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磊
小说是初中语文的重要文体之一。对于小说的阅读,课标强调“能阅读、欣赏和评价”。但在实践中,初中生小說阅读能力偏低,费时低效问题突出。小说应该怎么去读,如何去教,基于小说阅读,如何整合教学目标与内容,如何搭建生动活泼的小说阅读课堂。所有这些问题的解答,可以从“宏观”“中观”“微观”三方面来落实。
一、宏观层面:把握小说阅读四项要点
小说文体的阅读,从宏观上,需要把握四点。第一,多角度综合探析。读小说,无论是读文本,还是探析小说内涵,都需要指向语文素养。教材、文本、学情、课标,这些都是确定小说阅读教学任务的重要条件,都需要综合考虑。以七年级语文上册《猫》一文为例,郑振铎用富有表现力的言语,讲述了一家人对三只猫的不同看法。对于初一学生来说,读这样文本中的世态人情是教学难点。有学生认为,全文中讲述了三只猫,但作者却只对第三只猫表示愧疚,为什么还要写前两只猫?结合本单元选文特点,主要是让学生从文本阅读中,厘清段落大意,找准写作思路,学会概括文本中心思想。因此,在全文内容承接关系上,前两只猫与第三只猫有何异同,这是本文的核心问题,为什么不喜欢第三只猫,却对其亡失表示难过。显然,要从第三只猫的外貌、性格、家中地位等方面,探究出第三只猫是被冤枉的,从而会获得作者的“偏爱”。第二,紧扣语文学科特质。语文学科目标在于学习语言文字,了解和运用语言,增强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小说文体阅读,要抓住小说的特质,关注小说的叙述方式、抓住作者的表达意图。在学习《范进中举》时,该文主旨在于揭示“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精神摧残是深刻的”。但对于这一主题的展示,反而脱离了语文学科性质。在故事情节中,作者采用了讽刺手法,教师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范进要发疯,有何用意?从小说人物形象及故事发展中,让学生知晓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才是造成人物性格的根本原因。由此,小说阅读才变得极富戏剧性,也更具可读性。第三,要契合学情认知。小说阅读教学,通常是要引领学生去读小说,从小说中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的阅读思维力。从小说阅读中发现了什么问题,教师要抓住“核心问题”,调动学生的阅读热情。在读《智取生辰纲》时,该文的题目就是值得探讨的话题。题目是基于吴用视角来设定章回题目,而小说主旨内容是关于杨志,为什么要这样设题,“痛失生辰纲”与“智取生辰纲”,比较这两个题目,孰优孰劣?显然,考虑初中生的认知力,“智取生辰纲”更具吸引力,更契合学生的心智实际。第四,贴近学生生活。读小说,往往需要围绕小说主题展开探析。如何提炼主题,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构设探究话题,激活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学习《台阶》时,该文的核心问题“如果要让你在文中配一幅插图,来凸显父亲形象,你会选配什么样的插图?”由此,学生在阅读时,更会将思维的焦点聚集于父亲形象上,让阅读探究更具指向性。了解了父亲的形象,自然就能抓住人物刻画的写作手法。
二、中观层面:提取小说阅读核心问题
由核心问题展开小说阅读,帮助学生抓住小说的写作主题。什么是核心问题,如何提取核心问题,通常需要从两个方面来推进。第一,结合小说的时代特征,去挖掘核心问题。小说文体、时代性是其显著特征。小说阅读时,要围绕小说内容,联系其所处的时代特点,把握小说的脉络与情感。比如《咏雪》《陈太丘与友期》,属于志人小说,具体来讲,属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笔记体小说,在写作手法上,往往从一两件事中来叙述人物性格,故事性不是太强。读《狼》《河中石兽》时,属于文言志怪小说,小说在写人、写事的过程中,融入了“怪”的特色。再如读《智取生辰纲》《范进中举》,该类属于白话体章回小说,如果看原著,则篇章内容较多,故事线索复杂,人物关系繁复。但通过节选小说,便于突出某一主题或某一事件。第二,结合小说类型,挖掘核心问题。小说这种文体的类型特征可以理解为小说的写作特色,在于突出某一方面的特有现象。教师在教读小说时,要结合小说类型划分,把握小说的阅读重点。举例来讲,读《孤独之旅》时,该小说的显著特点是诗化特征,没有过多的故事情节,也没有丰富多样的人物形象,而是在于通过诗意化语言,来表达某种情感。因此,在提炼核心问题时,要抓住“环境描写与孤独之旅的关系”让学生从文本鉴赏中,将阅读重点放在环境描写上,体会作者的这份孤独。另外,在小说阅读教学中,教师还要善于对小说文体进行横向比较。如对清代志怪小说《河中石兽》与《狼》进行对比阅读,让学生认识文言志怪的写作方法。对《孔乙己》与《范进中举》进行对比阅读,探析两者的命运有何不同。比较阅读在小说中的运用,能帮助学生把握小说文本的写作内涵,促进学生深度阅读。
三、微观层面:关注小说材料文本体式
王荣生提出:“对小说阅读教学,要关注文本体式,由此来确定教学目标。”文本体式,对于不同的小说,都有其个性特征。结合文本体式来设计核心问题,突出小说阅读的针对性。应从四个方面来探讨。第一,从人物形象入手来设计核心问题。小说中的人物是重要的要素,对人物形象的刻画,更是小说叙事的核心。通常,小说人物形象在表现手法上需要从多个层面来细致塑造。读小说,就要去探究人物形象,把握好小说的写作手法。举例来讲,读《台阶》时,确立“为父亲这一人物形象配一幅插图”,并对插图内容进行表述和说明理由。父亲是《台阶》中的重要人物,对其形象的把握,着重从细节描写来获得。学生在阅读小说时,重点去品读父亲形象,找准哪一个方面是最重要的,与其命运有何关系。第二,从小说矛盾冲突入手,设计核心问题。小说中,矛盾冲突是推动叙事发展的重要线索,也是塑造人物,表达情感的有效手段。在读小说时,要引领学生抓住矛盾冲突,激发学生探究欲望。举例来讲,读《故乡》时,对“阿,这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这句话,展开思考,记忆中的故乡与现实中的故乡,有何差距?由此展开对人物、环境、主旨”的探究,走向深入。第三,关注叙事视角,设计核心问题。对小说的叙事,不仅仅是讲故事,还要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读《孔乙己》时,描写孔乙己,不只要讲孔乙己的故事,更要从中反思冷酷、麻木的社会现实。第四,把握写作手法,设计核心问题。小说创作,往往是通过多种手法来展现故事情节。读小说,就是要提取写作手法,揭示小说的本来面目。在读《变色龙》时,对话部分占了近70%的篇章。为什么要设定人物对话,从对话的阅读与品味中,抓住“这儿出了什么事”“你在这儿干什么”“你干嘛竖起指头”“是谁在嚷嚷”这一连串问题,让读者从中明白,问话的目的不是要别人回答,而是通过问话来体现人物自我权威。但在确认小狗是将军哥哥时,人物则语无伦次,折射其内心慌乱的实质。
总之,小说阅读,问题的提取很关键。对小说,要结合课标、文体、核心素养、学情等综合内容进行探析,设计核心问题,帮助学生读透小说,抓住小说的思想内涵、写作技巧和方法,提升学生小说阅读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江阴市周庄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