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克洪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急救部,重庆市 400010
急性酒精中毒是指一次性摄入过量乙醇而出现严重的中枢神经症状,同时还会严重损伤肝功能等,常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酒精中毒,其中重度急性酒精中毒临床主要表现为昏睡、瞳孔散大、呼吸抑制等,救治不及时还会威胁生命安全。目前临床救治重度急性酒精中毒多采用综合疗法,即补液、利尿、洗胃、给予胃黏膜保护剂等,必要时进行气管插管,防止血氧饱和度过低。纳洛酮是常用的阿片受体阻断剂,能够快速透过血脑屏障,选择性抑制β-内啡肽,同时还可以减轻神经细胞的损伤,解除酒精对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等的抑制作用,能够使昏迷状态的患者苏醒,促进中枢神经功能快速恢复,因而是临床救治重度急性酒精中毒的首选药物[1-2]。本文拟采用纳洛酮救治重度急性酒精中毒的患者,考察其对肝功能和血乳酸水平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急诊科2019年1月—2020年4月收治的116例重度急性酒精中毒的患者。纳入标准:均符合《实用内科学》(第15版)中关于急性酒精中毒的临床诊断标准[3]。纳入标准:大量饮酒并出现昏迷、意识模糊、瞳孔散大、呼吸抑制等症状者;年龄>18岁;出现昏迷、发绀、血压下降、呼吸抑制等典型症状者;患者家属或监护人同意参与临床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无肝、肾等严重疾病者。排除标准:因药物、外伤等导致昏迷者;有严重脏器功能障碍者;对治疗药物出现严重药物过敏反应者;治疗过程中未遵医嘱而不能判定临床疗效者。
将入选病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8例。其中对照组男48例、女10例,年龄22~54岁,平均年龄(37.6±9.8)岁,酒摄入量380~760ml,平均摄入量(464.8±165.4)ml,就诊时间1.5~3.4h,平均就诊时间(2.6±0.8)h;观察组男47例、女11例,年龄23~55岁,平均年龄(38.1±9.5)岁,酒摄入量385~770ml,平均摄入量(459.3±160.9)ml,就诊时间1.4~3.5h,平均就诊时间(2.7±0.7)h。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饮酒量、就诊时间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实施。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对症进行救治,主要包括严密监测主要生命体征,同时给予合适的药物进行催吐、洗胃、吸氧、纠正酸碱平衡、补充电解质防止紊乱等。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氟马西尼注射液(江苏恩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5902,规格:0.5mg)治疗,药物用法用量:用适量5%葡萄糖注射液稀释后静脉注射,首剂量为0.5mg,若1min内患者还未清醒,再次静脉注射0.25mg,可反复给药,直到患者清醒,但氟马西尼给药总量不超过2mg。观察组给予盐酸纳洛酮注射液(北京四环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5758 ,规格:0.4mg)治疗,药物用法用量:首剂量为0.8mg静推,然后继续给予盐酸纳洛酮注射液1.2mg+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1h后若患者未清醒可再次应用盐酸纳洛酮0.4mg静推,直到患者清醒。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一般临床症状变化,主要包括意识清醒时间、血压复常时间、临床症状(呕吐、昏睡、血压上升、呼吸抑制等)消失时间等;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日立7180)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和乳酸(LA)水平;并比较两组不良反应。
