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婷婷,王洪田,陈艳蕾,庄严,石海云,于睿莉,郭淼颖,尹佳,王学艳
过敏性疾病(主要包括过敏性鼻炎、哮喘、过敏性皮肤病等) 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慢性疾病,且患病率有快速上升趋势[1- 2]。自然界中存在成千上万种过敏原,不同国家和地区常见的过敏原不完全相同,过敏原在过敏性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3],明确过敏原是过敏性疾病诊治最重要的环节。皮肤点刺试验(skin prick test, SPT)是过敏原体内检测方法,因其价格便宜、操作简便、操作误差小、安全可靠等优点,近年来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应用,是目前国际上推荐的过敏原检测方法[4]。通过SPT可对过敏原作出初步诊断,明确过敏性疾病的过敏原,对临床诊断、治疗和预防具有重要的价值[5]。
本研究采用 SPT 对北京地区常见过敏性疾病患者进行吸入性过敏原SPT,探讨该地区常见过敏性疾病的吸入性过敏原种类、分布以及过敏原分布特点,为北京地区过敏性疾病的临床诊断、治疗及预防,以及流行病学研究提供依据。
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7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变态(过敏)反应科门诊就诊的可疑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及过敏性鼻炎合并哮喘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过敏性鼻炎的诊断主要依据鼻炎国际指南[1]进行判定;过敏性哮喘诊断严格参考2019年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制定的中国过敏性哮喘诊治指南[6],同时将患者分为 0~4岁、5~9岁、10~14 岁、15~19岁、20~29 岁、30~39岁、40~49岁、50~59岁、60~69岁、≥70 岁,共10个年龄段,观察不同年龄段过敏性疾病患者吸入过敏原分布情况。
SPT检测:所有受试者使用北京协和新华联药业生产的32种吸入过敏原SPT试剂,包括圆柏花粉(Juniperuschinensis)、杨树花粉(Populus)、柳树花粉(Salix)、槐树花粉(Sophorajaponica)、桦树花粉(Betula)、英国梧桐花粉(Platanusacerifolia)、洋白蜡花粉(Fraxinuspennsylvanica)、榆树花粉(Ulmuspumila)、豚草花粉(Ambrosiaartemisiifolia)、葎草花粉(Humulusscandens)、灰藜花粉(Chenopodiumalbum)、大籽蒿花粉(Artemisiasieversiana)、玉米花粉(Zeamays)、向日葵花粉(Helianthusannuus)、银杏花粉(Ginkgobiloba)、油菜花花粉(Brassicarapavar.oleifera)、户尘螨(Dermatophagoidespteronyssinus)、荞麦壳(Buck-whealskin)、猫毛(Cat hair)、狗毛(Dog hair)、尘土(Dust)、粉尘螨(Dermatophagoides farinae)、蟑螂(Cockroach)、香烟(Cigarette)、棉絮(Cotton)、桑蚕丝(Mulberry silk)、鸭毛(Duck feather)、羊毛(Woollen)、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 van Tieghem)、链格孢霉(Alternariaalternata)、总状毛霉(Mucorracemosus)、产黄青霉(PenicilliumchrysogenumThom),阴性对照液为0.9% NaCl甘油(50.37%)溶液,阳性对照液为磷酸组胺(4.86 mg/mL)溶液。