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诗人的心灵世界

2021-05-10 02:46王日淦董旭午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21年4期
关键词:意象古诗词诗人

王日淦 董旭午

王日淦,董旭午,江苏省泰州中学教师。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传统源远流长。在中华民族文化土壤中,古诗词具有极其深厚的根基,早已成为培养和塑造我们民族精神的文化养料。古诗词中那些精美绝伦的作品,以其洗练的语言、真挚的情感、丰富的想象、精湛的艺术展现了广阔的审美空间。因此,在广大中学生成长过程中,肯定也少不了源自古诗词的营养。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展开古诗词教学,才有可能教他们真正学好和会学古诗词呢?我们认为,依循生活化教学理念,引导学生走进诗人的心灵,深度了解其人生经历、创作意图等,实现作者生活、诗内生活、学生生活、生活情理等多维“生活”的相互融通,应该是一条理想的路径。也只有让学生与诗人同呼吸、共悲欢,才有可能真正使他们能够听懂诗人的心跳,并解开诗的意象和意境的密码,进而产生兴趣,由乐学、好学古诗词逐渐过渡到学好和会学。

一、引导学生多路径精准把握作品的思想情感

如何引导学生多路径精准把握作品的思想情感呢?主要路径有三:

第一,教学生切准诗人所处的社会和时代的脉搏。诗人总是最敏感的那一群人,他们的呼声,常常就是历史前行的脚步声,所以鉴赏诗歌第一条路径就是要紧扣住时代背景,知世论诗。有句话讲:“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这在一定程度上道出了诗歌作品与作家所处的社会时代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可以这样讲,社会生活不但为诗歌提供素材,而且还影响作家的生活经历和思想个性。例如,读刘禹锡的绝句《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東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诗人为什么把山川兴胜之地金陵写得这样苍凉,东边升起的月亮又要来见证什么?原来刘禹锡写这首诗时,唐帝国已日趋衰败,朝廷大臣相互排挤,出现了“牛李党争”,且宦官专权依然如故,地方上藩镇割据势力也有所抬头。所以,他写这首诗的主旨在于讽喻现实,即借六朝的灭亡来抒发国运衰微的感叹,希望当时的统治者能以前车之覆为鉴。

第二,教学生走进诗人生活,深入了解其个人的经历、创作主张和写作意图等。无论什么诗歌,都是诗人生命之树上开出的花,都要打上诗人情感印记。所以,要想深入、准确地理解、把握某首古诗词的思想情感,就必须深入了解作者的身份、家境、经历、个性、创作主张和写作意图等。例如,学生要想读懂辛弃疾的词,不仅要了解他所处的动荡、屈辱的时代,还要了解他传奇式的经历、南渡后因主战而在政治上受到排挤的不幸遭遇,等等。只有这样做,学生有可能理解辛弃疾词中所抒发的那种壮志难酬的痛苦和悲愤。从“道男儿,到死心如铁。试看手,补天裂”,到“老大那堪说”“可怜白发生”;从“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到“何人为我舞,听我楚狂声”;从“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到“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些都是最为我们所熟知的沉郁苍凉之句,更是英雄挥泪之作。

第三,教学生捕捉和探究诗词中的意象和意境。探讨诗的创作和构思,不能不先从意象谈起。把握住诗歌的意象,也就抓住了深入赏析诗歌的钥匙。所谓意象就是意之象,是感物而生的东西,是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相融合的心象。独特的意象可以成为诗人创作成熟的标志,如张先因写过“云破月来花弄影”等三句写影的名句,于是被时人誉称为“张三影”。再如,《诗经·小雅·采薇》写了“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之后,杨柳便屡屡在诗中出现,人们用它来表离别、寄相思。学生理解并把握住了意象的实质,掌握住了一定量的传统意象,自然就会举一反三,饶有兴致地去探讨古诗词创作和构思的奥妙的。接下来,再说说意境。意境,实质上就是多个意象合力创设的一个情意之境,范围相对较大,是“形”与“神”相统一的艺术情境。如,刘禹锡《乌衣巷》,诗人瞩目于遍地丛生的野草,为朱雀桥涂上了一抹荒凉的色彩,用西下的夕阳为权倾一时的乌衣巷添加了一分凄凉的氛围,然后突出了燕子“飞入寻常百姓家”的镜头,这自然会使人产生一种此景可画而情意难遣的感受。这就是意境。全诗虽无半句感慨,却不言自明地道出了人世沧桑的巨大变化。学生掌握了意境的实质和一般创设方法,自然也就不难理解和把握了,自然也就会自主地去体验、感受、品悟、赏析意境了。

