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维形象”比较中看司马迁如何塑造人物

2021-05-10 02:30叶隆晓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21年4期
关键词:司马迁项羽史记

叶隆晓

我国拥有丰富的史籍,它们是传统文化的宝藏。在各种版本的语文教材中,编写者选取了大量具有代表性的名作名篇,有选自《史记》的《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有选自《汉书》的《苏武传》;有选自《后汉书》的《张衡传》,等等。这些文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它们既具有历史科学的特点,亦兼有文学艺术的成分。鲁迅先生曾评价《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正是这些作品的复杂性,让许多教师在教学时产生了困扰:在语文课堂上,我们该如何着重展现这些作品的文学属性,彰显它们的“文学味”,从而避免上成一堂历史课呢? 下面笔者以人教版选修课文《项羽之死》为例来展示自己的想法。

春秋笔法——述而不作、叙而不议

要精准定位史传类文本的文学性,就需要区分其历史属性。要在二者的比较中,凸显出二者的差异,从而找到鉴赏的入口。因此,我引入了一个比较的维度——历史和文学的差异与联系。

在课堂教学中,我要求学生用高度精炼的一句话来概括故事内容,以此来让他们感受历史的叙事特性。

项王被围垓下,竟自刎而死。

汉军围籍垓下,籍卒自刎死。

师:比较上述两种不同的叙事方式,你可以看出什么差异?

生1:可以看出不同的立场。第一句称项羽为“项王”,与司马迁将其列入本纪有异曲同工之处,可见对其历史地位的认可;第二句用“籍”来称呼,直呼其名,可见对其蔑视,可以看出不同的态度。

生2:另外,第一句的“竟”字有一种惋惜之意。“卒”则是客观陈述。

此时,我适时将春秋笔法的概念和特点告诉学生:像这种在文章的记叙之中表现出作者的思想倾向,而不是通过议论性文辞表达出来的手法,有一个专有名词“春秋笔法”;这种手法由孔子首创,它的特点是——微言大义。在这种比较中,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这种记述历史的态度和方法。

史迁笔法——多元叙事、互见评价

记述历史和文学创作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司马迁的《史记》不是纯粹的历史,它与《春秋》有很大的区别。司马迁在叙述中加入了大量的细节描写、传说,还有想象,从而极大地丰富了故事内容,增强了可读性。司马迁在尊重基本史实的基础上,采用多元叙事手法,创作出了有别于史书的充满艺术感的作品。

接下来我让学生概括《项羽之死》的主要事件,并探究其中的多元叙事手法。

一、细节传说寄情怀

幻灯片展示四个主题事件:

四面楚歌,霸王别姬;阴陵失道,田父紿之;东城快战,众将皆服;拒渡赐马,乌江自刎。

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分别就其中最有心得体会的一个事件展开分析,探究春秋笔法和史迁笔法在叙述上的差异。

生1:我们组关注的是霸王别姬。我们的疑问是,项羽是否会真的唱上这一首充满悲情的歌?司马迁又何以知之?我想司马迁在描述人物时运用了传说、想象,也留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

生2:第三个事件写了东城快战的经过,通过细节描写反映出项羽是一个骁勇善战之人,但是我觉得司马迁也在这些描写中暗藏着自己的看法,项羽有将才,没有帅才;项羽是一个讲个人英雄主义的人。

生3:“阴陵失道,田父紿之”这一段中的田父具有神秘的色彩,他竟然故意错误引导项羽,这点很让人疑惑。这种写法与写史的严谨迥异,具有传奇的色彩。或许,项羽当时真的不得人心,甚至是失民心。

生4:“拒渡赐马,自刎乌江”这个部分将项羽的悲剧英雄形象做了一个升华。他是一个自负骄傲的人,决不允许自己被俘虏而杀害,对一个知耻重义的人来说,那是一种极大的羞辱,所以他选择了自杀。这段应该也是一种传说吧。

司马迁在叙述中加入了传说、想象、虚构、细节描写等手法来完善人物性格,并由此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感性认知。他采用的多元叙述方法对完善人物性格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二、言语议论寓褒贬

在众多史传类作品中,作者往往会通过“论赞”来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所谓“论赞”,就是用以阐发作者或注家对人物、事件的评论。在《史记》中,除了论赞之外,司马迁还通过作品中的人物的语言来表现和评价人物,这与一般的史学类文本有很大的不同。

为探究这些文字背后的情感态度,我设计了“说项羽”的环节。通过“项羽说”“韩信说”“太史公说”“同学说”四个步骤,展现一个多元的、多层次的人物评价体系。

幻灯片展示:

项羽如是说:

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韩信曾是项羽的手下,后来投靠刘邦,他与项羽之间的恩怨情仇纷繁复杂。也许,他对项羽的评价可以从侧面感受到项羽本人的性格和失败的缘由。

韩信如是说:

項王喑嗯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项王所过无不残灭者,天下多怨,百姓不亲附,特劫于威强耳。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

然后,我补充了史迁的言论。他的文字中有一个他的项羽,对于项羽的功过得失,教训启发,史迁的总结是最全面深刻的。

司马迁如是说:

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最后,我让学生畅所欲言,谈谈他们心中的项羽。学生从自己的认识和情感出发,说出了个性的项羽形象。

学生如是说:

生1:项羽是一个任性而又有点呆萌的人。他的身上虽有缺点,但是依然很可爱。

生2:项羽是英雄,也是失败者;是有功之人,也是罪人。

……

司马迁通过互见的言语逐渐展现他心中的项羽。在多层次的评价体系中,司马迁将自己的评价在不同的地方展现出来,读者能够在综合这些评价的基础上,得到人物的完整的印象。这既有写史的要求,又体现了文学作品的灵活性,体现出了史传类文本的特点。

在《项羽之死》中,司马迁正是通过多元叙事手法将自己所理解的项羽多层次地展现出来,他不再是舞台上那个简单的悲剧英雄。正是有司马迁的《史记》,才留下了一个精彩纷呈的项羽。对这样的“圆形人物”,自然也是众说纷纭,评价众多,司马迁又通过互见式的评价,展示自己的想法并分析总结其中的功过得失,给人以深刻的认识。

作者单位:浙江省宁波市镇海中学

猜你喜欢
司马迁项羽史记
少年品读 史记
少年品读 史记
项羽为什么不肯定都关中
专家学者为“司马迁与《史记》研究”栏目三十周年题词
少年品读 史记
少年品读 史记
人故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
假如司马迁没有《史记》
梦遇项羽
司马迁的军事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