要求所有患者停用抗过敏药物3 d及以上才能进行SPT,激素及长效抗过敏药物需要停药7 d 以上。按照常规方法进行SPT[7-8]。SPT部位为单侧或双侧前臂屈侧,酒精消毒后,每种试剂间隔最少2 cm以上,先将试剂滴在皮肤上,再用一次性点刺针通过试剂垂直轻快地刺破表皮,不可出血,15 min后观察局部反应,同时注意患者主观感觉如胸闷、气急、出汗、搔痒等症状,按照常规方法判定SPT结果:过敏原风团与阴性对照相同则结果为阴性,过敏原风团为标准组胺风团反应范围的1/4提示结果为+,过敏原风团反应范围为标准组胺风团反应范围的1/2为++,过敏原风团反应范围与标准组胺风团反应范围相似为+++,过敏原风团反应范围为标准组胺风团反应范围的2倍甚至更大为++++。+及以上定义为阳性反应,++++定义为强阳性反应。
共有11 802例患者完成SPT检测,剔除资料不全的103例,共计11 699例患者374 368项次SPT纳入统计分析,其中男性4 729例,女性6 970例;年龄6个月至89岁,中位数34岁,四分位数(26,46)岁,30~39岁年龄段所占比例最大(29.6%)。过敏性鼻炎11 234例,过敏性哮喘1 704例,过敏性鼻炎合并哮喘1 239例(表1)。
11 699例患者中吸入过敏原SPT阳性9865例,阳性率84.3%;SPT阳性率前5位分别是灰藜花粉(57.5%)、葎草花粉(50.7%)、圆柏花粉(49.5%)、柳树花粉(48.7%)、大籽蒿花粉(47.8%);其他依次为豚草花粉(45.5%)、杨树花粉(43.5%)、玉米花粉(42.0%)、洋白蜡花粉(41.3%)、粉尘螨(39.5%)、向日葵花粉(40.0%)、桦树花粉(39.6%)、梧桐花粉(39.5%)、槐树花粉(38.1%)、户尘螨(34.2%)、尘螨(户尘螨或者粉尘螨任何一种过敏) (44.9%),而总状毛霉(8.1%)和产黄青霉(6.0%)检出率较低(表2)。
表1 调查人群的基线资料
吸入过敏原SPT皮肤点刺强阳性反应(++++)最高为圆柏花粉(63.8%),其次为大籽蒿(63.2%),桦树花粉(49.2%),向日葵花粉(44.7%),葎草花粉(40.1%),灰藜花粉(31.4%),玉米花粉(31.3%),粉尘螨(31.5%),户尘螨(31.3%),猫毛(28.0%)(图1)。
11 234例过敏性鼻炎患者,SPT阳性率85.0%,其中树木花粉阳性率最高(59.8%),其次是杂草花粉(58.7%);1 704例过敏性哮喘,SPT阳性率79.9%,杂草花粉阳性率最高(53.3%),其次是树木花粉(47.8%);1 239例过敏性鼻炎合并哮喘患者,SPT阳性率84.2% ,杂草花粉阳性率最高(57.5%),其次是树木花粉(53.8%) (表3)。
过敏性鼻炎4种过敏原所占比例最高;过敏性鼻炎4种及以上过敏原致敏7 272例,占64.7%;过敏性哮喘4种及以上过敏原致敏993例,占58.3%;过敏性鼻炎合并哮喘4种及以上过敏原致敏802例,占64.7%(图2)。
表2 不同种类吸入过敏原阳性率
所有年龄段中,10~14岁年龄段SPT阳性率最高(94.2%),与其他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10~14岁这个年龄段,杂草花粉SPT阳性率可达到83.8%,其次是树木花粉(78.6%)、 动物毛62.0%)、尘螨(54.6%)、霉菌(48.6%)。树木花粉在15~19岁呈现一个小高峰,SPT阳性率80.3%。40岁以后吸入过敏原SPT阳性率逐渐减低(表4,图3)。
