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嘉
【摘要】幼儿期是最容易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阶段,因此,在此阶段让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会让其受益终身。幼儿对于劳动的概念并不深,甚至大部分幼儿并不知道劳动是什么,要改变这种现状,就要让幼儿知道劳动,并热爱劳动,从小就养成劳动的良好习惯。鉴于此,文章对培养幼儿良好劳动习惯的策略进行分析,意在给相关人员提供经验借鉴。
【关键词】基于劳动教育;幼儿;习惯培养;策略
有教育学家曾说过,要培养儿童的高尚品质,必须要进行劳动教育,关键在于促使儿童从小参与劳动,让劳动成为其天性及习惯。目前而言,很多儿童属于独生子女,且家庭环境优越,大部分儿童的劳动意识并不强。部分家长将重点放在儿童学习上,而忽略其生存技能的培养,导致很多儿童从小就有“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因此,培养儿童的劳动习惯和能力的重任就落在了幼儿教师肩上。幼儿教师应该将培养儿童的劳动意识和习惯作为工作的重心,端正自己的工作态度,潜移默化地培养幼儿的劳动习惯,将劳动教育渗入每一次教学中,让幼儿明白劳动光荣。文章从几个方面分析幼师在教育过程中如何开展劳动教育,意在为相关人员提供经验借鉴。
一、创设劳动情境,营造劳动氛围
幼儿园小朋友比较喜欢模仿,特别是模仿成年人的一些劳动行为,如打扫卫生、做饭等。但实际生活中,很多家长并不愿意让幼儿做这类事,导致很多幼儿从小就没有劳动意识。即使部分幼儿愿意模仿家长来进行劳动,但还是被家长“扼杀在摇篮里”,幼儿就此会形成一个错误的观念,认为小孩子不需要进行劳动,这也是很多儿童没有劳动能力的原因。所以,幼儿园教师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应该给幼儿营造劳动的氛围,培养其劳动能力。
例如幼师在进行《我长大了》一课内容教学时,应该给幼儿讲解关于此节的内容,让其明白自己可以帮助家长做一些家务事,可以学着大人的模样独立完成一些劳动。鉴于此,教师可以设置场景,让幼儿在场景中完成相应的劳动。教师可以借助一些道具来布置场景,将生活中一些比较常见的生活用品用于场景教学中,给幼儿讲解,让其回想平日家里的父母长辈是如何进行劳动的,让幼儿模仿,完成一些较为简单的劳动。如,在厨房里帮助妈妈洗菜、端盘子等,在洗衣房洗衣服、晾衣服等,打扫客厅的卫生,倒垃圾等。经过场景设置,让幼儿体验劳动教育,不但能让其感受到劳动的快乐,还可达到劳动教育的目的,提高幼儿的劳动意识,在一定程度上也培养了幼儿的劳动能力,让其明白劳动的必要性。在场景模仿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可对幼儿进行指导,给幼儿提供帮助,同时告诉幼儿哪些可做,哪些不能做。幼儿天性好问,教师也需要耐心给予教导,劳动过程中若遇到幼儿想做但又不敢尝试的,如切菜,教师应该鼓励其尝试并指导他们使用正确方式操作,成功后给予表扬,让幼儿感受到劳动的乐趣,提升劳动积极性。
二、利用节日氛围,实施体验教育
幼儿教师可以利用节假日的氛围来进行劳动教育,利用节假日,可以让幼儿对劳动的印象更深,借助节日的氛围,也可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幼儿的劳动兴趣。节日期间,教师可以引导、带领幼儿真正体验劳动的过程,并在体验时给幼儿讲解有关劳动的一些常识,缓解幼儿对劳动教育的排斥性,改变其劳动思维,从小培养其实践能力[1]。
例如幼师上到《悯农》的内容时,可以先给幼儿讲解关于悯农的详细内容,让幼儿真正理解,并感受其意义,热爱劳动人民,懂得珍惜劳动成果。幼儿园可以在“五一劳动节”期间组织幼儿进行劳动,由教师带领,开展不同的劳动教育任务。如,可以“劳动小能手”为主题,进行垃圾清除,带领幼儿在园内或者周边开展捡垃圾的活动。在活动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观察幼儿的表现,对于表现较为积极的幼儿给予表扬,对于较为懒散的幼儿应当给予鼓励,让所有的幼儿都积极参与到捡垃圾的活动中来,与此同时,幼师还可借此机会教育幼儿要珍惜清洁工人的劳动成果。还可以“班集体荣誉”为主题,开展班级劳动活动,教师引导幼儿为班集体做一件事,完成后在任务栏内标记。教师不要限定幼儿的劳动范围,让其自己想到并做到,同样不可限定完成的时间。幼儿可以通过为班级里的花草浇水、整理书桌等来完成劳动任务,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及时鼓励,让幼儿做得更好。教师还可以“我是小能手”为主题,引导幼儿加入班级的“除尘”活动中,或者午睡后帮助教师整理床铺等,同时,教师需要教育幼儿珍惜其他人的劳动成果,达到劳动教育的目的。
三、借助亲子活动,体验劳动成就