1.4 疗效判定 临床疗效分为痊愈、有效和无效[4]。痊愈:4h内临床症状(昏迷、意识模糊、瞳孔散大、呼吸抑制等)完全消失,意识清醒,能正常交流;有效:4h内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意识逐步清醒,反应略显迟钝;无效:4h临床症状未改善甚至加重。临床总有效率=(痊愈+有效)/总例数×100%。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6.6%,高于对照组的8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278,P=0.004)。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2.2 两组临床症状恢复时间比较 观察组清醒时间、血压复常时间和症状消失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症状恢复时间比较
2.3 两组肝功能及LA指标比较 两组血清中ALT、AST和LA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均降低,观察组各指标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3。
表3 两组肝功能及LA比较
2.4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两组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
重度急性酒精中毒是指过量摄入大量酒精而出现恶心、呕吐、昏迷等一系列症状,因酒精是一种脂溶性较强的醇类,主要通过十二指肠、空肠进入血液,经血液循环可快速透过血脑屏障进入中枢,与中枢系统神经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而出现多种神经系统的作用,随着酒精摄入量增加,通常最先出现兴奋,随后出现共济失调,严重者昏迷甚至死亡,临床症状多种多样,主要表现为头晕、狂躁、呕吐、胡言乱语等,重度酒精中毒则表现为意识障碍、昏迷、呼吸抑制或麻痹、严重者甚至会导致死亡[5]。目前临床多采用综合手段对重度酒精中毒患者进行救治,主要采用对症治疗,同时通过补液、利尿、洗胃等措施,使进入机体内的酒精快速排泄,减轻酒精对机体的损伤,但临床还没有特效药物用于救治重度急性酒精中毒。酒精进入机体内,需经肝脏代谢后才能消除,因此一次性大量摄入酒精会对肝脏造成较大的负担,导致肝功能受到较严重的损伤,血清中ALT、AST水平会急剧升高,另有研究已经证实[6],血清中乳酸水平与急性酒精中毒患者的苏醒时间密切相关,血清中的乳酸水平越高,苏醒所需的时间越长。因此,对重度急性酒精中毒患者血清中ALT、AST和LA水平进行监测不仅可以监测患者肝功能损伤的基本情况,还能有效预测患者苏醒的时间,具有较大的现实指导意义。对于重度急性酒精中毒的患者,尽早并及时给予合理的急救措施,不仅能够有利于减轻酒精对患者肝功能的伤害,还可以最大程度提高临床的救治效果和预后,已经形成了临床救治重度急性酒精中毒的共识。
本文分别考察了氟马西尼和纳洛酮救治重度急性酒精中毒的效果,其中氟马西尼是一种与苯二氮类药物化学结构相似的物质,可选择性作用于中枢苯二氮受体而发挥作用,临床常用于苯二氮类药物中毒的解救,也可减轻中枢神经系统和呼吸系统的抑制作用,缓解重度急性酒精中毒的临床症状,临床中也有使用氟马西尼用于急性酒精中毒的解救的相关报道[6]。本文结果显示,采用氟马西尼救治重度急性酒精中毒的效果不及盐酸纳洛酮,可能与纳洛酮的作用机制有关。纳洛酮是阿片受体拮抗剂,可特异性作用于阿片受体,竞争性拮抗阿片样物质与受体特异性结合,同时还能够减少内源性阿片样物质的生物合成,从而可发挥解除中枢神经系统和呼吸系统的抑制作用,同时纳洛酮为脂溶性物质,可快速进入血脑屏障,因此作用比较迅速。急性酒精中毒后会诱发机体内阿片样受体大量释放,也会促进乙醇代谢产物乙醛与体内的多巴胺结合形成阿片肽,二者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阿片受体而出现中枢兴奋症状,纳洛酮可阻断阿片肽与阿片受体结合,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兴奋症状,同时还能有效改善脑部代谢,逆转酒精引起的呼吸系统的抑制作用,从而发挥促进患者快速苏醒的作用,并且还能够减轻神经组织损伤,因而常用于急性酒精中毒的解救[7]。氟马西尼和盐酸纳洛酮虽然均能够促进重度急性酒精中毒患者苏醒,但二者的作用机制不尽相同,临床疗效存在一定的差异。本文结果显示,盐酸纳洛酮的救治效果优于氟马西尼,采用纳洛酮救治重度急性酒精中毒,患者清醒时间、血压复常时间和症状消失时间等显著缩短,临床症状明显减轻,血清中ALT、AST和LA水平下降较为明显,预后效果相对较好,获得了令人满意的临床治疗效果,本文结果表明采用纳洛酮用于救治重度急性酒精中毒的疗效值得肯定,有较大的临床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