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盛桃 罗如乔 周志伟 夏 友
湖南省长沙市第一医院 410000
急诊科作为医院急危重症患者最集中、病种最多、抢救最频繁的科室,是急诊患者入院治疗的主要通道[1]。因其收治对象多为急危重症患者,使得急诊科工作变化急骤、不可控性强、随机性大,且收治患者疾病谱多样,涉及各个学科,使得急诊科患者死亡率较高。对近10年长沙市某三甲医院急诊科死亡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死亡患者疾病谱构成,有助于了解该地区死亡患者各系统疾病占比特点,从而提升急诊科危重患者的救治水平,降低急诊死亡率,提高医院急救能力。
1.1 资料来源 选取2008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长沙市某三甲医院急诊科891例死亡病例。
1.2 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对死亡原因按照ICD-10[2]进行死因编码和我国居民死亡原因统计标准进行分类,对所有资料进行整理后分析比较。对比不同性别、年龄、致死疾病、时间段、月份急诊科死亡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变化趋势。
2.1 死亡患者年龄和性别比较 891例急诊死亡病例中,男性显著高于女性,其中男性为595例(66.78%),女性为296例(33.22%);男女性别比为2.01∶1。各年龄组病例数排序前四位的是:80~89岁、70~79岁、60~69岁、50~59岁。50~89岁为急诊死亡高发年龄组,共663例,占病例总数74.41%,比例高于其他年龄段人群。患者年龄分布见表1。
2.2 死亡病因分布 各系统疾病死亡占比中前四位为心血管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创伤、呼吸系统疾病,此四类系统疾病死亡例数为738例,占总死亡人数的82.83%。见表2。
2.3 死亡月份分布 891例急诊死亡病例中,12月份死亡人数101例,占比11.33%;1月份死亡人数91例,占比10.21%;11月份死亡人数81例,占比9.09%。5月份死亡人数最少,48例,占比5.39%。其中1、11、12月份死亡病例较多。见图1。
2.4 死亡季节分布 891 例急诊死亡病例中,春季死亡人数为203例(22.78%);夏季死亡人数为214例(24.02%);秋季死亡人数为226例(25.36%);冬季死亡人数为248例(27.84%)。见表3。
2.5 死亡时间段分布 891例急诊死亡患者中,00:01—07:59时间段死亡人数为251例(28.17%);08:00—15:59时间段死亡人数317例(35.58%);16:00—24:00时间段死亡人数为323例(36.25%)。见表4。
表4 急诊死亡病例不同时间段分布情况
2.6 猝死患者分布情况 在136例急诊猝死病例中,心源性猝死为114例,占急诊死亡病例总数的12.79%,其他类型猝死为22例,占急诊死亡病例总数的2.47%。
本研究共分析891例急诊死亡病例死因,资料显示统计如下。
3.1 性别、年龄分布特征 本研究显示近10年男性急诊死亡患者高于女性,有研究表明中国男性预期寿命接近73岁,女性预期寿命接近78岁,女性寿命显著高于男性[3]。这可能与男性社会生活、家庭环境有关,在我国多数男性承担家庭经济压力,使得男性社交活动较多,生活规律差,熬夜、吸烟、喝酒等不良生活习惯作为心脑血管疾病高危因素,使得男性患病风险较女性显著提升,男性寿命低于女性。且相对男性而言,女性情绪更易宣泄、与人倾诉,绝经期前女性雌激素保护作用可减少女性心血管疾病发病,因此女性死亡率较男性低。本研究显示年龄≥50岁占比最多,为78.11%。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人身体素质下降,自身免疫力降低,且受到经济条件、文化程度、医疗水平等因素影响,老年人健康意识较为单薄,对健康管理的了解程度和接受的程度不高,同时作为疾病的高发人群其自身合并基础疾病较多,对疾病及创伤耐受能力降低,一旦疾病突发或创伤突袭,其抢救成功率较年轻人群低。