11 699例患者中共有6例出现AE,总体发生率为0.05%。所有AE患者的严重程度分级均为Ⅰ级。在6例出现AE的患者中,1例表现为头晕、出汗,经休息、吸氧、进食补液后均迅速得到缓解;5例患者应用激素或抗组胺药物治疗后1 h内症状得到缓解;无1例出现血压、心率下降,均未应用肾上腺素药物(表5)。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过敏性疾病患病率逐年上升,给世界各国造成沉重的医疗负担[10]。过敏性疾病是一种慢性变态反应性疾病,其发生除了受遗传等因素影响外,过敏原既是疾病促发的主要因素,又是诱发这类疾病反复发作及影响预后的重要原因。但是由于过敏原的种类繁多,所处地域不同,过敏原存在较大差异。对一定地域过敏性疾病群体进行过敏原测定,了解过敏原的种类分布,寻找并明确过敏原对于过敏性疾病的诊断,不仅对于特异性免疫治疗及其预防有一定意义,还有助于预测疾病的自然进程[11-12]。
过敏性疾病的诊断包括特异性诊断和非特异性诊断,非特异性诊断即常规疾病诊断,特异性诊断是进一步明确病因,即明确致敏过敏原。特异性诊断方法有体内试验和体外试验两种。其中SPT是一种广泛得到认可和有效的评估手段,是一种简便、快捷、安全、特异性高,并可以同时测定数十种过敏原的体内试验。目前进口制剂价格相对昂贵、花粉种类与本土品种不一致,尚缺少过敏性疾病国产SPT试剂的应用情况及北京地区过敏原致敏谱的大样本研究。本研究回顾性分析近一万多例北京地区过敏性疾病患者,所有患者均采用北京新华联协和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过敏原试剂进行SPT检测,研究结果明确了北京地区过敏性疾病致敏原分布特点,并评估了国产SPT试剂的安全性。
图 1 不同种类吸入过敏原阳性程度
本研究调查了中国北方北京11 699例过敏性疾病患者,发现吸入过敏原SPT阳性率84.3%,表明过敏性疾病患者绝大多数由过敏原致病。此次报道的SPT阳性率高于王元等[13]报道的上海过敏性疾病SPT阳性率(75.4%)及郑艺等[14]报道的北京地区过敏性疾病的SPT阳性率(62.3%)。2006年王成硕等[15]对北京地区554例变应性鼻炎患者吸人过敏原谱进行了分析,明确尘螨是最主要的过敏原,致敏率为64%,其次是杂草、藜科花粉。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常见吸入过敏原主要是杂草花粉、树木花粉和尘螨。近10余年来北京吸入过敏原谱发生变化的可能原因考虑如下:(1) 北京地区过敏性疾病患者对气传过敏原的致敏情况随时间推移而变化,花粉取代尘螨和霉菌成为首位致敏原。(2)随着京津冀地区近10年来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生态环境的恶化、气候变化、生活方式的改变、人口流动性增强,可以影响过敏原的分布、数量、繁殖率和致敏性,吸入致敏原更加趋于多样化,尘螨致敏率略有降低。
表3 不同过敏性疾病的致敏原
图 2 不同过敏性疾病致病过敏原数量
表4 不同年龄段SPT阳性率
北京地区气传花粉主要由春季的树木花粉和夏秋季节的杂草花粉构成[16-17],本研究结果显示夏秋季藜科花粉和葎草花粉是北京地区过敏性疾病最常见的致敏原,其次是树木圆柏花粉、柳树花粉和杂草花粉大籽蒿花粉。我国老一辈变态反应学者叶世泰和尹佳教授等经过大量临床实践与观察, 发现蒿属植物花粉是我国北方重要致敏花粉[18-19],2015年内蒙古过敏性疾病调查中笔者发现蒿属花粉、葎草花粉、藜科花粉是最主要的致敏花粉[20]。近年来北京地区引进新的绿化植被导致产生新的主要致敏花粉的可能,本研究发现藜科花粉和葎草花粉致敏数量上升,且已经超过蒿属花粉成为主要的致敏原,引起人们足够重视。研究中还发现圆柏花粉、大籽蒿花粉、桦树花粉发生强阳性反应的比例最高,致敏性最强,因此,建议北京政府在选用绿化物种时同当地变态反应学界专家共同选择树种、草种, 制定出符合当地需要的最佳绿化方案。绿化物种的选择应尽量避免选用花粉量大、抗原性强、致敏率高和散播范围广的植物。豚草原产于北美,是当地最重要的致敏花粉,目前几乎传遍全球[21-22]。近 20 年来,国内各地相继发现豚草,且迅速蔓延。本研究发现豚草SPT阳性率(45.5%)明显高于2006年王成硕等[15]调查的成人豚草SPT阳性率(13.7%),14年来升高了近3倍,目前豚草迅速蔓延,豚草花粉症患者也成倍增长,豚草有可能取代蒿属花粉成为我国最重要的致敏花粉, 这是一个非常值得人们关注的问题。此外本研究还发现调查人群杂草花粉致敏为主,其次是树木花粉,杂草花粉SPT阳性率明显高于树木花粉。考虑这与北京秋季花粉普遍较春季花粉播散时间长,持续花粉高浓度的天数相对更多,花粉量更大,致敏性更强相关。
