防治
现代农业(2015年5期)2015-02-28 18:40:49
固体制剂常用设备清洁验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