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故乡》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及教学启示

2021-05-10 02:30潘诚晨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21年4期
关键词:闰土二嫂扁平

潘诚晨

鲁迅的《故乡》是语文教材中一篇经典的课文。于漪老师,钱梦龙老师,蔡澄清老师都在自己的课堂中将分析文中闰土和杨二嫂两个人物形象作为这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也有不少教师注意到了闰土与杨二嫂两个人在人物形象塑造上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但是再深入推想,《故乡》中为什么在刻画了闰土这样一个鲜活的人物来体现封建等级观念对人的思想进行迫害这一主题情况下还要写杨二嫂?为什么写杨二嫂这个人物只用了简单的笔触而写闰土却花了非常大的篇幅呢?本文试图从一个新的视角理解《故乡》中人物的塑造。

有学者在谈及杨二嫂这个人物的时候认为,闰土作为一个以种地为生的农民代表的是贫苦的农民阶级;杨二嫂靠卖豆腐为生代表的是市民阶级。闰土和杨二嫂的悲剧分别代表两个不同的阶层来共同反应中国乡村的凋敝,拓展了小說对社会层面的反应。这位学者还认为文章中闰土妻子虽然缺席但是依靠杨二嫂这个人物可以对闰土妻子进行重构。读者可以依靠杨二嫂产生对闰土妻子的联想前半部分的解释有其合理性。以鲁迅为代表的那个时代的文学家往往在文学作品中反应社会情况,找寻社会的出路。在小说的结尾处,作为知识分子的”我“在看到了闰土“辛苦麻木”的生活、杨二嫂“辛苦恣睢”的生活和“我”“辛苦辗转”的生活的时候也在寻找可以解决故乡的贫苦、人与人之间存在隔膜这样一个社会问题的出路。但从杨二嫂联想到闰土的媳妇几乎是这位学者毫无根据的猜测。总之,这种解释仅从思想内容的层面解释杨二嫂这个人物对文章起到的作用,缺乏对于文本艺术手法层面的考虑。因此这种文本解读只能回答“为什么这篇文章需要写杨二嫂”却无法解答“为什么小说略写杨二嫂却详写闰土”这个问题。

也有许多语文教师和学者认为杨二嫂这个人物最主要的作用是与闰土形成一种人物性格上的对比,为闰土的出场做铺垫。确实,小说中的大量证据都显示出了闰土与杨二嫂在人物性格上大相径庭。同样处在艰难的生活条件和封建思想对人的摧残下,杨二嫂与闰土的性格显示出完全不同的样貌。当闰土二十多年后再见到“我”时,毕恭毕敬地教我一声“老爷......”,并且立马叫水生给我磕头。在“我”的母亲多次劝阻让他还像以前那样叫我的时候,闰土还是不愿意改口。我问起闰土的情况,他只是摇头。在这些描写中,作者塑造的闰土是一个老实、麻木的“木头人”形象。然而杨二嫂一见到“我”就嘲讽“我”因为阔了而假装不认识她,并且编排我有“三房姨太太”“出门八抬大轿”。在“我”家里收拾行李准备搬家的时候,每日都来顺手牵羊。可以看出,作者将杨二嫂塑造成为一个纵情妄为,灰暗可鄙的形象。闰土的“辛苦麻木”确实与杨二嫂的“辛苦恣睢”形成一种对比。无论是杨二嫂还是闰土,这两种截然不同性格的人物都给“我”带来一层对于故乡的深深的隔膜感。而且更值得注意的是,杨二嫂是“我”在回到故乡之后见到的第一个人,杨二嫂的出场为闰土的出场做了一种铺垫。“我”仿佛可以从杨二嫂的前后变化中来推测闰土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小说中写道:“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终于”一词表明我对闰土的恭敬早就有猜测,并且闰土的行为也最终证实了这种猜测。这种说法确实触及了小说的艺术层面,也有十分合理之处,然而依然无法回答为何小说给予闰土厚重的篇幅,对杨二嫂的描写却只是寥寥几笔?

