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红
摘要:中等生因自身因素及教师教育思想的偏差,得不到应有关注,成为“被遗忘一族”。我们应给予平等的机会催生其自信,搭建展示的平台促进其发展,让“关注”转化为中等生发展的内动力,让“遗忘一族”尽享爱的教育。
关键词:“遗忘一族”;中等生;关注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1)01-009
想必老师都受邀参加过学生聚会,是否有同感:班内两头的学生清楚地记得他们的名字和难忘的事件,而面对众多中等生,常以“一时想不起”“你的变化真大”等搪塞过去,内心顿生一种歉意。
随着城市化步伐加快,初中边缘化学生已呈现出蔓延趋势。总有那样一部分学生,有的肆意放纵言行、漠视公德良俗、对抗校纪校规,消极影响很大;有的则成绩平平、默默无闻、无所事事,成为“被遗忘一族”。“边缘化学生”越来越引起教育者的关注,基于此,我校申报的市“十三五”规划课题《城市化进程中初中“边缘化学生”成因及教育策略研究》得以成功立项。暑假中再次拜读了市教科院赵宪宇的杂文第三部曲《教育的错觉》,其中《“求求你,批评我吧!”》一文深深触动了我,让我再次迫切地拾起这个话题,呼吁同行:给中等生一点关注,让他们同享爱的教育。
虽说新课程倡导关注每一个孩子发展,但长期以来形成的“抓两头、促中间”的框框,导致了事实上的“忙两头、丢中间”的最终局面,也造就了一种普遍现象:“优秀生倍受重视,后进生倍受督促,中等生无人关注”。事实上,事后想来,作为老师,尤其是班主任,真的应该感谢这些“被遗忘”的中等生:他们学习一般,不拖后腿,循规蹈矩,无声无息。他们每天安静地端坐或行走于教室内外,从老师的视线中淡入淡出,表扬永远轮不到他们,批评也没有他们的份。他们为老师赢得了许多宝贵时间,把爱的权利送给了班里处于两头的同学。这些处在中间层面不上不下的中等生,一如陆游笔下的梅花——“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虽没有风霜严寒,但“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滋味也并不好受。因此,让我们共同走出这一误区,不再让中等生堂而皇之地成为“被遗忘一族”。
一、中等生的发展缘何得不到“关注”
这是一个不容回避又值得深思的问题。中等生在班内所处的地位是尴尬的,他们找不到富有优越感的位置,体验最深刻的就是平庸、被忽视。但中等生又是一个庞大的群体,是一股不可或缺的中间力量。那他们缘何得不到关注呢?
1.教育思想的偏差——情感倾斜
虽说新课改大力倡导素质教育,但依然有应试教育的影子,分数成为老师矢志不渝的追求。在以升学为指挥棒的评价体系下,为了提高优秀率和及格率,扩大声誉,大搞“提优补差”。优秀生能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脱颖而出,成为“成功”的象征、老师的“骄傲”;后进生没目标方向,缺乏约束,成绩差,拖班级“后腿”,成了老师“负担”。老师的情感天平难免发生倾斜,把高度的关注与大量的精力都集中在两头学生身上。中等生学习成绩虽没优势,行为习惯上更是安分守己,对班级产生的积极或消极影响远比优秀生和后进生所造成的小,他们成了班集体中较稳定的群体,也自然容易被忽视、被遗忘。此外,家长、老师对中等生的期望值并不高,其发展速度的缓慢难以满足教育者“急功近利”的思想,从而使教育者缺乏精神动力,因而中等生的发展得不到关注。
2.学生自身的因素——难有突破
据调查:75%的中等生对自身缺乏全面分析和正确认识,忽视自身优势,为自己的不足或短处自怨自艾。他们中又长期稳居中游,缺乏理想,故步自封,得过且过;有欲进畏难,想成绩拔尖,但又怕困难,懒于深入钻研,缺乏进取意志。他们大都没自信没主见,胆小又内向,但又都是做事比较自觉、努力,不调皮也不惹麻烦的。总之,在中等生身上看不到明显优缺点,他们的个性特征往往是模糊而共性的,就算有时冒出一丝闪光点,往往很快又泯然于众,各方面表现均属一般。这样一来,老师很难找到机会进行表扬或鼓励,以激发进取心;因表现无差错,老师也用不着常用批评手段使他们吸取教训,促其发展。久而久之,中等生也习惯安于现状,淡淡的身影似乎也走进了老师视线的盲区,“关注”又从何而谈呢?