3.2 急诊死亡病例疾病谱特征 本研究表明心脑血管疾病、创伤及呼吸系统疾病为主要死亡原因。受地域影响及医疗条件等因素影响,各地死亡患者死亡疾病谱存在一定差异。郑玲玲等[4]对2014—2018年福建省某三甲医院急诊死亡病例分析表明,其前3位死因分别为循环系统疾病、肿瘤、损伤中毒。多项研究表明心脑血管疾病成为急诊死亡患者主要病因,在我国心脑血管疾病病死率已占总死亡的41%,且心脑血管疾病多在家中发病,其救治时效性强,如未能及时干预,患者死亡风险较高。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急诊创伤患者日益增长,创伤患者常伴有多种并发症,若没有及时进行抢救其死亡率较高,长沙作为湖南省会城市其常驻人口较多,且研究医院处于市中心,其人口流动性大,车流量较多,同时随着城市化的推进,交通快速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建,建设工地的增加,使得急诊创伤患者较多,由于创伤疾病自身复杂性,涉及学科较多,创伤患者病情危重、伤情进展快如未及时救治死亡率较高。中国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不可避免地伴随着环境污染,研究表明空气质量的下降对居民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威胁,空气污染的加重使得支气管哮喘、慢性气管炎等一系列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率上升。随着长沙城市化的推进,大气污染成为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空气质量的下降,使得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率上升,老年人因肺功能下降且自身免疫力低下易感等因素,使得老年人呼吸系统死亡占比较多。
3.3 不同时间段、不同月份急诊死亡病例特征 本研究显示16:00—24:00时间段死亡人数最多,该时间段多为下班时间,其自身空余时间较多,社交、出行活动较为频繁,聚餐、喝酒等不良生活习惯成为自身疾病发病诱因,该时段出行频率的增加,使得创伤发生率上升。且研究表明在16:00—24:00时间段内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较高[5-6],多种因素的相互影响使得该时段内急诊死亡患者较多。本研究显示1、11、12月份死亡病例较多,这可能与冬季气温较低,寒冷的刺激使人体内儿茶酚胺增多,导致血管收缩,血压升高以及冠状动脉痉挛,加重心脏负担,对心血管疾病致死率起到重要影响,疾病的发病率上升是增加急诊死亡患者的重要因素。
3.4 猝死分布情况 猝死是指猝不及防,以急性症状开始 1h 内发生的自然死亡,约 80%为心源性猝死[7],本研究中急诊猝死病例为136例,其中114例为心源性猝死,占全部死亡病例的12.79%。猝死作为急诊科较常见的死因,受到地域、医疗水平等相关影响,各地猝死病例在急诊死亡病例占比不尽相同,相关研究表明[8]急诊猝死病例占急诊病例的2.5%,占急诊死亡病例的33.8%。心源性猝死是由器质性心脏病引起的,不可预测的死亡,发病前患者无明显症状或者轻微症状,往往容易被忽视,但心源性猝死起病急,如未及时干预,其致死率较高。
3.5 合理配备医疗资源,提升医疗质量 就本研究中患者死亡疾病谱,针对心脑血管疾病,医院可整合医院内外资源,通过急救中心院前接诊、急诊院内救治等患者信息无缝隙对接,协调医院相关科室共同建设胸痛、卒中、创伤中心。优化急诊救治流程,开放胸痛、卒中、创伤等绿色通道确保患者在预检分诊、检查、缴费、实施救护、安全转运等方面完成无障碍化救治,实现对胸痛、卒中、创伤患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提高救治效率。
3.6 优化人力资源配备,加强医护人员专业培训 针对不同时间段、不同月份患者死亡人数分布特征,可适当在就诊高峰阶段对医务人员配备进行调整,根据患者就诊及死亡特点, 尽量避免在高峰期安排医护人员休年假、脱产进修学习或外出开会, 保证在岗人数,保证急诊人力资源配备,提升救治效率。急诊作为医院前沿窗口,其收治患者多为急危重症患者,因此加强急诊医务工作者自身专业素质,对提升急诊患者救治率,提升医院救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可适当增加急诊医务工作者专业培训,通过情景演练、专业知识培训等方式提升自身专业素质,加强医护配合,掌握急诊工作流程,提升急诊救治水平,确保患者生命健康。
3.7 提升公众健康意识,实施健康管理 就本研究显示急诊死亡患者性别、年龄分布特点,需加强对公众健康知识普及,通过普及疾病相关知识,促使公众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研究表明心脏复苏每延搁1min, 患者生存率下降7%~10%[9], 如何确保在救治的黄金期实施有效的干预措施,提升患者救治率,需要公众参与,因此可通过互联网、广播、微视频等方式向群众普及急救知识,提升公众急救意识,为后期患者救治提供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