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一如 颜琼 张琴 吕林荣 甘琼
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是老年人的常见心血管疾病,也是危害老年人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本病病程长、病情重、反复发作、且呈进行性加重,临床治疗困难,病死率高达35%~45%[1]。临床研究显示[2],CHF疗效的发挥不仅与规范化治疗有关,也与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用药依从性、疾病认知等有关。而患者这些能力的提高离不开护理干预的支持。因此,为患者制定科学合理的护理干预方案,进行有效的护理管理,对抑制病情恶化、改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目标管理理论是一种现代管理方法,以自我控制管理为核心,由医护人员和患者共同制定康复目标,围绕这一目标积极落实各项护理措施,并运用考核、激励等方法,优化和拓展护理内涵,能够使护理责任更明确,护理服务更为规范化、合理化,从而提升整体护理质量[3]。本研究进一步分析目标管理护理干预模式对老年CHF患者的应用效果,现具体汇报如下。
将2018年12月—2019年12月区间于本院心内科接受诊治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选择114例研究,依据统计学中分组法,采取随机数字简表将其分为不同组别,即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57例。观察组男女比为32:25,年龄60~87岁,平均年龄(71.4±6.8)岁,病程1~12年,平均(6.9±2.4)年;对照组57例,男31例,女26例,年龄60~88岁,平均年龄(71.7±7.0)岁,病程1~13年,平均(7.2±2.6)年;所有患者均经心电图、心超等检查确诊为CHF,年龄≥60岁,心功能分级在Ⅲ~Ⅳ级,具有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排除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严重肝肾功能障碍、合并血液系统疾病、精神疾病或认知、意识障碍等;对比两组的年龄、性别、病程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对照组接受传统护理管理,护士需对患者进行常规检查、用药指导及基础护理。观察组联合目标管理护理模式:(1)明确目标。护士需与患者进行沟通,以此明确病情、心理及心理特点,在循证医学理论指导下,制定个体化护理方案,并与患者说明,取得患者的理解和支持[4]。(2)心理干预。进行一对一的床旁心理干预,讲解疾病知识、治疗方法、治疗注意事项、主治医师有丰富治疗经验等,并列举治疗效果好的病例,增强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和治疗信心;日常多与患者沟通交流,在每项护理操作前先说明操作的目的及方法,逐步解除患者的心理戒备,理解并信任护理人员的工作;对于心理压力较大、难以疏解者,积极用欣赏音乐、转移注意力等方法,每周开展1次健康知识讲座,使患者能逐步保持平和、乐观的心态[5]。(3)强化用药指导。详细介绍各种药物的治疗作用、服用方法、可能引发的不良反应等,对于记性较差的患者,可将服用方法张贴在床旁或写在药瓶上,告知患者定时定量服药的重要性,并定时督促患者用药,使其提高用药依从性;若患者用药后发生不适,立即通知医生处理[6]。(4)病情护理。记录每日的尿量及液体出入量,帮助患者取舒适体位,一般以半坐卧位、端坐卧位、高枕卧位等为主,定时帮助患者翻身、按摩受压肢体、进行下肢主被动活动等,待病情后,可帮助患者下床活动,逐步增加运动强度[7]。(5)考核及奖惩。制定科室护理质量考核量表,由护士长对护理工作进行考核,对不足之处予以指出并提出改进方法、调整护理方案,考核绩效优秀者给予奖励,对于出现工作错误、服务态度不佳、责任心不强等问题的护理人员给予惩罚[8]。
将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数据统计对比两组:心理状态变化、心功能及生活质量变化、护理差错率、护理投诉率及护理满意率。
应用SPSS 19.0软件分析,计数资料以(n,%)描述,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描述,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护理前,观察组与对照组心理状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心理状态显著改善,且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数据见表1。
护理前,两组心功能与生活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心功能改善与生活质量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观察组差错率、投诉率低于对照组,且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老年CHF患者本病的身体机能退化明显,对疾病的耐受能力差,病情长期反复发作,且进行性加重,给身心带来了极大的痛苦。临床实践证明,老年CHF患者大多存在较大心理压力,存在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对自身的病情及未来持较为悲观的态度。究其原因,主要是对疾病的认知不足、对病情的不确定性不高所致[9]。因此,给予针对性的护理干预至关重要。
CHF常规护理主要从病情监护、用药等方面入手,护理人员的主动能动性较差,忽略了患者的个体差异及心理需求,使得护理存在明显局限性,已不适于现代临床护理的要求[10-12]。目标管理护理干预模式以目标管理理论为基础,将患者疾病认知较少、心理负面情绪较严重以及对病情的不确定性作为护理目标,查找循证依据,制定个体化的护理策略,针对性进行疾病教育、心理护理等,纠正患者错误、片面的疾病认知,提供相关治疗及康复信息,讲解治疗进程及预后情况,降低患者对自身病情的不确定,以此缓解患者存在的不良情绪,帮助患者树立健康乐观的积极态度,大幅度提升患者的临床依从性以及自我约束力,增强对疾病的控制效果[13-14]。
结果显示,护理前,观察组与对照组心理状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心理状态显著改善,且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护理前,两组心功能与生活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心功能改善与生活质量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差错率、投诉率低于对照组,且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目标管理护理干预模式在老年CHF的护理中发挥了显著的护理效果,通过制定个体化的恢复目标,帮助并督促患者完成各项康复护理内容,从而改善心理状态,提高运动耐量,促进心功能的恢复。同时,目标管理护理干预模式对护理人员的工作职责和内容进行了明确规范,有效提升了护理质量,提高了护理效率,大大降低了护理差错、护理投诉的发生率。
周丽娜等[15]研究显示,干预后两组Mishel疾病不确定感量表、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问卷评分均较干预前显著下降(P<0.05或0.01),且观察组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6 min步行试验距离均较干预前显著延长(P<0.01),且观察组显著长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对护理工作满意度(98.25%)显著高于对照组(78.95%)(P<0.05)。认为目标管理理论的针对性护理干预能显著降低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疾病不确定感,改善心理状态,延长6 min步行试验距离,提高生活质量及护理工作满意度。与本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表1 心理状态(分,±s)
表1 心理状态(分,±s)
?
表2 两组护理前后心功能及生活质量比较(±s)
表2 两组护理前后心功能及生活质量比较(±s)
?
表3 两组护理差错率、护理投诉率及护理满意率比较 [例(%)]
综上所述,目标管理护理干预模式用于老年慢性心衰患者的护理中,可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耐力以及生活质量,并有效降低了护理管理中的安全隐患,提升了整体护理管理质量。