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语电视新闻教学中“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

2021-05-10 02:58梁洪琦
艺术科技 2021年1期
关键词:俄语电视新闻课程思政

摘要:“课程思政”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创新的要求,是深化外语课程教学改革的迫切任务。俄语电视新闻课是俄语专业课程中最能反映俄罗斯时事热点、民族价值取向的课程之一。本文在深刻理解“课程思政”内涵与外延的前提条件下,探究在俄语电视新闻课教学中实施“课程思政”的具体路径。

关键词:俄语;电视新闻;教学;“课程思政”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1-00-02

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2019年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2]。“课程思政”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体现,是坚持党教育领导制度社会主义方向的表征。如何在各门课程中实施“课程思政”,是目前全国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议题之一。全球化时代不断增强的文化交流、文明互鉴,离不开外语学科、外语课程的深度参与和积极作用,也是外语学科的优势所在与应有的历史责任[3]。俄罗斯与中国现正保持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中俄在贸易、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深层次的交流与合作对国内高校培养俄语人才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俄语电视新闻是高校俄语专业开设的课程中最具时效性、最贴近俄罗斯时事与国情的课程之一。在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如何实施“课程思政”,是对本门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全新挑战。

1 “课程思政”的内涵与外延

区分“课程思政”与传统的思政课程,能够更加明晰前者的内涵与外延。高校思政课程是为了有计划地教授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党的路线、方针与政策等而专门开设的基础性课程。

“课程思政”概念的提出,可以弥补思政课程的不足,它不再是一门课程,而是一种课程观,属于教育理念,能有机融入立德树人各种功能,深入挖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与功能,既让课程承载思政,又寓思政于课程,真正在课程教学实践中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双向互动[4]。“课程思政”是课程与思政的有机结合,即在专业课程的框架内,将育人目标融入专业知识的讲授过程中,渗透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激励学生勇于承担自身的社会使命,并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理想,鞭策学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如果说,传授专业知识是课堂教学设计的明线,是显性的知识线,那么思政教学则是课堂教学设计中的暗线,是隐性的思想线。

明晰“课程思政”的内涵能够更加准确地划定其外延,进而可以避免对其内涵理解不足而导致的践行范围受限。原则上,高校内开设的各类课程均可成为实施“课程思政”的主渠道,均需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承载育人的重要功能。因此,“课程思政”覆盖面大、外延广,又被称为新时代“大思政”。

2 俄语电视新闻课实施“课程思政”的路径

俄语电视新闻课程是为高校俄语专业高年级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发展课程。俄语电视新闻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为:听俄语电视新闻的音频;回答一组与新闻内容相关的问题,这些问题通常是以选择题的形式体现;针对回答错误的问题,反复听音以确定相关信息;讲解音频中涉及的重要时事热词、固定表达等。

俄语电视新闻紧贴时事,主题丰富,其中包含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科技、军事等各个方面。在众多俄语专业课程中,俄语电视新闻课最具客观性、广泛性及时效性。可以通过以下4个路径来实现俄语电视新闻课的“课程思政”教学。

2.1 增強教师的思政意识

在2019年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2]。将“课程思政”融入外语课堂,应从教师出发,增强其思政意识,提升其政治素养。

首先,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夯实政治理论基础能够确保教师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在思想上永葆先进性。只有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作为储备,才能将理论学习的成果运用于教学实践,进而避免“课程思政”教学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教师可通过多样化途径进行理论学习,如借助权威著作或线上课程来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关注国家大事、新闻热点来提高自身的政治敏锐度等。

其次,增强育人意识。只有树立“课程思政”的教学观念,真正将思政的思维和意识融入教师教学的过程中,从准备教案到理论讲授以及实践指导各个环节,不断深挖思政理论,并将其传递给学生,才能够真正实现二者的深度融合[5]。语言不仅是一种交际工具,更是某民族文化的棱镜、载体。作为大众传媒的一种体现形式,电视新闻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俄罗斯自身的国家立场、俄罗斯民族的世界观导向。因此,将育人意识融入俄语电视新闻课的教学十分必要。

2.2 深入挖掘思政元素

外语“课程思政”需要外语教师有意识地利用外语课程蕴含的丰富育人内涵与资源,有意识地进行育才和育人相统一的系统化、融合性设计,在课程设计中要体现整体意识,注重立体思维,形成系统规划,使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于知识内容、语言形式、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能力发展中,从而达成外语语言知识、外语应用能力、正向情感、积极态度、正确价值观、健康人格融合发展[6]。在俄语电视新闻的内容中找到外语知识与思政元素的结合点,是实施“课程思政”的难点所在,教师应起到引领作用。在课堂中努力将学术性、专业性与政治性、思想性结合在一起,推动思政课建设的内涵式发展。全国高校俄语专业八级考试听力题的内容基本选自俄语电视新闻,因此,在俄语电视新闻课中采用专业八级考试的听力题为教学素材更具指向性。以下通过两个实例,来具体阐述如何在俄语电视新闻课的专业知识中挖掘思政元素。

