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文阅读:立在词坛横轴和人生纵轴上的李清照

2021-05-10 02:46张蕾芳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21年4期
关键词:怀古李清照苏轼

张蕾芳,安徽省芜湖市无为第一中学教师。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2019年)在总体框架设计上有一个很大的变化,就是创新单元内部组织方式,将不同文体、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文章组合在一起;创新篇章组合方式,单元内部,有的一课由几个单篇作品构成。直观来讲,就是提供一组文章供学生进行综合阅读,教材中设计的单元学习任务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精读课文基础上,贯通融合这些文章,才能够完成。它与单篇教学的区别在于更强调整合、贯通和前后的联系,要比同寻异。

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新课标强调教学整合,提倡专题教学的主张。然而,学习任务的高度整合,可能会给教与学带来较大的挑战,这需要我们努力提升组合篇章的教学设计与实践能力,提升语文学习情境、语文学习任务的设计与实践能力。

以教材必修上第三单元的第9课宋词为例,讲读作品为苏轼《念奴嬌·赤壁怀古》,并两篇自读作品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和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在本单元导读中,明确提出“苏轼、辛弃疾词的豪放,李清照的婉约”的学习任务。通过“掌握古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从而达到“体味古人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多样的人生,加深对社会的思考,增强对人生的感悟,激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1]。这一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实现,必须有具体的语文实践活动。也就是如何灵活进行教学设计,来整合这三首词的问题。

据此,笔者设计了以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为轴心,从比照苏辛豪放词凸显其婉约风、纵览起伏人生经历中多变词风彰显巾帼本色这两个维度,通过知人论世的方法,试图让学生全面深入了解易安词。

一、横轴:宋词史上的婉约一派

1.吟诵词作,涵咏其韵。

①《声声慢(寻寻觅觅)》这首词,当三读解其味。

一读:用低沉舒缓的语调和语气吟读。例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如今有谁堪摘”“怎一个愁字了得”这几句,直抒胸臆,诵读时要在字里行间渗透感情。低沉舒缓,在低沉中有激情,舒缓中有快慢缓急。

二读:突出词句中的重音。例如,叠词“冷冷”“惨惨”、副词“最难”“正”“却是”“独自”“怎生”、有比照意的时间副词“旧时”等,要重读。开篇十四个叠字,可以稍微放慢语速,一字一顿,字字泣血。

三读:读出惨淡的意境、凄清的氛围。字字含情意,寂寞的处境、悲惨的心境、凄清的环境等,要渗透在沉郁、舒缓、抑扬有致的语气语调中,通过对重音、语气、语调的把握和对意境的感受,以声传情,品词中“愁”意。

此三读,应依着对词作理解把握的深入渐次展开,而非一气读三遍,那将是机械而无用的。

②《念奴娇·赤壁怀古》亦从读音、节奏、轻重音、语速语调等方面进行指导。

上阕:写景。诵读时,“大江”试把声调拉长,读出大江的开阔。“乱石”“惊涛”中的修饰词要重读。

下阕:写人,运用周瑜的典故就是为了形成对比,朗读时要突出周瑜的春风得意以及苏轼的感伤失意。诵读时,写周瑜的部分可以读得快一点,苏轼的部分则稍微放慢语速,读得低沉一些。“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是苏轼最后的洒脱。语调稍微高昂一点,读出乐观旷达。

2.比同寻异,婉约正宗。

①在题材上,《声声慢(寻寻觅觅)》是李清照写自己晚年的生活片段。饮酒、惜花、伤秋,叹孤独凄凉。贴近生活,题材狭窄。《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经“乌台诗案”贬官黄州后,游览赤壁所作。眼前所见是大江、惊涛、千堆雪与江山、豪杰,其境开阔,其情横放。也有几许惆怅,几分无奈,但终付江水而去,旷达与乐观,见出人生大境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同为怀古之作,辛弃疾的江山千古与英雄无数,引发他建功立业的豪情;而现实的困厄、历史的覆辙,又令他悲愤难平,忧心如焚。有悲,却更见其壮;有伤,却更见其豪;有不平,却更见其深沉。

王安石说:“白之诗歌,豪放飘逸,人固莫及。”[2]其为“豪放”,本指诗歌创作的风格。而苏辛二人,将吊古感旧、说理抒怀等都大量写入词中,豪放杰出,开一代词坛新风。著名词评家王国维说:“诗之境阔,词之言长。”也就是说词能够表达出诗所表达不出的细致悠长的情绪。由此来看,婉约风格更符合词的特点。