二、引导学生通过精读细品来悟得古诗词的写作之妙

古诗词的写作之妙,主要应教学生从炼字、章法、写法等入手来品析和领悟。首先谈谈古诗词的炼字。诗歌是一种语言高度凝练的表达艺术,诗人还常会在“炼字”上狠下功夫,进而创造出“语意两工”的上乘之作。故此,古人常常将“炼字”与“炼意”并提。杜甫阐述自己的创作主张时,就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诗句;贾岛与卢延让也分别写出了“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和“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的苦吟经历。古诗词中的炼字主要体现在形容词、动词的使用以及虚词和叠词的使用上。如,“乡梦窄,水天宽(出自吴文英《鹧鸪天》)”,怀念家乡亲人,不说“梦短”而说“梦窄”,进而与底下的“宽”相对比,可谓独具匠心。再如,“红杏枝头春意闹(出自宋祁《玉楼春》)”中,一个“闹”字,春之胜景和境界全出,一派蓬勃生机。此外,古人还善于用叠字来炼意,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呦呦鹿鸣,食野之萍”“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均出自《诗经》)等,都是象声词叠加,增加了作品的音乐性和节奏感,具有特定的情韵和象征意味;“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出自刘希夷《代悲白头翁》)”“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出自杜牧《赠别》)”等,都是名词、形容词叠加,使声音、节奏与情调、气氛密切配合,达到了表达诗人特定思想情感的要求,进而增强了诗词的艺术感染力。

再谈谈古诗词的章法。古诗词的章法千姿百态,无法穷尽,我们无需作详尽的划分。下面,仅谈谈某些常见章法。

一是“并列”式。这是古诗词最常见的一种结构方式。如,王维《山居秋暝》的颔联和颈联堪称是典型的意象并列结构。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写景,而景中寓情,象征了诗人超凡脱俗的情操与追求;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写人,而由彼及己,展现了诗人愿与“浣女”“渔夫”融洽相处的境界。其实,律诗的中间两联常常采用“意象并列”的方式,把诗情画意表现俱足,进而作为诗篇的骨架,有力地支撑起全篇。

二是“层递”式。这也是一种常见的古诗词结构方式,一般常按时间的先后和动作的承续来安排结构,不少叙事性较强的诗作都采用了这种方式。如蒋捷《虞美人》,以“听雨”为中心线索贯穿全篇,依次写了歌楼听雨、客舟听雨、僧庐听雨三种不同色彩和气氛的场景,同时又恰切地展示了少年——壮年——老年的不同心态。杜甫的许多诗篇如“三吏”“三别”等都采用了这种结构方式。

三是“对比”式。如,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词的上下片构成了强烈的今昔对比:“去年花灯如昼,恋人成双”;“今年灯月依旧,物是人非,黯然神伤”。如此对比强烈的情景,令古今无数读者一洒同情之泪。

四是“回环”式。其表现形式是“重章叠句”“首尾复沓”。《诗经》中的不少作品,各章基本相同,只在句中某处更易一二字,适宜于反复咏唱。而人称“奇趣”的李白《月下独酌》诗,在“我”“月”“影”三者交互回环的描写中,波澜迭起,生机盎然,有力地展示了诗人不以孤独为苦的旷达情怀。

五是“起承转合”式。如,赵嘏的《长安秋望》诗,从首联的领起,或奠定基调或铺垫渲染。到颔联、颈联的“承转”,尤其是“转”十分关键,往往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由浅入深,由正到反,思路的转换体现诗意的跳宕转折。最后尾联绾合,或卒章显志,或曲笔收束,暗示寄托主旨。绝句诗中也有这种结构方式,尤其是它的第三句的转折,常实现一次升华,托出一番新的意境。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中的“何当共剪西窗烛”句、贺知章的《咏柳》中的“不知细叶谁裁出”句等。这种结构形式,充分体现了律诗和绝句的内在结构,这对学生理解、把握古诗词的结构和章法特别有益,应该给予高度重视。

最后谈谈古诗词的写法。古诗词的写法很多,如包括表述方式、抒情方法、表达技巧、结构艺术等几个方面。如融情于事、托物言志、即景生情、情景交融,对比、烘托、反衬、照应、铺垫,虚实相生、动静结合、想象联想,拟人、比喻、夸张、通感、象征,等等。无论什么写法,实质上都是与生活情理相通的,学生只要悟通了情理,也就一通百通了。例如,象征手法,就是通过描写客观事物来寄寓作者的某种情感、抱负和志趣,从而收到情蕴物中、物含情志的艺术效果。这当中生活情理的依据就是:用作象征的物象与所象征的情感、抱负、志趣等一定要有相似性。如,古人将竹、梅、兰、菊称为“四君子”,就是因为象征物与被象征者具有相似性,即坚贞、高洁、芳馨等品格。

三、引导学生通过比较阅读来品鉴古诗词的异同

诗人所处的时代、所受教育、拥有知识、个人性格与志趣喜好等存在的差异,其诗作往往表现出不同的情感倾向和不同的审美趣味。因此,我们还要教学生选择不同诗人的作品作比较,选择相同题材的古诗词做比较,选择主旨相同的古诗词作比较,比较的点主要围绕诗歌语言、形象、表达技巧、艺术风格和思想内容等,比较出异同点。这样做,有利于学生更深入、全面地理解、掌握古诗词的创作规律和方法,进而在更高层次上做到学会和会学。下面,我们主要从两方面来介绍一下:

