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振(开封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河南 开封475000)
高血压脑出血是指患者血压剧烈升高,导致病变的脑血管破裂出血引发一系列病症。患者临床多伴有嗜睡、躁动、呕吐及头痛等症状[1]。高血压脑出血多发于大脑半球深部基底,发病率较高,病情较为凶险,进展较快,具有较高的致残率、致死率[2]。手术是临床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主要方法,且随着外科技术的发展,手术方式也呈现多样化,大体分为传统开颅手术与钻孔引流术两大类[3]。开颅手术有利于减轻血肿对正常脑组织的压迫,改善局部缺血,利于患者预后,但创伤较大,对于位置较深的血肿清除能力有限[4]。目前临床对于高血压脑出血多采用微创手术,即钻孔引流术,创伤较小,风险较低,但引流效果一般。本研究旨在探讨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采用钻孔引流术的治疗效果。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8月~2018年8月在我院就诊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9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9例。对照组中男28例、女21例;年龄40~86(55.23±7.48)岁;出血量31~42(36.23±3.05)ml。观察组中男27例、女22例;年龄41~86(55.46±7.74)岁;出血量32~41(36.58±3.12)ml。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审核通过。
1.2 入选标准 (1)纳入标准:经CT扫描确诊;GCS评分≥5分;有明确的高血压病史;患者家属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2)排除标准:单纯丘脑出血者;脑干出血者;合并神经系统疾病者。
1.3 方法
1.3.1 对照组 采用开颅手术治疗。术前常规对血压进行控制,气管插管全麻,根据术前CT选择尽量避开大血管和脑室功能区的非功能区入路,常规掀开骨瓣,按照CT显示的血肿部位及大小用脑穿刺针进行穿刺,对皮层进行电凝止血,由浅入深进入血肿,使用吸引器将血凝块轻柔的吸出,使用取瘤钳将部分松动血块取出,如发现脑组织出血可采用电凝止血,不能强行吸除血肿壁粘附较紧的血块,避免脑组织出现更大的损伤,置入引流管,经三通接入引流袋,逐层关颅,术后持续进行引流。
1.3.2 观察组 采用钻孔引流术治疗。术前常规控制血压,根据CT结果精准定位颅内血肿位置,以血肿最多层面、与颅板距离最短的血肿中央避开血管及功能区作穿刺靶点。局麻,切开颞部皮质,颅骨钻孔3cm,十字切开硬脑膜,穿刺,置入引流管于血肿腔中,轻柔抽吸血肿,从引流管向血肿腔注入尿激酶2~5万U,8~12h给药1次,根据引流量调整尿激酶的剂量与给药次数。两组术后均给予营养神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脱水、降低颅内压、抗感染治疗,控制血压,加强术后护理。
1.4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手术指标,包括手术时间、血肿清除率。血肿清除率=[(术前1d血肿量-术后1d血肿量)/术前血肿量]×100%。(2)比较两组预后情况,采用格拉斯哥预后分级(GOS)[5]评估术后6~12个月患者恢复情况。Ⅰ级:死亡;Ⅱ级:植物生存,长期昏迷,呈去皮质和去脑强直状态;Ⅲ级:重残,需要他人照顾;Ⅳ级:中残,生活能自理;Ⅴ级:良好,成人能工作、学习。(3)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消化道出血、肺部感染、再出血、院内死亡)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以(±s)表示计量资料,组间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手术指标比较 观察组手术时间均短于对照组短,血肿清除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两组GOS分级比较 观察组术后GOS分级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1 两组手术指标比较(±s)
表1 两组手术指标比较(±s)
?
表2 两组GOS分级比较[n(%)]
2.3 两组并发症比较 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8.16%(4/49)比对照组24.49%(12/49)低(P<0.05)。见表3。
表3 两组并发症比较[n(%)]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肿会压迫周围组织,造成脑组织缺血性坏死、脑水肿,继发脑损伤[6]。血肿释放的毒性物质会引起脑部组织缺血反应,而凝血酶诱导的炎性级联反应可进一步对脑组织造成继发性病理损伤。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及时处理,解除血肿对周围组织的压迫,降低颅内压,改善脑灌注压,是降低患者致残率、致死率的关键[7]。开颅手术是临床传统的手术方式,可将血肿清除,改善血肿占位性反应,恢复局部供血,同时还可改善出血部位及缺血半暗带的血液供应,尽可能保护神经功能,但创伤较大,对患者术后恢复不利。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手术时间均短于对照组,血肿清除率低于对照组,GOS分级优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表明高血压脑出血采用钻孔引流术治疗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预后。开颅手术可在直视下对血肿及炎症刺激下的坏死组织进行清除,最大程度地降低颅内压,止血较为完善,尤其对于血肿量较大甚至形成脑疝的作用是其他术式不能替代的,但对于位置较深的出血作用不佳,具有较高的致残风险;如患者术后颅内压再次升高,开颅部位会成为脑组织疝门户,引发脑疝。此外,高血压脑出血多发于老年群体,开颅手术手术时间长、切口面积大,老年人耐受性较差,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高[8]。钻孔引流术具有创伤较小、操作简单等特点,无需进行有创性检查,在头颅CT下即可定位血肿位置,直接进行钻孔引流,有效缩短手术时间,能全方位、高效地将血肿清除;且不受年龄限制,对于不适合开颅手术的高龄患者也较为适用;在局麻下即可进行手术,避免全麻对心肺功能造成干扰,减轻患者经济负担,有效改善患者预后;此外,在CT下进行精准定位,通过引流血肿降低颅内力,减轻脑组织损伤;联合尿激酶溶解,实现血肿清除,有助于充分展现钻孔引流术的临床优势[9]。但由于钻孔引流术是单管引流,易阻塞,导致血肿清除率较开颅手术低[10]。因此,对于颅内压相对较低且出血量少的患者,钻孔引流术优势较为明显。此外,采用钻孔引流术时应严格掌控适应症,对于血肿量>55ml的患者、且破入脑室时间超过72h的不宜采用钻孔引流术,应选择开颅手术。
综上所述,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采用钻孔引流术治疗虽然血肿清除率相对较低,但可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改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