如在2015年全國高校俄语专业八级考试的听力题中,第一篇听力内容为关于俄罗斯总统普京参加埃尔米塔日博物馆(Эрмитаж)成立250周年庆祝仪式的一则电视新闻。在听音、回答问题、学习热词与固定表达之后,可以向学生介绍埃尔米塔日博物馆的一些知识。该博物馆又名冬宫博物馆,始建于20世纪中叶,位于圣彼得堡涅瓦河畔,最初是俄罗斯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的私人收藏馆。现今该博物馆已发展为世界上第二大艺术博物馆,馆内收藏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绘画、雕塑等270余万件艺术精品。随后,教师可导入我国故宫博物院的相关信息。故宫博物院属于世界文化遗产,是“中国最大的古代文化艺术博物馆”。无论是从建筑艺术角度而言,还是从古物瑰宝角度而言,故宫博物馆都是我们了解国家历史与文化的宝地之一。导入这些信息之后,教师可向学生讲授“故宫博物院”“明朝”“清朝”“世界文化遗产”等专有名词的俄语译法。

再如,在2017年全国高校俄语专业八级考试的听力题中,最后一篇的听力内容是关于俄罗斯莫斯科小剧院(Малый театр)经过3年修缮后重新启幕的一则电视新闻。在讲授完语言知识之后,教师对莫斯科小剧院可进行简要介绍。莫斯科小剧院建于1824年,是俄罗斯历史最悠久的话剧院之一。俄罗斯许多经典的文学作品,如《瓦尼亚叔叔》《黑桃皇后》《三姐妹》《樱桃园》等,均被搬上舞台,成为小剧院的传统剧目。小剧院为俄罗斯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亦成为俄罗斯精神的象征之一。教师可引导学生由莫斯科小剧院联想到我国的中国国家话剧院,该话剧院被称为“共和国戏剧长子”,是“中国国家表演艺术的最高殿堂”。由此,能够使学生在了解外国文化的同时,加深对本国国情与文化的认识,坚定爱国主义信念与文化认同感。

2.3 学生自觉内化思政思想

如上文所述,“课程思政”是隐性的思想线,而不是填鸭式的知识输送。我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辉煌成就、不断上升的国际地位等,都在激发我们强烈的民族认同感与文化自信心。应借助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去渗透价值观教育,将知识作为价值观的载体。学生的接收方式亦应从传统教学的“被动教化”转变为“自觉内化”。

在俄语电视新闻课的课堂中,学生应在以开放的眼界了解他国文化的同时,在语言、文化的碰撞中,弥补自身对本国国情、文化认识的不足。在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意识的驱使下,提升自己的价值判断力与思辨力。将个人的学习目标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目标相联结,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努力成长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与接班人。

2.4 增加对学生思政素养的考核

俄语电视新闻课“课程思政”的实施过程虽然凸显了其隐性特征,但并不意味着不需要对该门课程的思政内容进行考核。通过增加对思政内容的考核,反而能够增强本门课程“课程思政”的内生动力。

俄语电视新闻课以往的考核内容及比例为: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40%(其中课堂表现占比30%,出席率占比10%),期末考试的卷面成绩占总成绩的60%。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来对学生的思政素养进行考核:首先,在占比为30%的课堂表现中丰富考核标准。除了关注学生是否遵守课堂纪律、专心听讲、积极回答问题、完成作业等情况,还应衡量学生是否关心我国时政热点、了解本国文化、具有正确的价值取向与较高的思辨能力等。重视课程的过程性评价,既能避免过分依赖“知识本位”的考核方式,又能引导学生平时有意识地培养自身的思政素养。其次,在期末考试试卷中增加对思政元素的考核。比如,在以往期末考试试卷中通常会有一道汉译俄的翻译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一些重要词组、固定表达的掌握程度,它们通常均来自讲授过的俄语电视新闻原文。那么,教师可适当地在这道题中增加对平时授课所涉及思政元素的考察,如我国国情与文化知识的俄语表达。以上文中“课程思政”实施的具体案例为例,可在期末试题中增加对“故宫”“中国国家话剧院”“世界文化遗产”等俄语译法的考察。

3 结语

“课程思政”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本质要求是育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创新的时代要求。将“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程,将培养专业人才与培养我国社会主义接班人相结合,是外语课程教学改革的呼唤。本文在深入分析“课程思政”内涵与外延的基础上,探索了在俄语电视新闻课的教学过程中实施“课程思政”的具体路径,如增强教师思政意识、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学生自觉内化思政思想、增加对学生思政素养的考核等。俄语教师应在“大思政”的教育背景下,以专业课程为载体,为培养既具有扎实的俄语知识又有能力配合“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实施的青年人才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OL].人民网,http://dangjian.people.com.cn/GB/n1/2016/1209/c117092-28936962.html,2016-12-09.

[2] 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OL].新华社,http://www.gov.cn/xinwen/2019-03/18/content_5374831.htm,2019-03-18.

[3] 刘正光,岳曼曼.转变理念、重构内容,落实外语“课程思政”[J].外国语,2020(5):21-29.

[4] 杨金才.新时代外语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几点思考[J].外语教学,2020(6):11-14.

[5] 韦超现.“课程思政,知行合一”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J].艺术科技,2019(10):47.

[6] 张敬源,王娜.外语“课程思政”建设——内涵、原则与路径探析[J].中国外语,2020(5):15-29.

作者简介:梁洪琦(1988—),女,吉林四平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俄语语言学。

猜你喜欢
俄语电视新闻课程思政
俄语歌曲在俄语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探究
电视新闻中的图片应用
论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之路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同期声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的作用
基于3D虚拟情境的俄语视听说教学
电视新闻后期制作技术初探
俄语称呼语的变迁
今日俄语:语法领域中的积极过程*——“今日俄语”系列研究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