图 3 不同年龄组吸入过敏原情况
表5 6例发生不良事件的情况一览表
本研究对各个年龄段过敏原阳性率进行分析,发现10岁以下吸入过敏原阳性率随年龄增加呈缓慢上升趋势,这与国外文献报道[23]一致,且与国内樊映红等[24]报道的长沙地区儿童过敏性疾病的过敏原状况调查分析结果基本相同。成胜权等[25]研究西安地区3 085例15岁以下过敏性疾病患病儿童吸入过敏原SPT研究中也发现随着年龄的增加,SPT阳性率增加,致敏性增强,7~15岁年龄段SPT阳性率可达58.61%。本研究发现10岁以前随着年龄的增加,SPT阳性率逐渐升高,10~14岁年龄段SPT阳性率达到高峰(94.2%)。分析可能的原因是出生后由于处于体液免疫发育过程中,产生过敏原特异性IgE的B淋巴细胞尚未完全发育成熟[26],因此,10岁之前吸入性SPT阳性率不高,但是随着年龄的增加免疫系统及免疫机制的逐步完善,过敏原出现阳性率逐渐增加。但是本研究中发现14岁以后除了树木花粉,其余吸入过敏原阳性率下降,40岁以后所有吸入过敏原SPT阳性率随着年龄的增长出现逐渐降低,发生这种现象的有关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
不同疾病分组比较结果显示,哮喘伴/不伴鼻炎患者的阳性检出率均显著高于单纯鼻炎组,提示哮喘比单纯鼻炎者有更显著的过敏原致敏情况。除过敏原种类与过敏性疾病相关,多重过敏原阳性也是过敏性疾病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既往研究报道特应性人群阳性过敏原增多可以预示过敏性鼻炎和哮喘症状的出现[27]。还有研究报道AR合并其他过敏性疾病患者与单纯 AR患者相比,多重致敏率增加且过敏原的致敏率增高[28]。本研究发现无论是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还是过敏性鼻炎并发哮喘的患者大多合并多重花粉过敏原过敏,近70%的过敏性鼻炎并发哮喘和单纯过敏性鼻炎患者呈现4种以上过敏原阳性,提示多重吸入过敏原致敏的患者更容易患过敏性鼻炎和哮喘。
SPT反应程度大多轻微,严重反应非常罕见。本研究行SPT的患者年龄范围在6个月龄到89岁,所有进行SPT检查患者中仅有6例患者发生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05%,这与国外报道[29]相近。6例患者中无一例使用肾上腺素抢救药物,其中5例患者应用激素或抗组胺药物治疗后1 h内症状均得到缓解,提示国产SPT试剂安全性良好,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
综上,北京地区过敏性疾病吸入性过敏原以灰藜花粉、葎草花粉、圆柏花粉、柳树花粉、大籽蒿花粉等为主;在常见过敏性疾病中,杂草花粉和树木花粉致敏最为常见,其次是尘螨和动物毛。10岁以前SPT 阳性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10~14岁SPT 阳性率(除树木花粉外)最高;40岁以后SPT阳性率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降低。过敏性疾病患者多合并4种及以上吸入过敏原过敏;过敏性疾病中过敏性鼻炎合并哮喘患者SPT 阳性率最高。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是,未能进行SPT和sIgE致敏原检测结果不同级别的对比分析,因此,需要继续完善及改进。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北京地区人群的变应原分布特征,为本地区过敏性疾病的防治提供了流行病学资料和临床依据。协和国产吸入变应原制剂安全性良好,有助于过敏性疾病的临床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