②从形式上来看,同为写景,《声声慢(寻寻觅觅)》铺叙细腻,曲尽其形,且辞藻华美,抒情委婉含蓄;《念奴娇·赤壁怀古》则大笔勾勒,朴实明快,不用辞藻,直抒胸臆。

③从艺术的角度看。《声声慢(寻寻觅觅)》在形象的描绘刻画方面有独到之处,尤其是“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从动作到环境再到内心世界,一层层铺垫,一点点揭开。如此白描手法,能够达到“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六十一家词选例言》)的艺术境界。《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则融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结构上跳跃动荡,纵横潇洒,造阔达、朗健之境,显清超、豪迈之调,为婉约派所不及;但在具体形象的塑造刻画以及人物心理状态的细致描写上又稍逊于婉约派。

著名学者缪钺先生论词:“词之所言,既为人生情思意境之尤细美者,……词之特征,约有四端。一曰其文小,二曰其质轻,三曰其径狭,四曰其境隐。”[3]可见,清丽婉约更符合词的审美特质。李清照在《词论》中指出“词别是一家”,亦言其不同于诗的艺术体性。

明人张綖在《诗馀图谱·凡例》中云:“按词体大略有二:一体婉约,一体豪放。婉约者欲其辞情蕴藉,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弘,盖亦存乎其人,如秦少游之作多是婉约,苏子瞻之作多是豪放,大抵词体以婉约为正。”这段话有两层意思:一为秦观是婉约词的代表,而苏轼则是豪放词的代表;二为婉约派是词之正宗。

清代剧作家、戏曲理论家李调元曾这样评价李清照:“易安在宋诸媛中,自卓然一家,不在秦七、黄九之下。词无一首不工,其炼处可夺梦窗之席,其丽处直参片玉之斑。盖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4]秦七,即是张綖所指的秦观。结合李调元的评价,可见李清照亦是婉约词派中 “直欲压倒须眉”的佼佼者。而“词体以婉约为正”这句定论里的词体指的是词之正变,婉约为正体,豪放则为变体。并非指两派风格有高下之分。

二、纵轴:女性文人中的豪迈一流

温儒敏先生在《在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培训上的讲话》中以“生命的诗意”单元为例说,大单元打通,分板块或者单篇突破都是可以的。仅以大单元整体设计为例,八首诗词作品的学习可以打通了,在设计了学习情境的前提下,可以通过几个项目来完成。于是,笔者突发奇想,能否将从小学到中学语文教材里李清照的作品融合在一起分析呢?李清照作为唯一选入课本教材的女词人,将其作品串珠成链,组合赏析,是十分有必要的。这既是“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也是依托知人论世的方法了解词作者及其作品。

搜集时,发现在教材的沿革中,曾经的《如梦令(薄雾浓云愁永昼)》《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等作品消失了,在初中的教材里新入选了另外一篇《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这是一篇风格迥异的作品,其奇思妙想、豪情逸兴令人击节赞叹;而这新的编排,避免了雷同风格的重复,也展示了李清照创作多样化的特点。

1.少女情怀总是诗

李清照在其父亦是著名文学家李格非的悉心教导下,很早就流露出了诗词创作的才华,《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便是她少女时期最美的产物。

在那个时代,少女一般久居闺中。闺居久了,李清照难免烦闷。偶然一次出游,泛舟荷塘,畅饮遣怀,兴尽而归。他日再忆,逸兴勃发,创作了这首洒脱不羁、青春激荡的《如梦令》。

这首词的第一读者便是她的父亲。据说,李格非读后异常欣喜,掩清照之名,示之于友,获得亲友的一致好评,或疑苏轼所作;或赞词中有仙气,似出吕洞宾之手。此中情节,可能是杜撰。但后人关于“易安倜傥,有丈夫气,乃闺阁中之苏、辛,非秦、柳”[5]的评价,却正好用来形容这首作品。

李清照深厚的文学素养、洒脱自由的性格源于她的家庭背景。父亲李格非精通儒家经典,也创作了很多著名的文学作品。据相关史料记载,他有诗文四十五卷,学术理论著作《礼记精义》《永洛城記》《史传辩志》等。正因如此,他受到苏轼的器重,名列“苏门后四学士”。母亲王氏是北宋最年轻的状元王拱辰的孙女,《宋史·李格非传》中记载其“亦善文”。良好的家庭文化熏陶对李清照的心智及文学造诣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李格非也深以“中郎有女堪传业”而自得。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李清照真可谓超脱尘众,而她勃发的创作激情与令人惊艳的作品也使她成为宋词史上熠熠闪耀的明星。

