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校园文化培育的路径及策略

2021-05-10 16:41刘金龙杨春
关键词:策略

刘金龙 杨春

摘要:校园文化核心内容为校园精神,校园精神有强大的育人功能,新生校园培育优秀的文化有着深远的意义。文化的培育需要分阶段、按步骤进行,要从制度、行为、习惯、精神等层面去努力,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把握不同时期的特点,在培育过程中依靠人、解放人,这样才能在长期的坚持中慢慢形成独特的优秀的校园文化。

关键词:新生校园;精神培育;步骤;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1)01-005

文化,言简意赅地说,是一种变成了习惯的生活方式和精神价值,这其中包括了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同时又包括环境、语言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了一群人的集体意识。文化作为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并对生活产生深刻的影响。

就是说,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群所体现,并反哺作用于人的,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所以培育优秀的校园文化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校园文化是以师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育人为主要导向,以校园风气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是学校本身形成和发展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学校是教育人、培养人的社区,因而校园文化核心内容可以理解为是校园精神。

校园精神虽不是直接可以触摸得到的,然而生活在校园之中的人时时、处处可以感受得到,以校园精神为核心的健康的校园文化,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中相当重要,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一所学校如果没有自己的优秀的校园文化,无论领导团体多么英明,硬件设施多么先进,师资队伍多么强大,都不可能使得一个学校拥有强大的生命力。作为培养人的校园应该时时是育人之时,处处是育人之地,而人力并非能到每一个角落,那么人力不能到达的地方,文化就在起作用。

校园文化的贫瘠往往在新生校园体现得更加突出。新生校园包括两个类型,一类是指过去没有,为了满足教育的发展需求拔地而起的新建学校,校园校舍、领导班子、教师队伍、规章制度等都是从起点开始构建的新学校,没有办学历史,没有校园传统。另一类是指过去存在,有着自己的办学历史和传统,在新的时期由于各种原因需要改建或重组的学校。这类学校往往都是发展中遇到了外部或内部的一些问题,教育教学受滞,需要注入新的力量来革新思路、盘活机制、推动发展,比如由名校领办或多校重组。往往第二类学校在校园文化培育上更难,要破要立,而一个学校的传统是代代相传、相沿而成的,如同一种遗传因子,会自觉不自觉地在起作用,校风、教风、思维方式等一旦出了问题,需要多少年师生的共同努力才能得到矫正和重塑。

但无论是哪个类型的新生学校,校园文化的沙化或衰化都会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校的育人功能,可以这样说,学校要高品质内涵式发展,必须要以新兴的、健康的、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作为底蕴,因此新生校园培育校园文化既有着深远的意义又迫在眉睫。

以校园风气为主要特征和以校园精神为主要内容的校园文化,在培育过程中要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为宗旨,以有助于培养体魄健全,身心健康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为落脚点,就此而言,校园文化的培育过程应以规范行为为发端,以养成精神为任务,最终化有形的管理为无形的浸染以形成校园风气,具体说来培育过程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一、制度规范行为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管理需要一定的机制、原则和方法。在青少年人生观、世界观形成过程中,各种完善的规则制订对引领学生的发展,矫正学生的行为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只有在制度的约束下成长起来的人才能有规则意识、法律意识,才能更文明,更适应社会的需求,人格才能更加健全完整。

因此完善学校制度,让全体师生干有准则,行有方向,把规则牢记于心并贯彻到日常的工作学习中去,是校园精神培育的第一步。军队铁的纪律是战斗力的保证,许多名校的制度建设非常完备精细,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待人接物、仪容仪表、饮食起居等细节都作了明确的要求,这不仅是人才培养初始阶段的必要措施,也是依法治校具体体现的一个方面。

如何完善学校的管理制度?首先要进行广泛的调研,听取民意,確立什么是制约学校发展的根本问题,什么样的制度最有效;二是提炼学校的办学理念,确定学校的发展方向,定位什么样的办学特色。只有有理念、有方向的制度才能是科学合理的制度;三是制度不能为管而定,应为促进师生发展、激活内力而定,只有这样制度才会更有效,更有活力。