一是相同题材比较。由于诗人各有自己的生活经历、文学修养、审美观点、个人气质、家庭熏陶、地位交往等,于是他们在同类题材中,往往会表现出不同的主旨、语言和风格来。自从柳宗元写出《江雪》“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之后,画家们常常以渔翁入画,而形象大都不出柳诗所写的范围。如,五代赵干的《江行初雪图卷》、宋代王说的《渔村小雪图卷》、明代朱端的《钓雪图轴》等等,就都是著名的画例。其实,柳宗元的《江雪》本来只是寓言身世之作,反映了文人的审美情趣,并不反映渔民一般的生活情况。而清朝孙承宗的《渔家》诗,作为一首论画之作,便有感而发,批评了文人画中脱离现实的倾向。诗曰:“呵冻提篙手未苏,满船凉月雪模糊。画家不识渔家苦,好作寒江钓雪图。”两相比较,柳诗描绘了纯洁空灵、纤尘不染的白雪世界,从中我们可以体察到作者那种超然脱俗、向往高尚纯洁的理想世界;而孙诗则批评文人画家只写自己的闲情雅趣,不能如实地反映渔民们的痛苦。在写法上,柳诗由雪及人,重在写人物的内心感受,含蓄隽永;孙诗则先作描写,展示疾苦,再作分析,有理有据,既流露出对渔家的同情,也传达出一个作家不应粉饰生活,要真实地再现生活本质的愿望。

二是同主题比较。诗歌是一门抒发感情的艺术。诗品的高下,有一个重要的评判标准,那就是感情抒发的含蓄与否,巧妙与否,能否唤起人们相同的情感体验。这就决定了诗人们抒发的即使是相同或相近的感情,也会采取不同的题材,选择不同的表现手法。举一个例子,苏轼要去凤翔做官,苏辙送他经过河南渑池这个地方。之后两人离别,苏辙有感而发写下一首《怀渑池寄子瞻兄》:

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

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

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

遥想独游佳味少,无方骓马但鸣嘶。

苏轼收到弟弟的这首诗后,也和了一首,即《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两首诗都写依依惜别的难舍之情。苏辙这首诗比较写实:诗中回忆当年“曾为县吏”,回忆“共题僧房”,数年光景恍如昨日,不免令人感叹。有什么办法呢?一踏入仕途,就像棋盘上的棋子,只能任人摆布了。诗末,用马的嘶叫结尾,情调略显凄凉。同样是“泥“西”“题”“嘶”四个韵脚,到了苏轼手里,一首名诗诞生了。苏轼在前面并不交代两个人的话别,而是先来了一个比喻“雪泥鸿爪”。在苏轼看来,不仅具体的生活行无定踪,整个人生也充满了不可知,就像鸿雁在飞行过程中,偶一驻足雪上,留下印迹,而鸿飞雪化,一切又都不复存在,谁知道它飞到哪里去了呢。诗写得虽有些许迷惘无措,但性格中的自信、自适、旷达与豪放已经显露无遗,表现了苏轼独特的人生观。

总之,诗歌是诗人心志的结晶。这个心志就是诗人在诗歌中流露和表达出来的最真实的思想和情感。读懂一首诗也许是容易的,但要读懂一个人,尤其是读懂这个人的心灵却是不太容易的。诗歌鉴赏的过程是一个审美的过程,是读者与作者心灵的沟通与共鸣,要跨越时空,与作者心有灵犀。古诗词教学的本务就是教学生学好和会学古诗词,而要实现这个本务,最重要的就是要让学生走进诗人的心灵世界,自觉搭建起与诗人沟通的桥梁,穿越时空,真诚、深度地与千百年前的诗人对话,体味他们的喜怒哀乐,汲取他们的思想、情感和艺术的营养。也只有这样做,学生才有可能真正读懂诗人、读懂其诗,才有可能真正对学习古诗词有兴趣,进而自主自觉地去品读、赏析古诗词。学生有兴趣了,自主自觉了,学会、会学古诗词的问题也就有了前提和基础。有了这样的前提和基础,引导学生“悟得古诗词的写作之妙”“通过比较阅读来品鉴古诗词的异同”之类的事情就好办多了。现如今,在中学教育阶段,极端应试主义已经泛滥成灾,一切为了升学、为了应付考试,古诗词教学极端功利化、碎片化、套路化已成常态。在这样的背景下,依循生活化理念教学生学好和会学古詩词,陶冶其性灵,提升其语文素养,以担负起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重任,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主要参考文献:

[1]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1).

[2]吴玉刚.古诗词鉴赏[M].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17(4).

[3]孙绍振.古典诗词个案微观分析[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5(10).

[4]董旭午.生活化语文教育场[M].凤凰集团江苏教育出版社,2018(4).

【注: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对象专项,立项编号:R-a/2020/05)重点资助课题《生活化理念下高中语文必修课程归真性重构与拓展实践研究》专题论文。】

猜你喜欢
意象古诗词诗人
藏在地图里的古诗词
论姜夔词的意象处理方式
抚远意象等
《庄子》中的舞蹈意象
我爱古诗词
本期主题:莲
来自林间的风
“诗人”老爸
愤怒
猜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