2.时代动荡著诗魂

在历史的烟尘中,个人只是被裹挟着前进的一颗尘埃。纵使才华横溢、声名赫赫的李清照也不能幸免。江山破碎,家遭巨变,人生飘摇。一面是个人前途的渺茫,一面是对北宋统治者软弱无能的不满。在南逃途中,李清照创作了这首《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这首词充分表现了李清照对自由的渴望以及对光明的追求,然而这种愿望在她生活的时代是不可能成为现实的。因此,她只有寄托于梦中,在虚无缥缈的神仙境界寻求出路,这是自我生命的觉醒。

这呐喊并不多见,也仅限于呐喊。但在那个时代,一个女子能不安于社会给她安排的命运,大胆地提出冲破束缚、向往自由的要求,实属难得。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这样的女性是极为稀有。

这豪迈的气概、不凡的壮举,使这首词显示出李白式的浪漫情调。因而本首词在她的作品中独树一帜,在豪放词的领域亦有一席之地。清代沈谦之《填词杂说》则谓“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

谈到词的特质时,叶嘉莹曾经说过,女性作者与男性不同,不管诗也好词也好,她们都是言志。当然,那不是男性治国平天下的志,而是女性的情志,即女性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情和感受。但这里边又分两种:一种是那些早期略识文字的歌妓酒女,她们所写的词是纯女性的;另一种是受了很好的教育的女子,如李清照,她的作品里边就不是单纯的女性的生活体验和感受,而是混合了男子的意志。清末大儒沈曾植言其:“闺房之秀,固文士之豪也。才锋大露,被谤殆亦因此。”[6]正指出其倜傥的丈夫气,是文士中之豪者,更明确地指出其气质与苏辛相类。易安并不单纯把自己只看成闺阁女子,她强烈而明确以“女知识分子”自视。本质是“知识分子”即“士”,然后才是“女性”的知识分子。

3.晚景凄凉诗断肠

国破家亡之后的李清照,晚年孤独凄凉,而丰富的人生经历更助推她的创作渐臻化境。

《声声慢(寻寻觅觅)》可为此期的代表作品。全词用语明白如话、韵律错落和谐,营造出一种化不开、解不了又驱不散的失落和孤寂的氛围。读者似乎听得见阶前雨滴,长空孤雁鸣;看得见梧桐叶落,孤灯昏黄影。讲离愁,讲孤寂,讲悲秋,《声声慢》当推第一。

词中一句“三杯两盏淡酒”深值玩味。为何说是“淡酒”?酒淡,缘于愁浓。清照的“三杯两盏”酒压不住重重的心愁,自然觉得酒味淡了。着一“淡”字,见其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李白有诗云:“举杯消愁愁更愁。”这真是一种想要消愁却不得的可怕的闭环。作者想借酒浇愁,想借着酒力抵抗悲哀的侵袭,不料西风骤起,寒气逼人,使得她意绪全无,只道: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一句也能窥见李清照对酒中意绪了然于怀。酒,是她的偏爱。年轻时出游,以酒助兴;年老时寂寞,赖酒排愁。李清照虽然是一位女性文人,但她对酒的爱好与男士相比却毫不逊色,这也是她潇散不羁、豪放自由的性格使然。

豪放一词,作为一种艺术类别,最早见于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之豪放第十二》,但也可指人的气度性格。苏子由云:“李白诗类其为人,俊发豪放。”即有此意。挚爱饮酒,从“沉醉不知归路”的少女时代迈入“三杯两盏淡酒”的晚年时光,李清照的习性中固有一种洒脱的豪迈气。因而,青春欢笑的词也好,凄苦难解的词也罢,在细腻的描绘中自有李清照的豪放激荡。

立在辉煌灿烂的宋代词坛这一横轴之上,李清照以其婉约词成就其熠熠星辉,足以与苏辛等人平分秋色;从人生纵轴之上,厚重的经历,使她消褪了小儿女情态而渐成“直欲压倒须眉”的大家。

参考书目:

[1]参照统编版教材必修上册第三单元导读,人民教育出版社.

[2]宋代·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第五·李谪仙.人民文学出版社.

[3]缪钺.诗词散论[M].开明书店出版.

[4]清·李调元.雨村词话[M].中华书局版《词话丛编》.

[5][6]沈曾植.菌阁琐谈[M].中华书局版《词话丛编》.

猜你喜欢
怀古李清照苏轼
谈李清照婉约词的艺术特色
从善如流
点绛唇
苏轼错改菊花诗
如梦令
苏轼吟诗赴宴
竹叶沟怀古
《念奴娇·赤壁怀古》说课探究
苏轼发奋识遍天下字
裴怀古的“诚”字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