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这本书中提出“圆形人物”和“扁平人物”的概念。他认为扁平人物是一种类型化的人物,他们的出场自带特有的气质,不会让人感到意外。扁平人物的优势是他们极易辨识并且一下就被读者牢记。而圆形人物“生活宽广,变化多端”而且这种变化令人信服。只有圆形人物堪当悲剧性的角色,激发读者丰富的感情;而扁平人物诉诸读者的幽默感和适度心。小说中的杨二嫂和闰土正好对应了“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

小说中,杨二嫂一出场便给人一种幽默感。杨二嫂的出场是“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一出场便是“一种尖利的怪声突然大叫起来”。然后作者便对杨二嫂的外貌进行了漫画式的刻画。杨二嫂“凸颧骨,薄嘴唇”“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群,张着两脚,正像一个活脱脱的圆规。”作者用简单的几个句子让读者一下子记住了自私、市侩的杨二嫂。接着作者又用几句话提及了杨二嫂过去是一个美丽端庄的“豆腐西施”,但过去杨二嫂究竟是怎样的性格文中并没有提及。后面的文章中作者也多次用“圆规”“豆腐西施”这个词来直接指代杨二嫂。似乎作者也有意将杨二嫂塑造成一个具有喜剧感类型化的人物。即使若干年后,阅读过《故乡》的读者依然能够用“圆规”或者“豆腐西施”直接指代杨二嫂这个人物。小说中,我们无法直接了解到杨二嫂从“豆腐西施”到“圆规”的原因,只能靠其他信息去推测。文中写到杨二嫂主要有两件事情,即杨二嫂见到“我”后嘲讽“我”做了官不理她和把“我”家仅剩的一些东西顺手牵羊。杨二嫂的形象几乎可以用一句话“纵情妄为的小市民”来直接概括。

与杨二嫂不同的是,作者花了大量笔墨对闰土这个人物进行了细致的刻画。闰土的描写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是前半部分的少年闰土和后半部分的中年闰土。少年时的闰土“紫色的圆脸,头戴一个小毡帽,颈上套着一个明晃晃的项圈”,一个健康可爱的小男孩形象跃然纸上。少年时期的闰土知道许多“我”不知道的事情,和我说起话来滔滔不绝。他知道在什么时间捕鸟,知道海边有怎样的贝壳,知道西瓜里的危险的经历。然而二十多年后中年闰土的形象令我大吃一惊。“灰黄的脸”“很深的皱纹”“眼睛周围肿的通红”“头戴破毡帽,身着极薄的棉衣,手又粗又笨而且已经开裂”。这些外貌的描写都暗示着这些年闰土的生活应该是异常的艰难才导致他前后有如此大的变化。一直到闰土的一声“老爷......“让我终于证实之前的猜测——”我们之前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后障壁”。此时的闰土全然没有少年时的能说会道,只是吞吞吐吐。描写少年时期的闰土时所用的省略号是省略闰土大量的话语,而描写中年闰土时所用的省略号代表的则是说话的断断续续。终于,我问出了闰土的境况——东西总是不够吃。到这里,闰土的前后变化让读者感到心服口服。我们无法用一个简单的词或者一个句子来完全概括闰土这个人物。闰土从一个活泼可爱、见多识广的少年到一个少言寡语,精于世故的“木偶人”。这种变化以及变化背后的原因都给小说蒙上了一层悲剧的色彩。

“一部复杂的小说经常需要圆形人物,也缺不了扁平人物。”杨二嫂与闰土在这篇小说中缺一不可。不仅仅是因为两人的人物形象的差别加深了我对故乡的隔阂。更是因为闰土的前后形象变化所带来的一种悲剧感可以引发读者的同情与思考。而此时正需要杨二嫂这样一个喜剧感、幽默感的滑稽的人物对读者的心里进行调配。如果将杨二嫂赋予闰土同样多的笔墨或许无法达到如今的艺术高度。因此在《故乡》这篇文本进行教学的时候,语文教师们更应该深入思考闰土与杨二嫂这两个人物形象背后的艺术手法的差别。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猜你喜欢
闰土二嫂扁平
全球治理趋向扁平
鲁迅作品善良人物的形象分析
闻香抢钱
《故乡》的呐喊
闻香抢钱
店里不知身是客
熔体直纺238 dtex/228f细旦扁平涤纶POY生产技术
仅趾间扁平湿疣为表现的二期梅毒一例
乡土知识分子的“归乡”情节
扁平钢箱梁梁格法有限元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