幼师和家长的沟通对于幼儿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有家长也都希望成为自己孩子的良师益友,陪同幼儿一起成长,帮助其培养劳动能力、自理能力,幼儿也希望在家长的陪伴中成长。鉴于此,幼儿园可借助亲子活动的方式来培养孩子的劳动能力,以此达到劳动教育的目的,同时这也是给家长及幼儿更多沟通交流的机会,有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
例如教师上到《爸爸和妈妈》的内容时,可借助此话题邀请幼儿的父母来到幼儿园中,共同参与活动。教师可以组织劳动技能比赛,让幼儿为自己的父母穿衣或鞋,在此过程中,不仅让幼儿感受到父母给自己穿衣服的经历,还锻炼了幼儿的动手能力,同时培养了幼儿良性竞争的意识,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幼儿劳动的积极性和技能。同样,教师还可组织自助餐亲子活动,让幼儿与家长一起完成自助餐。在自助餐活动中,父母为主,幼儿为辅,共同完成自助餐食材的准备,幼儿可以帮助父母清洗食材,对食材进行摆放,还可帮助父母拿所需食材等,最后共享劳动成果。在整个过程中,幼儿可以感受到劳动的快乐,并学到一些劳动技能,还可感受和分享劳动成果的喜悦,同时也从中体会父母平时的不易。教师还可组织植树活动,邀请幼儿的家长与幼儿一起為幼儿园植树,幼儿可在植树过程中帮助家长挖土、栽树、盖土、浇水,即使整个过程会比较脏,但幼儿会从植树活动中感受到劳动的快乐,也达到了劳动教育的目的。
四、创造劳动机会,培养劳动习惯
幼儿园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需要给幼儿创造劳动的机会,培养其劳动习惯,让其从小热爱劳动。但是,劳动习惯的培养需要循序渐进,幼儿园要给儿童创造更多劳动的机会,让其真正体验劳动。
例如教师上到《我会》的一节内容时,可以让幼儿说出自己所会的劳动,然后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给学生创造劳动的机会。如,幼儿说自己会整理房间,教师就要为其创造机会,让其展示自己整理房间的能力,教师可在幼儿午睡后让其折叠自己的被子并整理床铺。有的幼儿说自己会洗碗,幼师便可给幼儿创造洗碗的机会,让幼儿吃完午餐后自己动手洗碗,幼儿在洗碗的过程中,幼师可在旁进行指导,帮助其一次性将自己的碗洗干净,让其感受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幼师可以让幼儿将这些行动一直持续下去,循序渐进地锻炼幼儿的劳动能力。也有的幼儿说自己会扫地,幼师也应该为其创造扫地的机会,定时让幼儿给班级进行大扫除,在幼儿打扫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在旁指导,让幼儿做自己能做的,避免其做一些有危险的行为。教师要给幼儿创造劳动的机会,在循序渐进中培养幼儿的劳动习惯,让幼儿爱上劳动,并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进行劳动,进而达到劳动教育的目的,提升教育的效率,实现教育意义。
五、借助游戏过程,培养劳动习惯
幼儿属于好动群体,因此,教师在培养的过程中便要将其特点利用起来,利用好幼儿的特点,便能将教育的效率进一步提升。因此,教师可借助游戏的方式对幼儿进行培育,通过在游戏中设计劳动,让幼儿体验劳动的乐趣,逐渐培养其良好的习惯[2]。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可针对性地设计游戏让幼儿来完成,并通过游戏的方式达到劳动的目的。教师可以将幼儿平时玩的球类打散,随意分布,然后让幼儿将所有球都收集起来。教师可以将此过程设计成游戏,让幼儿分组,将球捡到对应的框内,采用限时的方式对幼儿的成果进行判断,看哪一组幼儿收集的球最多即为胜利,并对获胜的幼儿进行奖励,以此鼓励幼儿再接再厉,并以劳动为荣。教师对幼儿鼓励后,还可为幼儿讲解通过这一个游戏,其不仅进行了劳动,还在劳动过程中获得了快乐,并让其记住这一时刻。同样,教师在给幼儿讲解植物的过程中,便可让其参与到给植物浇水的游戏中来,看看谁浇的最多、最好。教师可组织幼儿在校园中为植物浇水,并告知其不得过多浇水,也不能浇得太少,一个小时后看看谁浇得最好,胜利者将会获得一定的奖励。教师在组织幼儿浇水时需考虑幼儿的能力,游戏设计必须在幼儿的能力范围内,在让其劳动的同时必须考虑到安全问题,通过游戏的方式,不仅让幼儿获得快乐,还能让幼儿愿意劳动。通过多次组织游戏,也能达到培养幼儿劳动习惯的目的。
綜上,幼儿园实行劳动教育,不仅可以培养幼儿劳动的习惯,还能让幼儿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感受到劳动的快乐,进而明白珍惜劳动成果的意义。进行劳动教育,让家长参与其中,也可改变家长对幼儿的劳动观,促进家长劳动意识,让其配合幼儿园的教育实施,坚定劳动教育的信心。劳动教育对于幼儿养成良好习惯具有很大意义,因此,家长及幼儿园都应该重视,将培养幼儿良好的劳动习惯当成重点。
【参考文献】
[1]吴彩虹.新时代背景下幼儿劳动习惯的培养[J].求知导刊,2019(18):154.
[2]梁宇翔.基于劳动教育的幼儿习惯培养策略[J].辽宁教育,2019(24):6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