二、让“关注”转化为中等生发展的内动力
西方心理学家赫洛克曾做过一个教育实验,他把105名四、五年级的学生分成三组,在三种不同诱因的情况下进行加法练习。第一组为受表扬组,第二组为受训斥组,第三组为控制组,不予任何评价。实验结果,前两组成绩均优于控制组,适当表扬的结果明显优于批评,而批评的效果又比没评价的好。
许多学校,中等生的位置与实验中的控制组相似,他们无论是阶段性进步还是暂时性下滑,都不在老师关注的视线范围内。他们身上往往有着积极与消极并存的心理因素,且两种因素常互斗,不断两极分化,迈入优秀生的后备军、后进生的预备队。其实,他们中很大一部分是有发展潜力的,只要我们悉心关怀,合理引导,“更上一层楼”的可能性完全存在。老师的“关注”成了中等生发展的内动力,他们会从“关注”中挖掘潜能,从而在原有基础上获得发展。
1.给予平等的机会——催生自信
生命就其本身来说是自由、平等,渴望幸福的。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恳求别人对自己的关怀。”教育教学中,我们应该树立人人都是教育对象、关心对象的理念,平等地对待、关注每一位学生。
课堂上,老师心中应装着各层次的学生,全方位运筹设计,确保每个学生有所发展。不仅要“厚爱”优秀生、“照顾”后进生,更要给占大多数的中等生以全面支持,创造学习和发展的空间。我们的目光不能只停留在发言活跃或是开小差的学生身上,也应该时刻用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信任的微笑让那些端坐静听的中等生不再沉默,也能勇敢举起手积极发言,提升自尊心和自信心。给予充分的关注、适当的表扬激励,他们也就能融入活跃的学习活动中来。
班级管理中,中等生不能只是单纯地作为被管理者,应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充分解放学生的大脑、双手、嘴巴,设置方方面面的岗位,给予平等的机会,让学生特别是中等生根据个人兴趣及能力发展选择,人人上岗,参与班级管理。在岗位实践中获得爱与归属的需要、自尊的需要,在集体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与价值,也使他们锻炼了能力,激发了潜能,催生了自信。
2.搭建展示的平台——促进发展
有人说,教育要“帮助每个人打开眼界看到自己,使他看见、理解、感觉到自己……”。中等生其实也有着丰富的心灵世界、广泛的兴趣爱好和亟待开发的各种潜能,只是他们自身没有意识到。如果老师能设法给他们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搭建展示的平台,他们的能量就能释放出来。一方面,在自我展示中增强兴趣,优化个性;另一方面,渴望受到关注和“表现”的心理得以满足,在自豪荣耀的基础上发扬优点,促进发展,逐步跻身优秀生的行列。
集体是个人成长的沃土,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是发现和培养中等生的理想途径和良好契机。班主任要有意识地让中等生融入集体,展示自我。如班队活动、文艺汇演、各项比赛,尽可能发挥其长处,挖掘潜能,让他们的身影活跃在集体活动中,心情陶冶在成长的乐趣中,不仅可培养能力,还能协调同学关系,有利于形成和谐向上的集体氛围。开展“寻找优点”活动,让他们了解自身闪光点,用“亮点效应”重塑自我;实行班干部轮流制,为他们提供锻炼机会,促其积极进取,增强才干。每一个中等生,自然也拥有与他人不同的特点,所以老师尤其要鼓励差异发展。总之,给中等生搭建一个充分展示的平台,并运用有效激励手段,就能推动原本只停留在“中游水平”的他們更上一个台阶。
冷落、疏忽,金子也会蒙上尘埃。“每一个学生都是一座金矿”。他们需要老师的关注、发现与欣赏,不管是真诚的赞誉,还是善意的批评。每一位教育者应将对学生的关注化为和风细雨,滋润每一位学生,而不应该是疾风骤雨,惊涛拍岸……老师们,在我们“提优补差”的同时,千万不能忽视那股中间力量,遗忘那些中等学生,别再让他们蒙上“灰色”阴影。“求求你,批评我吧”,酸痛的呼唤,回响在耳边,也阵阵鞭打在教育工作者的心灵深处,“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发展”,让我们把关注的目光投射到每一个学生身上,让阳光同样照亮那些曾被遗忘的角落,让“遗忘一族”尽享爱的教育!
(作者单位:无锡市后宅中学,江苏 无锡21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