二、行为养成习惯

行为有很大的波动性,习惯是自动化的行为方式,可以说习惯是由于无数次的重复或练习而逐步固定下来变成自动化或半自动化的行为方式,良好的行为习惯能使人终身受益。叶圣陶有一句话:“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化为习惯。只有熟练得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运用。好像出于本能,一辈子受用不尽。”

要养成各种良好的习惯至少要注意两点,一是作为上游规范行为的制度要有权威性和相对稳定性,在其适用范围内具有强制约束力,一旦形成,不得随意修改,在特定范围内普遍适用;二是需历久弥坚,贵在坚持。一种行为要变成习惯,并非一蹴而就,即便形成以后,也需要不断地巩固加强,只有这样才会演化成自然而然的行为,即所谓的“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

学校如何实施把行为养成习惯呢?首先要高度重视作为准则的制度学习,要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师生学习规章,及时的加强检查、指导、评价和经验总结。其次通过开展多种活动推动制度的落实,如知识竞赛、文艺节目、风采展示、行为训练、情感体验等,有效创设富有感染力的真实的情境,促发学生的切身体验。最后,过程中要遵循学生主体性原则,尊重差异,加强激励性,多从学生自我发展、自我教育的角度,增加道德体验,淡化德育痕迹。

三、习惯积淀文化

积淀,是指积累沉淀,或积累沉淀下来的事物;文化积淀,就是文化积累沉淀下来的事物。文化本身就是一种认同,当一种习惯被某个群体共同接受时就形成了这个群体的一种文化。在日常的校園生活中,我们将那些有利于学校发展的好习惯制度化、系统化,借此推动学校的发展,直至将这些习惯变成生活中血肉化的东西,文化就业已形成。这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过程中需要采集和酝酿,也需要不断的扬长避短,取精去劣,只有不断地感悟、体会和升华,校园文化才能日益健康和强大。

校园文化积淀要从学生文化和教师文化两方面着手。一所学校,若能把学生的学业与学生文化的积淀有机结合起来,便会有力地推动学风、校风和校园内的精神文明建设。积淀优秀的教师文化一是要为教师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同时要加强专业实践培训,倡导教师形成自己的专业生活方式,使教师能够在自觉的层面上不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实现自身价值。

四、文化润泽制度

制度强调理性,重视标准和规范,而文化强调的是情感,重视内在精神价值;制度造就标准,文化赋予活力并提供价值动力。制度再周全也不可能凡事都规范到,只有文化管理才能做到这一点,优秀的文化时时处处对人们的行为起作用。文化虽不能代替制度,但没有文化仅靠制度来实现管理是不现实的,在实践中,文化要对制度起到润泽作用。

比如,作为员工每天按时上班、按时打卡签到是非常顺理成章的事情,目的是防止一些员工自由散漫;可是因为一些岗位的特殊性,而无法实施有效监管,即使学校出台再多的补充条例依然会有不合理之处,这时候就要将信任文化渗透到制度里,这样老师们也会主动做好本职工作。

校长一般是不会专为两个人去制定什么制度的,而在只有两个人的岗位上大家朝着学校希望的方向努力,也能把事情做好,这就是文化对制度的润泽。

最好的管理是人性化管理,人性化管理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而制度的面目往往是冷冰冰的,那么文化对制度的润泽就必不可少,在学校教育中强调以师生的发展为本,强调尊重人、为了人是一种价值取向,在校园文化的培育中解放人、依靠人也是根本。

总之,校园风气和校园精神反映着一个学校文化建设的质量和高度,是一所学校综合实力的反映,也是核心竞争力的主要体现。新生校园只有实现以上四个方面闭环式的培育过程,才能在长期的坚持中慢慢形成自己独特的优秀的校园文化,才能赋予师生独立的人格、独立的精神,激励师生不断反思、不断超越。所以,新生校园加强校园文化的培育既是重要工作之一,也是学校长足发展的重要保证。

(作者单位:江苏省清江中学教育集团淮安市范集中学,江苏 淮安223001)

猜你喜欢
策略
我的手机在哪?
计算教学中“算用结合”的有效策略
大班美工区材料投放策略的实践与探索
凸显对比策略 促进数学思考
高考数列复习策略之二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